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 • 中醫漫談》

談古論今話中醫
正見編輯組


【正見網2007年06月18日】


序言

中醫的內容,可用“理、法、方、藥”四字來概括。《黃帝內經》和《神農本草經》便是中醫的理法方藥之源。


序言

中醫的內容,可用“理、法、方、藥”四字來概括。《黃帝內經》和《神農本草經》便是中醫的理法方藥之源。

《黃帝內經》開宗明義第一篇就教人要“合於道”,並按“合於道”程度的不同,具體地描述了四種人中的典範:一是“真人”,他們能夠有無限長的壽命;二是“至人”,他們可不斷延長壽命,也算真人一類;三是“聖人”,他們可以活到百歲”上;四是“賢人”,他們也能增加壽命,但卻很有限。《神農本草經》則把三百六十五味中藥分為上、中、下三品,其“上品”中有許多是“久服輕身延年”、可以使人飛升的藥物。因此,後人才有“於醫藥深,即於仙道近”的說法。可以料想,炎、黃二帝傳下中醫中藥,其初衷是希望人們追隨賢人、聖人、至人和真人的足跡,同化於道而享受無限的生命。這樣的醫學是講“道”講“德”的醫學,是有德之人入道的橋樑。

漢代的賈誼說過:“吾聞古之聖人,不居朝廷,必在卜醫之中”。這種說法體現了儒家的仁者之心。經過宋代范仲淹的進一步提倡,儒家便有“不為良相,則為良醫”的說法,為中醫的“儒醫”們立下了最高標準,並把中醫稱為“仁術”。這樣的中醫不能再講“道”“德”了。但對於失“道”喪“德”的後世人來說,講“仁”也還是很高的標準。儒醫認為,帝王相師仙佛名流,治國救人、濟世度人,無非充此一腔活人之心。這樣說,治病救人就成了醫學的最終目標,與炎黃引人入道的初衷有所不同。

現代科學的高速發展並沒有降低患病的人數,更沒有減少疾病的種類,因為現代科學沒有防止人“心病”的方法。現代科學的成果已經使人們認識到,人的精神和情緒對於人的身體狀況有著難以估量的支配作用;人的精神和軀體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心”是“身”的主宰。而中國古老的中醫正是從整體上去看待疾病,因此其診斷和療法獨特,可以期望,隨著人們對中醫的重新認識,現代醫學會走向一條完全不同的道路。

書籍購買信息

台灣

益群書店
台北市重慶北路二段229-9號
電話: 02-25533122; 25533123; 25533124
傳真: 02-25531299
Email: [email protected]
益群網上書店:http://www.yihchyun.com.tw/

北美

開元音像
電話:212-967-3088
傳真:212-967-3077
網址:http://premierinconline.com/
http://shopping.ntdtv.com

博大書局
Broad Book, Inc.
143-04 38th AVE
Flushing, NY 11354
電話:1-888-268-2698, 718-886-7080
傳真:1-866-759-2913, 718-886-7080
Email: [email protected]
博大網上書店:http://broadbook.com/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