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初級):《千家詩》七律(八)曲江對酒(其二)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8年08月05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 ◇◇◇ ◇◇◇

qū jiāng duì jiǔ (qí èr )
曲江對酒(其二)

dù fǔ
杜甫

cháo huí rì rì diǎn chūn yī ,měi rì jiāng tóu jìn zuì guī 。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
jiǔ zhài xún cháng xíng chù yǒu ,rén shēng qī shí gǔ lái xī 。
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chuān huā jiá dié shēn shēn xiàn,diǎn shuǐ qīng tíng kuǎn kuǎn fēi 。
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
chuán yǔ fēng guāng gòng liú zhuǎn ,zàn shí xiāng shǎng mò xiāng wéi 。
傳語風光共流轉,暫時相賞莫相違。

ㄑㄩㄐㄧㄤ ㄉㄨㄟˋㄐㄧㄡˇ(ㄑㄧˊㄦˋ)  
曲江對酒(其二)

ㄉㄨˋㄈㄨˇ
杜甫

ㄔㄠˊㄏㄨㄟˊㄖˋㄖˋㄉㄧㄢˇㄔㄨㄣ ㄧ ,
朝回日日典春衣,
ㄇㄟˇㄖˋㄐㄧㄤ ㄊㄡˊㄐㄧㄣˋㄗㄨㄟˋㄍㄨㄟ 。
每日江頭盡醉歸。
ㄐㄧㄡˇㄓㄞˋㄒㄩㄣˊㄔㄤˊㄒㄧㄥˊㄔㄨˋㄧㄡˇ,
酒債尋常行處有,
ㄖㄣˊㄕㄥ ㄑㄧ ㄕˊㄍㄨˇㄌㄞˊㄒㄧ 。
人生七十古來稀。
ㄔㄨㄢ ㄏㄨㄚ ㄐㄧㄚˊㄉㄧㄝˊㄕㄣ ㄕㄣ ㄒㄧㄢˋ,
穿花蛺蝶深深見,
ㄉㄧㄢˇㄕㄨㄟˇㄑㄧㄥ ㄊㄧㄥˊㄎㄨㄢˇㄎㄨㄢˇㄈㄟ 。
點水蜻蜓款款飛。
ㄔㄨㄢˊㄩˇㄈㄥ ㄍㄨㄤ ㄍㄨㄥˋㄌㄧㄡˊㄓㄨㄢˇ,
傳語風光共流轉,
ㄗㄢˋㄕˊㄒㄧㄤ ㄕㄤˇㄇㄛˋㄒㄧㄤ ㄨㄟˊ。
暫時相賞莫相違。

【作者】

杜甫,字子美,唐河南人,祖籍杜陵(陜西長安),杜審言之孫,官至左拾遺。生於睿宗太極元年(公元712年),卒於代宗大曆五年(公元770年),享年五十九歲。杜甫憂國愛民,為人忘己,有仁者悲天憫人的胸懷,被尊為“詩聖”。詩作大多描述安史之亂前後人民的苦難,反映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也稱“詩史”。詩風沉鬱,與李白同為唐代第一流詩人,合稱“李杜”。

【注釋】

﹙1﹚朝回:散朝回來。即現在的下班回來。
﹙2﹚典:將物品抵押給別人。
﹙3﹚酒債:因喝酒而欠的錢。
﹙4﹚尋常:平常。
﹙5﹚行處:到處。
﹙6﹚蛺蝶:蝶類的一種,翅呈赤黃色,有黑紋。
﹙7﹚深深見:指蛺蝶出現在花木的深處。
﹙8﹚蜻蜓:頭大腹部細長的飛蟲,能捕食蚊蠅,雌的常用尾巴點水,產卵水中。
﹙9﹚款款飛:緩緩的飛行。
﹙10﹚傳語:寄語,傳話。
﹙11﹚風光:指當時的春光。

