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傳統文化看天災現象

蔡德清


【正見網2025年09月12日】

第一章、 天人合一與災異觀的淵源

1. 《周易》與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觀念。早在《周易》中便有「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說。(《周易·彖傳》)這一思想強調天道與人道之間的感應關係。災異作為天人關係失調的表現,被視為上天對人事失德的警示。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天人感應」,將自然災害與人間政治緊密聯繫起來 。

《周易·乾卦》又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體運行不息,象徵君子應不斷進德修業;《坤卦》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這種將自然規律與人類德行相聯繫的思想,為後來災異觀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2. 《尚書·洪範》與五行災異

《尚書·洪範》是最早系統提出災異觀的經典文獻之一。其核心在於「五行」學說,即「水、火、木、金、土」五種基本要素主宰自然與人的平衡。當五行失衡時,便會出現水旱、疫疾等災害。《洪範》云:「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尚書·洪範》)五行的失序會表現為自然災害,也被視作君主失德的象徵。

《洪範》還提出「休徵」與「咎徵」的概念,前者為吉祥之兆,後者為不祥之象。若政治清明,則天降豐年;若政令不當,則水旱頻仍。由此可見,自西周起,中國文化已將自然災害與人事得失緊密相連,形成一種德—災相感的解釋體系。

3. 董仲舒與「天人感應」學說

進入漢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發展出系統的「天人感應」學說。他認為,天地與人類通過「陰陽氣機」相通,當君主施政失當時,天地會以災異示警。《春秋繁露·玉英》云:「天垂象,見吉凶,聖人效之。」天以災異顯現吉凶,聖人據此修德正政。

在《漢書·董仲舒傳》中,董仲舒更進一步指出:「災異,天所以譴告人君者也。」(《漢書·卷五十六》)他將災害明確解釋為「天譴」,並主張君主在災異發生後必須進行「修德」「改政」,以消弭災禍。這一思想不僅影響了西漢政治,也奠定了此後兩千年中國文化中「天災示警」的觀念。

4. 《漢書·五行志》與災異學的系統化

班固撰《漢書·五行志》,將漢代以來的各種災異(地震、洪水、旱災、疫病等)逐一記載,並結合陰陽五行學說加以解釋。他指出:「災異,天之戒也。」(《漢書·五行志》)自然災害並非偶然,而是上天用來警示人間的手段。

《五行志》還將災害與社會動盪、政治腐敗聯繫在一起。例如,西漢末年連年災荒,班固解釋為「政失於上,人怨於下」,從而導致王朝衰亡。這種「災異—政治」相感的解釋模式,深刻影響了後世。歷代史書中,凡災害必與國家治理失策聯繫,便是這一影響的體現。

5. 小結

從《周易》的「天人合一」到《尚書·洪範》的「五行災異」,再到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與《漢書·五行志》的系統化,可以看出,中國古代災異觀逐漸走向成熟。其核心思想是:自然災害並非純粹的自然現象,而是與人心、政德緊密相連的「天譴」。

第二章 天災的寓意與象徵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天災不僅是自然現象,更被賦予了象徵意義。洪水常被視為貪慾橫流、秩序失控的隱喻;旱災則寓意君主剛愎自用、陰陽失衡;地震象徵根基不固、政權動搖;瘟疫則與人心污濁、社會失序相關。災害是天地對人類社會的「警示」。以下將從洪水、旱災、地震與瘟疫四個方面進行闡述。

1. 洪水:貪慾橫流與治世之道

洪水是古代中國最常見、破壞性最大的自然災害之一。《尚書·禹貢》記載大禹治水之功,強調「導水歸海」,而非強行堵塞。《尚書·益稷》曰:「禹拜昌言曰:予欲聞,水土既平,天下永寧。」大禹治水不僅是工程壯舉,更是政治與道德的象徵,寓意統治者應順應自然、因勢利導,而非以蠻力抗拒。

《史記·夏本紀》則將禹與共工的對比作為政治隱喻。共工以蠻力堵塞,導致「水潦滔天」;大禹則以「因水之性」,分流疏導,從而成功治理。由此,洪水在傳統文化中象徵著貪慾泛濫與人心失序,而治理洪水則寓意「以德御亂」。

2. 旱災:驕矜必敗與節用惜物

旱災往往被視為社會失德的象徵。《春秋左傳·僖公十五年》記載魯國大旱,孔子解釋曰:「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然而《易經·乾卦》中的「亢龍有悔」,卻常被援引解釋旱災的文化寓意。所謂「亢龍」,是指過度張揚、不可遏止之勢,最終必然「有悔」。

