上下五千年:歷史真貌─廣泛興佛的時代 兩晉與南北朝(八)

(公元265年---公元588年)
心緣


【正見網2004年08月27日】

北魏的分裂

528年,胡太后毒死孝明帝,立三歲的元釗為皇帝。

三月,秀容川(山西忻縣境)契胡酋長爾朱榮以此為藉口,進軍洛陽。四月,爾朱榮立元子攸為帝,是為孝莊帝。爾朱榮進入洛陽,沉胡太后和元釗於黃河,在河陰之陶渚(河南孟縣)殺死北魏王公大臣二千餘人,史稱「河陰之變」。

爾朱榮專橫跋扈,並陰謀篡奪北魏政權,因此與孝莊帝之間矛盾日益尖銳。

530年,孝莊帝乘爾朱榮朝見的機會,親手殺死了爾朱榮。爾朱榮的侄子爾朱兆由并州出兵攻洛陽,殺死孝莊帝及左右大臣,立元恭為節閔帝。

爾朱兆專權後,各地的地方勢力紛紛割據,其中最強大的是在東方的高歡和在關中的宇文泰。高歡祖父因犯法配徙懷朔鎮,世居北邊,「習其俗,遂同鮮卑」。

高歡本人參加過邊鎮起義,後來投靠爾朱榮。爾朱榮死後,高歡收納了其軍隊二十餘萬人,得到爾朱兆的允許進占冀州。接著,他進兵洛陽,殺節閔帝,立元修為傀儡皇帝(孝武帝)。533年,他進兵晉陽,擊敗爾朱兆,消滅了爾朱氏的勢力。

宇文泰,曾在河北起義領袖葛榮部下任職,葛榮失敗後歸爾朱榮,並被收編為賀拔岳的部下。當孝武帝以賀拔岳為雍州刺史,鎮壓關中起義軍時,宇文泰隨賀拔岳入關。534年,賀拔岳被殺,宇文泰遂據有關隴。

534年,元修由於和高歡的矛盾尖銳化,逃奔關中依附宇文泰。高歡又立元善見為帝(孝靜帝),遷都鄴,史稱東魏(534年~550年)。元修逃到關中後,不久被殺。535年,宇文泰立元寶炬為帝(文帝),定都長安,史稱「西魏」(535年~557年)。

當時,東魏北齊所據有的地區,北至沙漠,南至江淮,東至海,西部以黃河及河南洛陽一線與西魏北周為鄰。西魏北周所據有的地區,東與東魏北齊為界,西至流沙,北至河套,南至巴蜀、雲、貴和漢水流域。

東、西魏存在的時間並不長久。550年,高歡之子高洋廢掉東魏,建立北齊(550年~577年)。557年,宇文泰之子宇文覺也廢掉西魏,建立北周(557年~581年)形成了周、齊對立的局面。

東魏之興亡

北魏分裂為東、西魏後,高歡以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為中心實行統治。高歡一方面為了獲得鮮卑貴族的支持,竭力推行鮮卑化的政策;一方面為了得到漢族豪強地主的擁護,聽任他們貪污聚斂,為非作歹,吏治日趨腐化。

東魏與西魏相較,東魏地域廣、人口多,經濟發達。高歡屢次發兵進攻西魏,企圖吞併對方。537年,東魏軍西征,在潼關左邊的小關遭西魏軍襲擊大敗,大都督竇泰自殺,高歡被迫撤軍。此後,在沙苑之戰(537)、河橋之戰(538)、邙山之戰(543)中雙方互有勝負546年,高歡親率大軍十餘萬人圍攻西魏據守的玉壁(今山西稷山西南),苦戰五十餘天,他病倒軍中被迫退兵。次年年初,死在晉陽。其子高澄、高洋相斷掌握東魏政權。550年,高洋廢孝靜帝,代東魏自立,建立北齊。

西魏之興亡

西魏政權建立後, 實際上由宇文泰掌握。

宇文泰於535年,頒布二十四條新制,後又增加至三十六條,稱為「中興永式」。

其主要內容是:嚴禁貪污、裁減官員、置立正長(正即閭正、族正,長指保長。保、閭、族為地方基層組織名稱)、實行屯田、制定計帳(預計次年賦役的概數)和戶籍等制度。七年,關中大族出身的蘇綽把漢族統治的經驗總結為六條:清心,敦教化,盡地利,擢賢良,恤獄訟,均賦役。宇文泰對這些經驗非常重視,頒行為「六條詔書」,作為施政綱領,並專門組織中下級官吏學習,規定不通曉這六條及計帳的人,不能當官。

