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孝景帝平定七國之亂 (歷史故事)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7年11月21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 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 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 ◇◇◇ ◇◇◇

【原文】

三年正月乙巳(1),赦天下。長星(2)出西方。天火(3)燔(4)雒陽東宮大殿城室(5)。吳王濞、楚王戊、趙王遂、膠西王卬、濟南王辟光、菑川王賢、膠東王雄渠反(6),發兵西鄉。天子為誅鼌錯(7),遣袁盎諭告,不止,遂西圍梁(8)。上乃遣大將軍竇嬰、太尉周亞夫(9)將兵誅之。六月乙亥(10),赦亡軍及楚元王子蓺等與謀反者。封大將軍竇嬰為魏其侯。立楚元王子平陸侯禮為楚王。立皇子端為膠西王,子勝為中山王。徙濟北王志為菑川王,淮陽王余為魯王,汝南王非為江都王。齊王將廬、燕王嘉皆薨。(出自《史記·卷十一·孝景本紀第十一》)

【注釋】

(1)正月乙巳:夏曆正月二十二日
(2)長星:即流星。
(3)天火:指由雷電或物體自燃引起的大火。
(4)燔(音凡):焚燒。
(5)雒(音洛)陽東宮大殿城室:雒陽,《漢書》作淮陽。指景帝三年淮陽王劉余的宮殿被大火焚毀。
(6)吳王濞(音辟)……反:以劉濞為首的同姓諸侯王進行武裝叛亂,就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吳、楚七國之亂。這次叛亂的藉口是“清君側”誅鼌錯,因為鼌錯主張“削藩”。
(7)為誅鼌(音潮)錯:為安撫反叛的諸侯而殺了鼌錯。鼌錯:曾任內史、御史大夫,建議推行重農抑商政策,主張募兵充實邊塞,積極陳御匈奴侵擾;又建議削奪諸侯王國封地,以鞏固中央集權。
(8)梁:國名,景帝弟劉武的封國,都睢陽。
(9)周亞夫:周勃之子,初封條侯,任將軍,以治軍嚴謹著稱。景帝時先後任太尉、丞相,是平定吳楚七國之亂的主要將領。後因事牽連下獄,絕食而死。
(10)六月乙亥:夏曆六月二十五日。

【語譯參考】

三年(前154)正月乙巳日,大赦天下。流星出現在西方。天火燒掉了洛陽的東宮大殿和城樓。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膠西王劉卬(音昂),濟南王劉辟光、菑(音資)川王劉賢和膠東王劉雄渠反叛,起兵向西前進。景帝為安撫他們殺了鼌錯,派遣袁盎前往通告七國,但他們仍不罷休,繼續西進圍攻梁國。景帝於是派了大將軍竇(音鬥)嬰、太尉周亞夫率軍征討,平定了叛亂。六月乙亥日,下詔赦免被打散逃亡的叛軍和楚元王的兒子劉蓺(音藝)等參與謀反的人。封大將軍竇嬰為魏其(音機)侯。立楚元王的兒子平陸侯劉禮為楚王。立皇子劉端為膠西王,劉勝為中山王,改封濟北王劉志為菑川王,淮陽王劉余為魯王,汝南王劉非為江都王。齊王劉將廬、燕王劉嘉都去世了。

【研析】

漢景帝劉啟繼續漢文帝的無為休養生息政治,在史上稱“文景”。但由於他的父親功績較為顯赫,加上他在位時間只有十六年也比文帝短,所以相較之下,他的聲望和影響就遜色多了。而他執政時發生的事件也不多,七國之亂算是最重大的事了。

這篇本紀表面上指責鼌錯削奪諸侯封地操之過急,沒有採取逐步削減的辦法。實際上暗刺景帝審時不明,上了劉濞“清君側”的當,謀劃不夠周到。此事等到主父偃(音眼)提出允許諸侯王分封自己的子弟為侯的建議,諸侯王的勢力才日益削弱,天下終於安定。所以太史公認為,國家安危的關鍵,也需要靠謀略。

【延伸思考】

1.戰爭多半是為了利益衝突而起,七國之亂也不例外,既得利益者要其利益突然受損,就多數人而言,當然會反彈,所以大家為捍衛其本身利益而聯合叛亂。如果是你的利益蒙受損失時,你會如何看待?

2.做好事情需要靠智慧,想想你平日是如何運用智慧,做好自己該做的事?

【參考數據】

1.http://sswj.spaces.live.com/Blog/cns!1p5cvN0QZ4XBe2tX70CuA7uw!746.entry四書五經之路
2.《史記本紀(下)》 司馬遷原著,王利器、張烈等譯註, 五南出版社92年12月初版
3.《史記全本新注(一)》張大可注釋,三秦出版社
4.《白話史記》謝武雄譯,河洛圖書出版社 68年3月出版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