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謖的街亭之失與「黑白世界」大勢長消的拐點

楚若薇


【正見網2025年09月10日】

三國時代建興六年春(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北伐的街亭之戰,無論在正史或後世諸多故事中,都被認為是直接導致此次北伐失敗的關鍵原因。這也使得馬謖的人物形像,已經和「失街亭」緊緊的聯結在了一起,連帶著馬謖之死與諸葛亮的上疏請自貶三等,都成為了文學、戲劇等作品和學術研究經常運用和討論的熱門題材。

然而,「才器過人,好論軍計」、諸葛亮「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的馬謖,[1] 怎麼會犯下如此低級的錯誤? 「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郃所破。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戮謖以謝眾。」 [2] 

在《資治通鑑》、《三國志》中對這件事情的經過是這樣記述的:「亮不用舊將魏延、吳懿等為先鋒,而以謖督諸軍在前,與張郃戰於街亭。謖違亮節度,舉措煩擾,舍水上山,不下據城。張郃絕其汲道,擊,大破之,士卒離散。」 [3]  「平連規諫謖,謖不能用,大敗於街亭。眾盡星散,惟平所領千人鳴鼓自持,魏將張郃疑其伏兵,不往逼也。於是平徐徐收合諸營遺迸,率將士而還。」 [4] 

根據以上的歷史記述可知街亭之戰的前後過程, 「時有宿將魏延、吳壹等,論者皆言以為宜令為先鋒,而亮違眾拔謖,統大眾在前,」 [1]  當時的情景應是諸葛亮獨排眾議,派遣馬謖、王平等人領軍守街亭。而馬謖違背諸葛亮的原定部署,沒有紮營據城阻擋張郃率領的魏軍,而是「舍水上山」,致使馬謖所統之蜀軍取水的道路被魏軍切斷並擊潰,由此導致了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失敗。 

然而,馬謖在跟隨諸葛亮北伐之前,儘管曾擔任過「綿竹成都令、越雟太守」等地方官職務,但卻沒有任何馬謖真正帶兵上陣的記錄。也就是說,馬謖應未參與並經歷過真正的大戰。而街亭一役對於馬謖而言,既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真正帶兵上戰場。《三國志》記載中也只是諸葛亮讓馬謖「督諸軍」,並未授予任何正式的軍事、武將職務。也就是說,馬謖是以參軍的身份出戰,而終其一生,始終沒有得到一個正式武將、將軍的職位。沒有在軍職中獨當一面的帶兵經驗和承壓能力。同時也說明, 「才器過人」的馬謖不甘於去完成這樣一個當道紮營寨、阻擋魏軍,沒有謀略含金量的防守任務,想要 「居高臨下,勢如破竹」 的擊敗魏軍,建立奇功。 

《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中劉備「三顧茅廬」前,借司馬徽之口形容諸葛亮之才:「每常自比管仲、樂毅,其才不可量也。」此外,還聽到隆中田畔的農人所唱孔明所作之歌: 「蒼天如圓蓋,陸地似棋局。 世人黑白分,往來爭榮辱。 榮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 南陽有隱居,高眠臥不足。」足見諸葛亮不僅擅長圍棋,而且以棋抒懷,以棋喻世,對於「黑白世界」的棋理都有很深的理解。清代《寶慶府志》記載:「棋盤崖在寶慶府城南五裡,相傳武侯宴兵著棋於此。有石盤廣六尺,棋痕尚存。」 

圍棋相傳起源於堯,到了春秋戰國時便已有史料記載。宋代中是中國古代圍棋的第一次高峰。圍棋由棋子、棋盤和著法(規則)三部份組成。圍棋與象棋的不同之處是以在棋盤上圍地多少確定勝負,一般可以通過計算目數。目數多的一方獲勝。不需要雙方在對殺中吃子或「將軍」 ,進而取得「將死」 的結局而獲勝。圍棋的一個子落在空白棋盤中央會有四口「氣」,每多連一子,通常會增加兩口 「氣」,氣長是其生命力旺盛的展現,因此長氣在與對方的博弈中又是勢的體現。如果被對方棋子緊貼包圍,意味著被「緊氣」。緊氣是圍棋對殺的核心戰術手段,通過落子堵塞對方棋子的氣來縮減其生存空間。但如果自己已經做成了兩個真「眼」(圍成的一個或多個相連空白交叉點),那就意味著這是一片不可能再被殺死的「活棋」了。在三國時期的古代戰爭中,這兩個眼可能意味著糧草、水源,還有防禦營寨及弓箭等。 

東漢班固在《弈旨》中云:「道必正直,神明德也;棊有白黑,陰陽分也;……為人由己,危之正也。」北宋張擬在《棋經》中說:「彼眾我寡,先謀其生。我眾彼寡,務張其勢。……夫棋始以正合,終以奇勝。必也,四顧其地,牢不可破,方可出人不意,掩人不備。」現代圍棋的開局模式固定為「黑先白後」 ,即執黑一方先行落子,這個 「先手」 意味著在戰術層面的主動權,可能會利用先機之利占據主動並主導棋局的走向。所以說,圍棋博弈的核心要旨是謀生、張勢和獲得先手。活眼是最為重要的生存形態體現,擁有兩隻活眼往往意味著己方的生存保障和攻防優勢,而沒有做出活眼則會陷於被動或導致危局出現。 

在街亭之戰中,馬謖帶領蜀軍先到達街亭,而張郃還在趕來的路上,蜀軍占有先機優勢。在這種高山峽谷的地勢中,只需當道紮下營寨,構築防禦工事即可,本來的任務也只是阻擋魏軍,為諸葛亮率大軍攻取隴西未降的城池爭取時間。但是,馬謖紮營南山,被張郃切斷水源,最後不戰自亂,是因為蜀軍沒有「活眼」,被對方緊氣,失去生路所致。從上南山紮營那一刻起,便是蜀軍失去原有的先手和先機之勢、此消彼長的拐點,勝負已然分明。 

圍棋黑白世界的棋理,何嘗不是人類在現實世界各類活動中善與惡的選擇機緣。從人類良知和傳統價值的意涵角度,即使在戰爭中,同樣都有善與惡的選擇的體現方式。馬謖沒有把握住機會,沒有選擇基於善念的「謀其生」和「活眼」守正方式。劉備臨終前曾對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1]  而諸葛亮為甚麼還會出現如此重大的用人失誤呢? 

唐代李翰在《三名臣論》中這樣評價諸葛亮:「斯所謂濟於事而未全於道,得諸已而未審於人。」宋代蘇軾在《諸葛亮論》一文中說:「取之以仁義,守之以仁義者,周也。取之以詐力,守之以詐力者,秦也。以秦之所以取取之,以周之所以守守之者,漢也。仁義詐力雜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所以失也。」諸葛亮為西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對於道和返本歸真的價值內涵卻認知有限。這從他的《論諸子》一文的闡述可見一斑: 「老子長於養性,不可以臨危難。」顯然是只把道當成了世間修身處世的學問。殊不知,世間萬物原是道中所生、所成,一切道又都根植於宇宙特性。 

唐代孟郊有詩云:「仙界一日內,人間千載窮。雙棋未遍局,萬物皆為空。樵客返歸路,斧柯爛從風。唯餘石橋在,猶自凌丹虹。(《爛柯石》)」 

 

參考文獻 

[1] 晉  陳壽,《三國志.蜀書九.馬良傳》; 

[2] 晉  陳壽,《三國志.蜀書五.諸葛亮傳》; 

[3] 宋  司馬光《資治通鑑.魏紀三》; 

[4] 晉  陳壽,《三國志.蜀書十三.王平傳》;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