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聖醫醫心看「物質和精神是一性的」

昱蓮


【正見網2025年10月09日】

首先介紹二例中國古代聖醫醫心的病例:

(一)郡守大怒吐黑血數升而病癒

聖醫華佗是東漢時家喻戶曉的名醫,醫術博大精深,尤以外科著稱。人們都知道他是「外科聖醫」,但很多人卻不知道他還是「醫心的聖醫」。下面僅舉一例:

一郡守有病,華佗認為必須讓他生氣,生大氣,病就會好,便一再受其禮物而不給治療,又毫無理由的離去,更留書罵他。郡守果然大怒,派人追殺華佗。郡守之子知道內情,阻止了追殺。郡守憤怒到極點,吐黑血數升,病就好了。

(二)秀才大笑而治癒憂鬱症

聖醫朱丹溪原名朱震亨,字彥修,是元朝時的著名醫生。

當時,浦江有個秀才,新婚不久,愛妻暴病而死。因此他憂鬱成疾。名醫戴思恭,多次為他診治,總不見好,就推薦他到義烏(地名)神醫朱丹溪那裡去治療。

朱丹溪切過脈,忽然說:「啊!你有喜了!」秀才一聽,不禁失聲大笑。

朱丹溪說:「真的,你是有喜了!我給你開個保胎方。」秀才笑得前俯後仰。回到家,逢人便說:「義烏神醫朱丹溪,說我有喜,哈哈!哈哈!」整天大笑不止。半個月後,藥也沒吃,秀才的病,竟完全好了。

中醫是以陰陽五行臟腑經絡作為其根本的思維基礎的。五行就是我們這個宇宙中微觀層次的金木水火土這五種性質的能量,是不斷運行推動萬物興衰的力量,其中的萬物當然也包括人體。中醫治病的基礎原理,就是從人眼看不到的能量層面入手,達到調理表層人體血脈及各器官組織的作用。

中醫將人們認為的精神上的東西「七情」(指怒、喜、憂、思、悲、恐、驚);分屬於五行的(木、火、土、金、水);分屬於五臟的(肝、心、脾、肺、腎)。這其中「七情」是這套能量體系中的一環,也是帶有五行能量的。

病例一,使郡守大怒,就使其肝木的能量大增,郡守憤怒到極點,其肝木的能量也增至到極點,由於他的能量很強大,就能夠將造成他生病的體內瘀血隨著強大的肝木的能量上升吐出來而使病獲痊癒。

病例二,秀才新婚不久,愛妻暴病而死。因此他憂鬱成疾。憂思在五行中屬脾土,憂思過度使脾土能量鬱結而生病。按五行相生相剋之理,心火生脾土,喜勝憂,用「喜」的能量不斷消減憂思鬱結的能量,最後使之達到平衡,就能恢復臟腑功能,所患病症就會消失而獲痊癒。

大法師父說:「在我們思想界歷來就存在著物質是第一性的,還是精神是第一性的問題,老在議論、爭論這個問題。其實我告訴大家,物質和精神是一性的。」(1)怒、喜、憂、思、悲、恐、驚,這「七情」,人們都知道它是精神上的東西。但它又是五行能量的體現。精神就是一種看不見的能量,那能量不就是物質的東西嗎?而且從病例看,確實它所帶的能量在起作用,那麼,不就證實了大法師父所說的「物質和精神是一性的」了嗎。

感言

中醫認為常見的病因是外感六淫(指風、寒、暑、濕、燥、熱),內傷七情。七情既能致病,又能治病。 如本文病例二,因憂思過度而致病,但根據五行能量機制相生相剋之理用七情中的「喜」又能治好病。這體現了古代中醫博大精深之處,西醫就望塵莫及了,會覺得不可思議。因為西醫治病多從表面空間的分子層面著手,如人眼看的見的臟腑、肌肉、組織等等;而中醫治病大都從看不見的微觀空間著手,如陰陽五行髒相經絡,中醫用藥,大部份也都涉及到微觀空間的理,是從微觀上調整身體,所以祛病比較徹底。相較而言,從實證科學發展起來的現代的西醫就有很大的局限性。正如大法師父開示的:「中國古代的中醫是相當發達的,現在的西醫再過多少年也趕不上。」 (1)

再觀現今的中醫,有些堂堂的中醫醫院,有不少醫生問病情後就開一大堆檢查單、化驗單。中醫的診病方法是「望聞問切」,有的醫生表面上也切脈,也有少數人根本不切脈,用西醫來指導中醫用藥,這種中醫西化,棄本求末的做法甚是荒謬。這也就是現代中醫的可悲之處,同時也使筆者心痛不已。(註:筆者是六十年代中醫大學醫學系六年制本科畢業,是具有高級職稱的退休醫生。)

層次所限,如有不足之處,望指正。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中醫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