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25年09月12日】
「杞人憂天,伯慮愁眠。」前一句常被用來形容人過分憂慮,然而「伯慮愁眠」卻鮮有人提及。
《山海經·海內南經》中載:「伯慮國、離耳國、雕題國、北胊國皆在郁水南。一曰『相慮』。」而在《鏡花緣》第二十七回中,更有詳細記述:伯慮國之人一生最怕睡覺,唯恐一覺不醒,性命全失。因而日夜愁眠,雖有床帳,卻只作休息之用,從無真正安睡之舉。久而久之,精神困憊,若偶然沉睡,往往數月不醒,親友皆以為亡。及至醒來,竟被視為死裡逃生,全家慶賀。伯慮國中因睡而死者數不勝數,於是睡眠成為全民畏懼之事。由此,他們終年憂愁,少有笑顏,未及弱冠便已鬚髮皆白。
乍看之下,伯慮國之人對睡眠的恐懼似乎荒誕可笑。然而再細思,卻頗耐人尋味。這種懼怕,是否正象徵著生命降臨三界時的狀態?人生如夢,《紅樓夢》、黃粱一夢、南柯一夢皆以此喻。進入這場大夢,生命的記憶被鎖住,再也不知自身來處與真貌。若沉溺其中、再無醒悟,正是伯慮國人所真正恐懼的境地。
我們日常從夢中醒來,往往一嘆「原來是夢」,或釋然或遺憾。但若人生本就是一場夢呢?白居易曾向鳥巢禪師請益:「為當夢是浮生事,為復浮生是夢中?」禪師答曰:「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是夢中。」人生來時一身光,去時亦一身光。奮鬥所得,牽掛不捨,終究都帶不走。既然來去無差別,那麼何者才是真正有意義的?
現代人常感慨人生苦短,於是盡情追逐享受。然而若不明白「人生如夢」的真義,不求覺醒突破,便如沉睡不醒之人,在苦海中浮沉,何時才能上岸?正如《紅樓夢》中《好了歌注》所言:「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
縱觀中西古聖先賢,最終都走上了修煉之路。原來,生命的本願是返本歸真,從幻夢中覺醒。然而,當人們習慣於為生活奔波、為名利喜憂,甚至連回歸本源的念想都不再有,這夢又將如何醒來?
不過,亦不必如伯慮國人那般惶惶。上天慈悲,神佛憐愛眾生。今日末世,法輪大法洪傳世界,「真、善、忍」的法理遍布人間。修心向善者,得以重獲新生,明白做人的真義。身雖在夢中,心卻能清醒;人雖在戲裡,心卻能置身戲外。於是,既行走紅塵,亦超然三界。如此,又何懼這場大夢?
願世人靜下心來,懷著真誠與敬意,讀一讀法輪大法創始人李洪志大師所作的《為甚麼會有人類》。也許,你會發現,那正是喚醒靈魂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