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8年02月25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原文】
子夏曰:「仕而優(1)則學,學而優則仕。」 (《論語・子張第十九》)
【注釋】
(1)優:有餘力。
【語譯】
子夏說:「做官還有餘力的人,就可以去學習,學習有餘力的人,就可以去做官。」
【研析】
本章談到「學」與「仕」的關係問題。事實上,「學」與「仕」是相輔相成的。試想:一個人做官之餘,還有精力和時間,那他就可以去學習禮樂等治國安邦的知識,這樣對於他治國將更有實質的幫助。相同的,讀書人在學習之餘,還有精力和時間,他就可以去學習做官從政。因為,一位品格高尚的讀書人,講究仁義道德,對於國家之事,也會盡忠職守,克盡職責,這樣學習知識又可應用在造福廣大民眾,便是達到所謂「經世濟用」之理想了。
【延伸思考】
1、你認為當官的人一定要有學問嗎?做學問和當官有什麼關係?
2、此時的你正在求學,如果有一天你的知識技能足以擔任大官,以服務更多民眾時,你會考慮嗎?為甚麼?
【相關資料】
柳宗元(公元 773─819),字子厚,是與白居易同時的大詩人、大文學家。他與韓愈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並稱「韓柳」,被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柳宗元出生在一個世代官宦之家。其曾祖父官至中書令,因得罪武則天而死。其父柳鎮,在高宗時遇到安祿山之亂,攜家避隱於王屋山。後上書言事而授官,在郭子儀屬下任職,並累次升官。柳宗元是個神童型的天才,史書稱其小時候「精敏絕倫」,「為文章,卓偉精緻」。二十歲時與劉禹錫為同科進士,官授校書郎。三十歲時與劉禹錫、呂溫等結識王叔文。王叔文等人看他是個奇才,把他提升為禮部員外郎,並準備大加重用。不久「王叔文集團」「永貞革新」失敗,柳宗元也因為和王叔文的關係而被貶為邵州刺史。在去上任的半路上,又再次被貶為永州司馬。與此同時,劉禹錫和其他六人也都受到類似處分,這就是歷史上的「二王八司馬事件」。他在永州一呆就是十年,那裡屬「荒癘」之地,他便「自放山澤間」,與山水為伴。元和十年(公元 815),他返京後復出為柳州刺史,直到公元819年於柳州逝世。
在柳宗元調任柳州刺史時,劉禹錫也調任播州。柳宗元認為播州太苦,簡直不是人居住的地方,而劉禹錫上有老母在堂,因此不忍心老人去那裡吃苦。但如果其母不隨劉禹錫同往,則可能是母子永訣。因此他上書皇上,請求把自己的柳州刺史位置與劉禹錫交換,讓劉禹錫去柳州而自己去播州。為成全朋友孝行而自願去那「非人所居」的地方受罪,而且可能是終身出不來,其崇高精神確實令人感佩。由於柳宗元的請求,加上碰巧還有其它大臣也去說情,最後終於把劉禹錫改調到連州,柳宗元仍然去柳州任職。這件事不但載入史冊,而且後人編輯唐人詩集、寫作者簡介時也經常把這件事寫進去。
話說柳宗元繼永州之後,被貶去柳州擔任刺使,他發現柳州的窮人常把家裡的兒女拿去典當換錢。如果典當過期不能贖回,則被典當的人和出面典當的人都要淪為富家奴婢。柳宗元想方設法去贖這些被典當的人回家與家人團聚。他想法讓特別窮的人用勞動換取典當的錢,而家中人已經死了的,他便自己拿錢去贖那些被典當的人,使他們免於淪為他人奴婢的悲慘命運。他這種真正是「父母官」的善行,贏得了當地人民的尊敬與愛戴「南方為進士者走數千裡從宗元游」,人們仰慕他的為人和文章,經過他親自指點的讀書人,文章都大有進步,人們尊稱他「柳柳州」,其名聲不脛而走。
柳宗元去世後,當地人民懷念他,有人說他曾顯靈。因此地方官和當地人共同努力,在羅池為他修了一座廟, 把他作為神來供奉。
塞翁失馬,安知非福。一個極度聰明的奇才,被貶謫到荒遠的不毛之地,心中自有難言的痛苦。然而任何一種痛苦都可能磨勵人的意志、深化人的思考。十多年的貶謫生活所帶來的大磨難,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增益其所不能,成就了他千古文章一大家的不朽地位。宋代大文學家歐陽修指出他的文才得益於生活中的磨勵,王安石則對「八司馬」作了整體的評價,認為他們都是能在「無所用於世」的困境中「自強」的「奇才」。
改寫自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3/4/3/21053.html
【課後作業】
柳宗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雖然他政治上遭遇困頓,但他始終沒有違背讀書人該有的節操,並且在擔任官職時,不因個人挫折影響勤政愛民的態度,真的具備讀書人該有的風骨,類似他這樣的讀書人,你知道的還有哪一位?請提出來和大家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