《後漢書·五行志》記載永平年間旱災頻發,時人多認為「以政失度,賦役過重,民力枯竭」,故致天旱。可見,旱災不僅象徵自然失衡,也常被理解為統治者過度索取、社會過度消耗的「天譴」。在民間層面,旱災亦促生祭祀、祈雨等活動,形成「以禮逆旱」的文化傳統,其核心依舊在於「修德以應天」。

3. 地震:根基不固與政局動盪

古代中國將地震稱為「地動」。與洪水、旱災相比,地震更具突然性,因此在傳統觀念中常與國家根基動搖相對應。《資治通鑑·漢安帝延光三年》載:「京師地震,殿壞,群臣上書以為國政失度,天戒如此。」這表明地震被視為「國基不固」的象徵。

《後漢書·五行志》則更為明確地指出:「地動者,陰陽失度,君失其政也。」地震不再只是自然的震動,而是天地向統治者發出的警示信號。因而歷代帝王多在地震發生後「減膳撤樂」「下詔自責」,以示悔過。

這一傳統觀念的影響極其深遠。即便在清代,順治、康熙、雍正等帝王也常在地震後舉行「齋戒省躬」,可見「地動」在政治文化中象徵著「根基動搖」,必須以修德正政來化解。

4. 瘟疫:共業所感與德失民怨

瘟疫的爆發在傳統文化中往往與「人心不正」聯繫在一起。《後漢書·五行志》有言:「疫氣流行,蓋由政失於上,人怨於下。」疫病之起,不僅是自然環境的結果,更被理解為人心失序與社會不安的反映。

佛教傳入後,更強調「業力」與「共業」的概念。《楞嚴經》卷五云:「眾生心染,國土染;眾生心淨,國土淨。」即瘟疫的流行並非偶然,而是人類業力所感。若人類能減少道德下滑,行善積德,瘟疫自會消弭。

5. 小結

綜上所述,在中國傳統文化中:
•    洪水寓意貪慾泛濫;
•    旱災象徵社會失德與統治者過度索取;
•    地震被理解為國家根基不固、政局動盪的象徵;
•    瘟疫則體現人心失序與業力所感。

這一體系不僅是對自然災害的解釋,更是對人類社會的道德映射。災害之象,既是自然的警示,更是政治與人心的鏡鑒。

第三章 儒釋道對災異的解釋

儒家強調災異為「天譴」,要求君主修德正政。道家認為災異是「自然失序」,主張順應天道,避免妄為。佛家則從「共業」與因果的角度出發,認為災異是眾生業力所感,需通過修心與善行來轉化。

1. 儒家:災異為「天譴」,敦促修德

儒家思想最為強調「天人感應」,其核心在於災異被視為上天對人間失德的譴責。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玉英》中指出:「天垂象,見吉凶,聖人效之。」天以災異顯現吉凶,君主與士人應以此修正行為。

《漢書·五行志》更明確提出:「災異,天之戒也。」這一觀念使得歷代帝王在災害發生後多有「下詔罪己」的傳統。如漢順帝在永和五年大旱後頒布詔書曰:「比年災異,政失於上,咎在予一人。」(《後漢書·順帝紀》)

儒家災異觀具有兩層作用:一方面,它將自然災害與人間道德和治理相聯繫,敦促君主「修德正政」;另一方面,它也起到警示和勸諫的作用,使士大夫能夠借災異勸誡帝王修正行為。例如,唐代韓愈在《論天旱人飢狀》中,直言旱災是由於朝政不修,藉此勸諫君主整飭政務。

2. 道家:災異為「陰陽失衡」,主張順應而不是改造自然

道家則強調災害是自然失序的表現。《道德經》第二十五章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的變化自有規律,人應順應。

《淮南子·天文訓》言:「天地有常,而人不能以智力勝之。」意思是天地運轉自有其道,人的智慧無法強行改變。災害之生,乃陰陽運行氣機失衡的結果。

因此,在道家思想中,洪水、旱災、疾疫是天地失序的結果。人類所能做的,應是「因其自然」——採取順勢疏導、修養身心的方式來減輕災害影響。這一點在大禹治水的故事中得到了深刻體現:大禹並非堵塞洪水,而是「因水之性」,疏導歸海,體現了順應和尊重自然的智慧。