十六年,宇文泰又正式建立由八柱國分掌禁旅的府兵制。府兵共有兵力約五萬,除宇文泰和宗室元欣外,分別由六個柱國大將軍統領。此制的建立,對軍隊進行統一指揮和訓練,有利於中央政權的加強。

宇文泰還繼續推行均田制。根據敦煌文書《西魏大統十三年計帳》可知,均田制下的授受雖已實行,但授田不足額卻是普遍的現象。當時最普遍的一種力役為「六丁兵」,即每個丁男在六個月內為政府服役一個月,一年內要服役兩個月。

西魏期間,社會較為安定,國力日趨強盛,雖然沒有東魏地域廣大,人口眾多,但仍有效的抗擊了東魏的多次進攻,而且於廢帝二年(553)取得南朝梁的蜀地,次年又奪得江陵。557年初,宇文覺廢西魏恭帝自立為帝,即孝閔帝,建立北周。

北齊的興亡(550~ 577年)

齊文宣帝高洋治國先賢明後昏聵

550年,高洋廢魏孝靜帝,代東魏自立,即齊文宣帝, 國號齊,建元天保,建都於鄴,史稱北齊。

高洋年少時就有做大事的氣度,而且志識沉敏,性格是外柔內剛,果敢能斷。處理政事終日不倦,而且能「測始知終,理劇處繁」。
他稱帝後,注重公道為先。即便親戚和功臣,觸犯了刑法的,也一律按律處置。上下臣子無不敬服。

經濟上,高洋繼續實行均田制,與北魏的相同但略有變化:北齊取消了受倍田的規定,但一夫一婦的實際受田數,仍相當於倍田;北魏奴婢受田沒有限制,北齊則按官品限制在三百人至六十人之間。還規定了賦稅:田租、戶調以床(一夫一婦為一床)為計算單位。一床調絹一匹,綿八兩;凡十斤綿中,折一斤作絲;墾租二石,義租五鬥。奴婢准良人的一半;牛調二尺,墾租一鬥,義租五升。未娶妻者,輸半床租調。百姓為了減輕負擔,多報未娶,如陽翟(今河南禹縣)一郡有戶數萬,戶籍冊上多無妻子。

為了平定國家周邊的少數民族,高洋「修繕甲兵,簡練士卒,左右宿衛置百保軍士」。打仗時,常常身先士卒,沖在前邊。

北齊繼承了東魏所控制的地盤,占有今黃河下游流域的河北、河南、 山東、山西及蘇北、皖北的廣闊地區。有戶三百萬、人口兩千萬。552年以後, 高洋北擊庫莫奚、東北逐契丹、西北破柔然,西平山胡(屬匈奴族),南取淮南,勢力一直伸展到長江邊, 「威振戎夏」。

高洋在位期間是北齊國力鼎盛的時期。當時,農業、鹽鐵業、瓷器製造業都相當發達,是同陳、北周鼎立的三個國家中最富庶者。
後期高洋常常以功業自矜,於是沉湎酒色之中,施行淫暴。《齊書》記載說他「或躬自鼓舞,歌謳不息,從旦通宵,以夜繼晝。……徵集淫嫗,分付從官,朝夕臨視,以為娛樂。」而且凡是被殺之人,多半都被肢解,或用火燒,或投在河中。許多忠良被殘害。朝野上下都十分憎恨高洋,但又無計可施。後來高洋數日不能進食而死。據說死之前常說見到了鬼物,還能聽見奇異的聲音。

北齊的滅亡

北齊後期的統治者,自皇帝至各級官吏,多昏庸殘暴。齊後主高緯不理政事,整天彈唱作樂,揮霍浪費,不惜民力。政治腐敗,貪污成風。後主甚至把地方官職分賜寵臣,讓他們出賣。賦斂日重,徭役日繁,造成人力竭盡,府庫空虛。廣大農民在苛重的賦役下,逃亡者十之六七。

當北齊政權日趨腐朽之時,關中的北周武帝勵精圖治,通過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國力日益強盛。577年,北齊為北周所滅。

北齊存在了二十八年,共歷六帝。

北周的興亡(557年─581年)

557年初,宇文覺廢掉西魏恭帝自立為帝,即孝閔帝,國號周,定都長安(今西安),史稱「北周」。

孝閔帝登基後,大權掌握在堂兄宇文護手中。九月,宇文護殺死孝閔帝,立宇文毓為帝(明帝)。560年,宇文護又毒死明帝,立宇文邕為帝,是為北周武帝。572年,周武帝宇文邕殺死了宇文護,親掌朝政。

