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7年04月26日】
以雄、奇、險、秀、古著稱,並被世人封為武陵仙境的梵淨山,位於貴州省銅仁地區的江口、印江、松桃三縣交界處,海拔2493米,是貴州第一山。
梵淨山古稱「三山谷」,後又稱「九龍山」、「月鏡山」等,明代以後稱「梵淨山」,是從佛教中的「梵天淨土」化來,意思是超凡脫俗清靜。它同峨嵋山、五台山、普陀山、九華山一樣,也是佛教名山,據說是彌勒佛的道場。
佛經《遊行經》記載,釋迦牟尼佛在涅磐前對其弟子阿難說:「你在這兩棵樹下為如來鋪置一個床座,使頭向北,面向西,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我的法當在北方長久的流傳保持下去。」《涅磐經》上說,當釋迦牟尼佛涅磐的時候,「大地震動、天鼓自鳴,四大海水波浪翻倒,須彌山自然傾搖,狂風奮發,林木摧折,蕭索枯悴,駭異於常。」與須彌山神靈相通的梵淨山山峰之顛的金頂,直入虛空,淚如雨下,隨即地動山搖,在一聲巨響後,龐大的金頂剎那間一分為二,峽溝之中爆出一束金光沖入雲霄,光燦天地。
釋迦牟尼佛涅磐後,佛法傳入中國,並逐漸走向強盛,應了釋迦佛涅磐前的預言。而地處中國內陸的梵淨山在釋迦佛涅磐時的感應以及後來成為佛教聖地,也正說明了佛法之神奇非常人所能知曉。那麼,梵淨山又是如何成為彌勒佛的道場的呢?
傳說,在梵淨山金頂一分為二後,有人在其上聽見了梵音,還看見一個和尚端坐在金頂另一端,他通體光明,金燦耀目,左手執一蓮花,右手示指天空。人們不知他是如何登上絕頂的,就在峽溝之上架了一座天橋。可是天橋架好了,和尚卻消失了。人們四處尋找,發現他又坐在另一山峰之上,而且身體逐漸變大,最終變成了一大型巨石像。有人悟到這是彌勒現世,於是在其金頂端坐之處修建了彌勒殿,供奉彌勒佛。梵淨山從此成為彌勒佛的道場。
梵淨山在成為彌勒佛的道場後,大約在唐宋時,佛法大興,明朝時達到鼎盛時期,明朝萬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奉皇帝詔令而建的古碑上寫道:「此黔中間之勝地有古佛道場,名曰梵淨山者則又是天下眾名岳之宗也------自開闢迄今,海內信奉而奔趨」。 另據金頂鎮國寺現存清刻石碑載:「數百年進香男婦,時往時來,若城市然。」在此修行的僧人眾多,只是見於史籍的不多。比較有名的有明代的妙玄,清時的深持、隆參等,梵淨山一帶還流傳著深持和尚井中取料木建天慶寺的傳說。
大概在明朝開始,梵淨山上開始建造大量寺廟、庵堂,僅其主峰山麓就有「四十八大腳庵」,如承恩寺、鍾靈寺、太平寺、釋迦殿、彌勒殿等。釋迦殿和彌勒殿中分別設有釋迦、彌勒兩佛像。還有分布在上山四條主路上的「四大皇庵」: 天馬寺、坎梅寺、護國寺、天慶寺。清朝建造的廟宇也很多,有「開門可聞鐘鼓,上路便遇僧尼」之說。此外,在金頂半腰,有觀音洞,洞中供有觀音菩薩像。比較著名的護國寺建於唐代,開始叫「天池院」,明代,改稱「護國寺」,並進入興旺時期,有兩萬平方米的建築和幾百僧人,但後來幾度重毀重修。
梵淨山上的神跡隨處可尋,如頭重腳輕的「蘑姑岩」、拔地沖天的「萬卷書」、 凌空飛架的「天仙橋」、 形似龍狀的「九龍池」、玉樹臨風的太子石,以及「佛光」、「月鏡」、「瀑布雲」、「說法台」、「香爐台」、「煉丹台」、「九皇洞」、「金盆」等。
「萬卷書」傳說是當年唐僧西天取經返回時,所乘白馬穿雲破霧,前踢觸及梵淨山,從馬上落下了一疊佛經,從此梵淨山整座山體都是層層疊疊、堆砌有序的頁岩,好像卷帙浩繁的古代典冊齊天堆放。
天仙橋凌空飛架,勢若長虹。《銅仁府志》載:「一切橋石,皆朝謁善眾,背負猱升,非可易得。」古人認為此橋非人力所能,乃為神工,故稱「天生橋」。傳說此橋是中國八仙之一的鐵拐李提供的鐵拐作拱架,女媧補天剩下的石頭作料石修砌而成。天橋修成後,諸佛眾仙來此踩橋慶賀,場面熱鬧非凡,後人又才稱此橋為「天仙橋」。天仙橋連接金頂釋迦、彌勒二殿。人們從峽口而上,一定要先拜釋迦佛,再拜彌勒佛。釋迦是現在佛,彌勒是未來佛,如此安排亦是絕妙。
再如「太子石」。相傳明萬曆年間,李太后來到此山修行,其子思母心切,專程來梵淨山探母,並且大聲呼喚。但其母求法心切,不思凡俗,就展施法術將太子定在峽谷之中,最終化為了石頭。而李太后成仙的「九皇洞」則是依石壁而建,石壁上刻有「洞天佛地」四個大字。「金盆」是李太后每日晨昏參天拜佛時洗手之處,「玉爐」就是其插香的地方。
梵淨山上有時有「佛光」顯現,金頂腳下的鎮國寺石碑載:「三角莊前,一派祥光擁護;九皇洞處,幾重瑞氣迴環。「除了有「佛光」之外,梵淨山還有一個獨特的靈異現象,那就是「月鏡」。根據史料,在風清月白之夜,人們在老金頂每取一面石板,都可以照出自己清晰的影像,這被稱為「月鏡」現象。梵淨山的新金頂陡峭挺拔,初期人跡罕至。後來有僧人在金頂修建了廟宇,並在懸崖上安裝了鐵鏈,這樣人們可以攀援而上。期間,要經過靈官岩、頂胸石、觀音洞、金刀峽。峽底有石徑通頂,援石級而上,恍若登天梯。尤其奇異的是,在金刀峽懸壁上有一個泉眼,人稱「定心池」,「水容一勺,只供朝山人依次一喝,旋啜旋生,莫側所出,飲飽升梯登橋,畏心始定,此天之效靈於佛,佛之靈應以待遠邇皈依者」。喝完了這定新水,登山者就氣平心定,坦然登頂了。
更為神奇的是,在貴州德旺鄉汩沱遠眺梵淨山,會發現千米山脈呈現出臥佛的姿容,人們稱之為「梵淨山臥佛「,其寬額、大眼闊鼻、四方嘴、渾圓的大腹等依稀可見。
清代喻政作《登梵淨山》一詩,讚美佛山梵淨山,詩云:
但看上界三元近,肯信中華五嶽尊。
古殿燈燃長白晝,危樓鍾動欲黃昏。
到來卻悟無生旨,貝葉何須細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