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初級):《三字經》(十五)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7年03月14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 ◇◇◇ ◇◇◇

【原文】

論語(1)者(2),二十篇(3);
群(4)弟子(5),記(6)善(7)言(8)。
孟子(9)者,七篇止(10);
講道德(11),說仁義(12)。

【讀音練習】

論(lún) 語(yǔ) 者(zhě),二(èr) 十(shí) 篇(piān);
群(qún) 弟(dì) 子(zǐ),記(jì) 善(shàn) 言(yán)。
孟(mèng) 子(zǐ) 者(zhě),七(qī) 篇(piān) 止(zhǐ);
講(jiǎng) 道(dào) 德(dé),說(shuō) 仁(rén) 義(yì)。

【讀音練習】

論(ㄌㄨㄣˊ) 語(ㄩˇ) 者(ㄓㄜˇ),
二(ㄦˋ) 十(ㄕˊ) 篇(ㄆ一ㄢ);
群(ㄑㄩㄣˊ) 弟(ㄉ一ˋ) 子(ㄗˇ),
記(ㄐ一ˋ) 善(ㄕㄢˋ) 言(一ㄢˊ)。
孟(ㄇㄥˋ) 子(ㄗˇ) 者(ㄓㄜˇ),
七(ㄑ一) 篇(ㄆ一ㄢ) 止(ㄓˇ);
講(ㄐ一ㄤˇ) 道(ㄉㄠˋ) 德(ㄉㄜˊ),
說(ㄕㄨㄛ) 仁(ㄖㄣˊ) 義(一ˋ)。

【字詞義解釋】

(1) 論語:書名。《論語》這部書,共分為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們把孔子的格言警句記錄下來而編成的。
(2) 者:指《論語》這本書。
(3) 篇:量詞。計算文章或詩作的單位。
(4) 群:一群。計算群聚的人或物的單位。
(5) 弟子:學生。
(6) 記:記載。
(7) 善:良好。
(8) 言:言語。
(9) 孟子:書名。孟軻著。
(10)止:只有。
(11)道德:此詞來源於老子的《道德經》。“道”是神的理,是人走回神的路,是宇宙的真實。“德”是人的心念符合“神的旨意”、遵循“道的特性”下的行為,體現在世間就是人的真誠品性與善良的行為。
(12)仁義:仁愛正義,寬厚正直。

【譯文參考】

《論語》這部書,共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們記錄下來的孔子的善言。

《孟子》這本書是孟軻所著,共有七篇。整本書主要是在談道德仁義的道理。

【問題討論】

(1)《論語》這本書的特色是什麼?你讀過其中的內容嗎?請選一則和大家分享。
(參考答案:此書是儒家重要的代表著作,也是四書之一,思想圍繞在仁義上,是指導為人處事的參考典籍。)

(2)影響你最深的一句話是什麼?是誰說的?(不限古今)給你什麼啟發?

【故事天地】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三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孔子和母親相依為命。雖然家境貧寒,但孔子很喜歡讀書,也喜愛學習禮制。

三十歲以後,孔子便開始從事教育英才的工作。由於當時的教育並不普及,除了王孫貴族外,一般平民沒有機會和能力接受教育。為此孔子首倡了“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廣收學生,成為私人講學的先驅和代表,也使得人人有受教育的機會。在孔子孜孜不倦的教育下,他的學生都能勤學向上,而民族文化也得以傳承並加以 發揚光大。

孔子看到當時社會上有許多不公平的現象,政治上也缺乏道義。為了服務社會,為百姓謀福利,他決心以仁慈感化人民,用禮儀教導人民。果然,魯國國政大治,社會道德回升,人人路不拾遺,家家夜不閉戶,魯國也因此愈來愈強盛。

不過,後來魯國的國王魯定公迷戀女色,荒廢國政。孔子失望的辭去官職,帶著學生周遊衛國、晉國、宋國、陳國、楚國等國,去推行他的仁政。可惜每到一處,並沒有受到重用。

十四年後,孔子又回到了魯國。自此他再也不管政事了,全心投入教育學生的工作。孔子的學生大約有三千多人,其中有七十二位成為賢能之士,他們傳播孔子思想,於是後人稱他們為儒家。《論語》這部書就是孔子的學生們記載孔子平時的一些格言警句,內容簡潔,含義深遠。

孔子是儒家的創始人,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被後人尊為“萬世師表”及“至聖先師”。

【心得寫作單】

(1)請問孔子一生大約教過多少學生?成名的共有幾位?他如何教導學生?
(2)請問孔子為什麼要“有教無類”?
(3)在你求學過程中,哪個老師讓你印象最深刻?為什麼?請和大家一起分享。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