*周武帝勵精圖治實施改革

周武帝宇文邕自幼就十分聰敏,深得父親的喜愛。成年後,性格沉穩而有遠見和智謀。

武帝為人十分節儉,常穿布袍,蓋布做的被子,沒有任何珠寶修飾。宮殿中所有奢華的擺設,全部撤掉。據說其後宮嬪妃,不過十幾人。他還下令停修華麗的宮殿,以省民力。

武帝親政後,「克己勵精,聽覽不怠」。而且用法嚴整,政令清晰,臣下無不畏服。他對待下屬謙和體恤。有一次打仗時,武帝看見一個光腳的士兵,就脫下了自己的靴子賜給了他。所以將士無不勇往直前,常常以弱勝強。

武帝還進行了多方面的改革。首先在兵制方面,周武帝於建德三年,改稱府兵制下的 「軍士」為「侍官」,表示府兵是從屬於皇帝的侍從,由皇帝親自領帶。並在長安設置統領府兵宿衛的機構,原來的六柱國、十二大將軍,除被任命帶兵出征或充當宿衛將軍外,不再直接掌握兵權,從而鬆弛了軍士對主將的從屬關係,削弱了過去府兵部落化的傾向。同時,進一步將府兵徵募範圍擴大到漢人,打破鮮卑人當兵、漢人種地的胡漢分治界限。此舉符合民族融合、國家統一的趨勢,也為吞滅北齊,統一北中國提供了軍事力量。

在經濟方面,周武帝修改了均田和租調等制度,規定已娶妻的男子受田一百四十畝,未娶的男子受田一百畝。自十八歲至六十四歲的百姓都要交納租調,已娶妻的男子每年納絹一匹、綿八兩、粟五斛,未娶妻的丁男減半。十八歲至五十九歲的百姓都要服役,豐年服役三十天,中等年景二十天,下等年景十天,凶年可免力役。

他還注意興修水利,增闢農田。如562年,在蒲州(今山西永濟西)開河渠,在同州(今陝西大荔)開龍首渠。武帝還數次下詔,把西魏時江陵俘虜淪為官私奴婢的人放免為民或部曲。

在進行改革的同時,周武帝於即位四年,親率六軍,向北齊發起大規模的進攻。北周軍隊先攻下河陰外城後,又圍攻金墉城,後武帝因病班師。次年攻下重鎮晉州平陽(今山西臨汾),齊後主全軍潰敗,逃回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又從晉陽逃到鄴。周軍乘勝追擊,攻破了晉陽,再向鄴城進發。齊後主讓位給八歲的兒子(幼主恆),自己企圖經山東投奔陳朝,中途被俘。周軍順利進入鄴城,消滅了北齊政權,統一了中國北方。

滅北齊後,周武帝繼續進行改革。建德六年先後下詔:黃河以南諸州凡在齊武平三年(572)以後被齊掠為奴婢的一律免為平民。永熙三年(534)以來東魏、北齊人民被掠為奴婢及江陵百姓沒為奴婢者放免為平民,如果舊主人要求共居,聽留為部曲或客女;並宣布放免雜戶。在原北齊統治地區,繼續禁斷佛、道。 他還頒布《刑書要制》,嚴懲貪污,規定全國實行統一的度量衡。

周武帝的改革使北周逐漸強盛起來,實力超過了南朝的陳。

*周武帝再度滅佛而身遭報應

周武帝即位第三年,就下令禁斷佛、道二教,並銷毀佛經、佛像,勒令僧道還俗。578年6月,周武帝身染惡疾,遍體糜爛而死,時年36歲。

《續高僧傳•衛元嵩傳》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說隋開皇八年(五八八),京兆尹杜祈死了,三天後又醒了過來,說見到了閻王,又說見到了因滅佛而遭報應在陰間受苦的周武帝。杜祈問周武帝,為甚麼會呆在地獄裡。武帝說是因為自己曾經滅佛的緣故。武帝請杜祈傳語世間人,並請大臣衛元嵩作福,早來相救自己脫離苦海。

*北周的滅亡─「二三其位 羊終馬始」

武帝死後,子宣帝繼位,在位二年,荒淫而死。靜帝繼位,外戚楊堅輔政,宣布恢復奉行佛、道。581年2月,楊堅迫使周靜帝禪位,自立為帝,是為隋文帝,北周滅亡。北周共歷五帝,國運只有短短的二十五年。公元589年,隋滅南陳。南北朝時代結束,天下重新統一。
 
在這大分裂、大動盪的幾百年中,無論五胡十六國還是南北朝,各朝、各國國運都很短,長的幾十年,短的才幾年(「二三其位」)。只有北魏國運稍長一點,也只有148年。恰如諸葛亮在《馬前課》第三課中所言,真是「擾擾中原 山河無主 二三其位」。「馬始」指天下大亂起於司馬家族的晉朝,「羊終」指大亂結束於楊堅建立的隋朝。歷史又即將迎來一幕輝映中華歷史的璀璨大戲。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歷史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