【語譯】

天天散朝回來就去典當春衣換錢買酒,每天在江邊喝得爛醉後才回家。到處賒酒欠債是很平常的事,自古以來很少人能夠活到七十歲。蛺蝶穿梭在花木深處忽隱忽現,點水的蜻蜓在水面上緩緩的輕飛。寄語動人的景色呀,跟大家一起迴旋轉流吧!雖然相互讚賞的時間短暫,但千萬不要相互背離。

【詩中有話】

這是繼上一首詩人體悟到人生苦短,須及時行樂的後續之作,那麼詩人所謂的“行樂”是什麼呢?在詩人所寫的第二首〈曲江對酒〉中有明白的交待。詩的首聯“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告訴我們典衣買醉成了詩人下班後生活的全部,也知道詩人是用每日必喝,每喝必醉的方式來“行樂”。詩的次聯“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是為典當不足,還要到處賒欠酒債的行為,找一個堂而皇之的藉口。詩的第三聯“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是描寫江邊幽美的景色,詩人用穿花蛺蝶,點水蜻蜓,把原本沉寂的氣氛一掃而空,帶來了生氣。詩人是寫“重言對”的高手,常有佳句出現,這一聯就是一個例子。末聯“傳語風光共流轉,暫時相賞莫相違”是因景而抒懷作結,希望共同珍惜美好的時光,相賞而不要相違逆,這是另一種的“行樂”。

杜甫所作的“曲江對酒”,明朝人王嗣奭曾評說:“初不滿此詩,國方多事,身為諫官,豈人臣行樂之時?”後來得知杜甫是因為知道有人譏讒他,可能會受到排斥,而故意這樣買醉的時候,就改變看法,認為這是“憂讒畏譏之作”, “蓋憂憤而托之行樂者”,這樣的評論也許有他的看法。不過從詩人前一首“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用浮名絆此身”的詩句來看,詩人似已悟得若為官志不得展,便應毅然放下,不再浮名絆此身的道理。這是大智慧,果真如此,還需要用典衣買醉的方式來行樂嗎?況且行樂的方式,不應只有“日游醉鄉”吧?喝酒不但傷害身體,而且負擔很重,杜甫到處欠債,天天上當鋪就是例子。這樣的做法不是“行樂”,而是“行險”,用“每日江頭盡醉歸”來麻醉自己,其實是在逃避現實。不幸的是,這樣的場景,在我們的周遭也經常看得到,但是從未看到因醉酒而能把煩惱徹底解決的,反而因醉酒失去解決煩惱的機會與智慧,讓人越來越消沉,終致不可收拾。所以“以酒澆愁”是很不足取的行為。正確的態度應該是“反求諸己”,勇敢面對一切橫逆,重新思考,重新出發。其次,杜甫當時擔任左拾遺,是所謂的言官,正為宰相房管的事上疏力諫,得罪了肅宗皇帝,也引來了小人的譏讒,隨時可能獲罪,所以心中害怕,這在擔任言官的人來說是不及格的。

宋人歐陽修曾說過這樣一段話,他說:“往時砧斧鼎鑊,皆是烹斬人之物,然士有死不失義,則趨而就之,與幾席枕藉之無異。有義君子在旁,見有就死,知其當然,亦不甚嘆賞也。”﹙見〈與尹師魯書〉﹚表示讀書人為了義,要有視死如歸這樣的心理準備,把人見人怕的“砧斧鼎鑊”視如人見人愛的“幾席枕藉”一般。做一個讀書人尚且如此要求,那麼當一個犯顏極諫的言官,更是要有隨時被貶官或成仁取義的準備,否則在壓力前怎敢說真話,揭真相呢?當一個人為了正義,把生死置之度外時,請問世間還有什麼事能讓他煩惱擔憂的呢?那麼是不是也就不用以酒澆愁麻醉自己了。

《菜根譚》中有一段話值得參考:“世人以心肯處為樂,卻被樂心引在苦處;達志心拂處為樂,終為苦心換得樂來”。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