3. 佛家:災異為「共業所感」,強調因果與心性

佛教自東漢傳入以後,對中國災異觀起到了重要作用。佛家解釋災害的核心在於「因果業力」與「共業」概念。所謂「共業」,即眾生共同的行為與心性所感召的結果。

《楞嚴經》卷五曰:「眾生心染,國土染;眾生心淨,國土淨。」如果眾生貪嗔痴盛行,便感召穢土與災害;若眾生修心養德,則環境亦清淨。由此觀之,洪水、旱災、瘟疫等自然災害並非單純自然之變,而是人類群體心靈與行為失序的外化體現。

佛家思想強調通過修行來轉化災異。 佛家將災害與人心緊密相連,不僅要求統治者修德,更強調全民心性的淨化。

4. 小結

以下是儒釋道對災異的解釋綜述:

儒家將災異視為「天譴」,敦促執政者修德。
道家將災異視為「陰陽失衡」,主張順應而不是改造自然。
佛家將災異歸於「共業所感」,將災害與人心緊密相連,強調因果與心性。

第四章 對今天的啟示

傳統災異觀對當代有三點啟示:第一,敬畏神與上天。古人以「天譴」象徵災害,提醒人類不得妄為。第二,提升社會道德。無論是儒家的德政,還是佛家的因果觀,都強調災難面前的社會責任與人心淨化。第三,中共是中國業力的根源。中共在中國實施的對大法修煉人、對宗教團體和民眾的迫害,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摧毀,和對環境的破壞是中國災害的根源。

1. 敬畏神與上天

古人以「天譴」解釋災害,強調天意不可違,這體現了對神與上天的敬畏。進入現代社會,人類趨向以科學方法研究災害的成因,但人類在自然面前依舊認識有限。而在中共統治下的中國,無限度的興建對江河「堵截」之類的工程,如大型水壩,對氣候和環境造成難以逆轉的破壞。頻繁的洪水、旱災、地震和疫情,都在上天對其行為的警示。換言之,古代「天譴」的說法,可以轉化為今天的「天災警示」,呼籲正視中共當權者的失德與對環境和社會的破壞。

2. 提升社會道德

無論是儒家的「修德正政」,還是佛家的「共業因果」,都強調災異不僅關乎自然,更關乎人心與社會秩序。放到今天,這意味著在災害面前,政府與社會應當承擔道義責任,保障民生,避免因失德與貪婪而加重災難。 

3. 摒棄中共

傳統文化常把災難視為「業力所感」。在當代,這種「業力」更多體現在人類自身造成的破壞上:對環境的過度開發、對傳統文化的漠視與摧毀、以及對人心良知的扭曲,都會反噬為社會與自然的災害。當中共政權長期以暴力和欺騙為手段,打壓信仰、毀壞生態,那麼它本身就成為災異的根源。正如古代所謂「政失於上,人怨於下」,今天的中國人須看明真相,摒棄中共,否則災害的頻發便會是常態。

4. 小結

因此,傳統災異觀啟示我們:第一,敬畏神與上天,避免恣意妄為;第二,要提升社會道德;第三,中共是中國災害的根源。只有摒棄中共,中國才可能從根本上剔除災害的根源。 

結論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災異觀,起源於《周易》的「天人合一」,發展於《尚書·洪範》的「五行災異」,系統化於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與《漢書·五行志》。在這一體系中,自然災害不僅是客觀存在的自然事件,更是天道與人道相互感應的結果,象徵著人類社會的德行與秩序。

洪水、旱災、地震與瘟疫在傳統文化中分別對應著貪慾、驕矜、根基不固與人心失序,成為政治與社會的道德化映照。儒釋道三家則從不同角度解讀災異:儒家強調「災異為天譴」,敦促統治者修德正政;道家強調災異為「陰陽失衡」,主張順應而不是改造自然;佛家則提出「災異為共業所感」,強調心性淨化與因果修行。

進入當代, 當中共政權長期以暴力和欺騙為手段,打壓信仰、摧毀傳統文化、毀壞生態,那麼它本身就成為災異的根源。中國頻繁的洪水、旱災、地震和疫情,都在上天對其惡行的警示。

參考文獻
《尚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周易》,中華書局點校本。
董仲舒:《春秋繁露》,中華書局,1994年。
《漢書·五行志》,中華書局標點本。
《後漢書》,中華書局標點本。
韓愈:《昌黎集》,中華書局,1986年。
《淮南子》,中華書局,1990年。
《道德經》,中華書局,2006年。
《楞嚴經》,大正新修大藏經。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與環境

人與環境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