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6年08月12日】
(四) 不爭之德
老子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如果懂得命理時運,就會知道,爭奪者,徒然也。從生活質量的角度講,爭奪會使矛盾叢生,心境不佳。同行是冤家,同伴是仇敵。無形的在企業運作中,增添了不少對手,及其所造成的有形無形的麻煩和阻力。
依據相生相剋的道理,我們不去用心爭奪的話,別人也就自然沒有了敵意和對手。企業的運作,自然減少了很多的磕絆和煩擾。這個是一般人難以理解和難以做到的。
同時,不爭者王天下,沒人能夠爭得過他。
把眼光放在對手身上,免不了凡俗小家子氣。做產品怎麼令客戶滿意,搞實體怎麼對社會有益,一群人效力在我們的門下,自己不但不可盛氣凌人,而是有刻刻如履薄冰之憂,怎麼讓他們勞作的愉快舒心,怎麼使他們得到精神的充實和財富的寬餘,此乃治者的本份天職。此乃道德王侯的修養與氣概。唯此,方能揮灑手筆於天地間,運天地正氣於人道,正行人道一生無悔。
“不尚賢,使民不爭”。這是老子的又一論述。
競爭意識的引進,害大於利。
其實,不去鼓勵爭奪,名利慾望的驅使下,都已經使人明知不可得而為之了,再去鼓吹競爭?雇員間的矛盾怎麼調和?員工默契協作怎麼達成?爭奪比拼之風盛行,是企業文化中的一大弊漏。是在不知不覺中毀壞健康團體的氛圍。
盛行德風
治者的思想,對下屬影響非常大。不管是有意無意的,都有很大影響。所以,如果有意的對下屬施加適當的世界觀影響,塑造預期的團體文化氛圍,是管理者不容忽視的。
前面討論的很多,大多屬於治者修身範疇的內容,那麼,以這樣的思想作為基調,教化員工可不可以呢?完全可以吧。那麼,這也是在培養健全人格的職工群體。
其實,系統的以儒家的思想給企業文化定調,是比較適宜的。
儒家強調仁義禮智信,恭謙寬敏惠。真的形成這樣的團體文化,不是再好不過嗎?
忠義,克職,秩序,禮敬,謙和,修養,這些不是管理者夢寐以求的文化氛圍和員工素質嗎?相信,儒家思想是能夠成就這些無形資產的。
其實,把企業文化說成是無形資產,比較恰當,只是有的企業在這方面是負債資產,在不知不覺中消耗企業的活力,斷送企業市場。
身教為先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這樣的道理不算高深,但卻往往容易被忽視。無論是培植企業文化,還是嚴格規章制度,以身作則是必不可少的。
正己身無不是成功治者的要訣。
取人以德
現代社會,人才錄用過分強調能力,一旦找取了專長人員,必施厚薪以報。如果再施教一些新觀念、新思維,也就基本完成了人才戰略的大體過程。而現實是,懷一技之長者,常常是在騎馬找馬的活思想作用下,使社會人才流動很大,同行之間不斷挖人才牆角,企業彼此造成不小的損失。或者,被委以重任者,常常做出順手取利的亂紀現象。
一個被時代忘卻了的取人經典是這樣。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請問取人。”孔子對曰:“無取健,無取詌,無取口啍。健、貪也;詌、亂也;口啍、誕也。故弓調而後求勁焉,馬服而後求良焉,士 信愨(que\ 誠實、謹慎)而後求知能焉。士不信尒而有多知能,譬之其豺狼也,不可以身尒(er 靠近)也。……”(《荀子·哀公篇第三十一》 )
馬服而後求良,人愨而後求智能。記住吧,那些張口閉口不離經綸的管理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