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初級):《千家詩》七絕(三十四)蠶婦吟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8年03月24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 ◇◇◇ ◇◇◇

cán fù yín
蠶婦吟

xiè fāng dé
謝枋得

zǐ guī tí chè sì gēng shí,
子規啼徹四更時,
qǐ shì cán chóu pà yè xī。
起視蠶稠怕葉稀。
bú xìn lóu tóu yáng liǔ yuè,
不信樓頭楊柳月,
yù rén gē wǔ wèi céng guī。
玉人歌舞未曾歸。

ㄘㄢˊㄈㄨˋㄧㄣˊ  ㄒㄧㄝˋㄈㄤ ㄉㄜˊ
蠶婦吟 謝枋得

ㄗˇㄍㄨㄟ ㄊㄧˊㄔㄜˋㄙˋㄍㄥ ㄕˊ,
子規啼徹四更時,
ㄑㄧˇㄕˋㄘㄢˊㄔㄡˊㄆㄚˋㄧㄝˋㄒㄧ 。
起視蠶稠怕葉稀。
ㄅㄨˊㄒㄧㄣˋㄌㄡˊㄊㄡˊㄧㄤˊㄌㄧㄡˇㄩㄝˋ,
不信樓頭楊柳月,
ㄩˋㄖㄣˊㄍㄜ ㄨˇㄨㄟˋㄘㄥˊㄍㄨㄟ 。
玉人歌舞未曾歸。

【作者】

謝枋得,字君直,號迭山,信州弋陽(在今江西)人。生於南宋理宗寶慶二年(1226),卒於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享年六十四。自幼穎悟,性好直言,宋理宗寶佑四年(1256)與文天祥同榜進士,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任江東提刑、江西招諭使,後與元軍相抗,兵敗隱入建寧(在今福建)。元朝多次求才徵召,堅辭不從,被地方官強迫北送京師,終於絕食而死。

【注釋】

﹙1﹚ 蠶婦:養蠶的婦人。蠶是蠶蛾的幼蟲,以桑葉為食,能吐絲結繭成為蛹,長成後破繭而出,是為蠶蛾。所吐的絲可做為紡織的原料,自古即為農家所飼養。
﹙2﹚ 子規:即杜鵑鳥。鳴聲淒清,能令人思歸。
﹙3﹚ 啼徹:啼聲響遍各地。
﹙4﹚ 四更:凌晨一時至三時稱四更。古人將一夜的五分之一稱更,相當於二小時,初更從午後七時至九時,依序推移,五更為凌晨三至五時。更,讀音 gēng、ㄍㄥ,語音jīngㄐㄧㄥ。
﹙5﹚ 稠:繁多而密。
﹙6﹚ 葉稀:指桑葉被蠶兒吃掉變少了。
﹙7﹚ 楊柳月:指西斜至楊柳樹梢的月亮,表示夜已深了。
﹙8﹚ 玉人:指美好如玉的人,不專指女性。如“玠總角羊車過市,見者皆以為玉人。”見《晉書‧衛玠傳》。

【語譯】

午夜時分杜鵑鳥“不如歸去”的啼聲響徹各地,起身探視稠密的蠶兒,是耽心桑葉放得少了會餓著它們。真不敢不相信,月亮已從閣樓頭上斜移到楊柳樹梢後了,可是那些去唱歌跳舞的玉人們,到現在還沒有回來哪!

【詩中有話】

“勞逸不均”一直是人類社會中解決不了的一個大問題,歷來許多關心社會的人士,往往都會提出一些解決的辦法來,可惜到現在大家依然還是覺得到處充斥著“勞逸不均”的現象,也就是說,人類對這個問題交了白卷,因為人類沒有找到問題的關鍵,不知道宇宙法理,強為的結果是治絲而棼,徒然為社會製造困擾,真是令人扼腕。

這首〈蠶婦吟〉也是一首表達當時南宋社會上“勞逸不均”現象的敘事詩,上聯“子規啼徹四更時,起視蠶稠怕葉稀”是描寫養蠶婦的辛勞,午夜還要工作,不得安歇。至於下聯“不信樓頭楊柳月,玉人歌舞未曾歸”寫的是另一位也未入睡的女子,只不過她卻在歌舞狂歡。姑不論這樣的生活是否健康?但至少要比養蠶來得輕鬆吧!不必耽心生活的壓力。詩人將兩種不同生活型態的婦女擺放在一起,相較之下,我們當然會覺得“勞逸不均”,產生一種為什麼我的命就那麼苦,老天真是不公的感嘆!老天不公嗎?其實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是宇宙的法理,老天對每一個生命都是一視同仁不會干擾的,每一個生命的結果都是由自己決定的,就像樹木的年輪一樣會一筆一筆的記錄下來,善﹙德﹚惡﹙業﹚皆備。而且會生生世世積累下去,今生無法兌現的就留待來生實現,因此我們一出生的時候生命中已經帶有累世尚未兌現的德與業,讓我們在這一世中來取用或償還,我們不是從零開始,我們是繼續未完成的生命之旅。

如果你能悟到多積德少造業,那麼起始的生命環境雖然不佳,但經過吃苦還業,就會有不錯的結果﹙除非前世的業太重﹚。如果不知多積德少造業,過著仗勢欺人,驕橫放縱的生活,那麼縱然生長在錦衣玉食的家族裡,最終還是會落得晚景淒涼,身後蕭條﹙除非前世的德太大﹚。所以人的一生不走到最後是不會知道結果的。眼前的景象是一時的,不明白因果關係,你要如何去評斷“勞逸不均”?詩中辛勞的養蠶婦,歌舞狂歡的美少女,你知道誰會懿德流芳嗎?答案是:由她們自己決定。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