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明君社絕「五阻」,國家才能穩定富足

陸文


【正見網2008年11月21日】

齊襄公十二年(前686),襄公被殺後,公子小白繼位,成為齊國的國君,即齊桓公。

齊桓公採納鮑叔牙的建議,任用管仲為相。在管仲的策劃經營下,齊桓公的國力日漸強盛,與晉、楚、秦同為當時的四大強國。後來,在中原諸國盟會時,齊國又躍居首領。這樣以來,齊桓公便創下了「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輝煌業績。

齊桓公稱霸諸侯後,年紀漸老,重臣管仲也進入垂暮之年。這時,他開始擔心管仲死後的政局。為此,他求教於上卿寧戚道:「管仲如今已經是風燭殘年,恐怕不久就要棄我而就九泉。我擔心他去世後,法令無法推行,官吏大都不會盡忠職守,國內會滋生出許多盜賊,致使老百姓怨氣衝天。我應該採取什麼樣的舉措,才能防止出現奸邪之輩,保證齊國的穩定,讓百姓豐衣足食呢?」

寧戚也是一位賢臣。他老家在衛國,家境貧寒,靠給人拉車謀生。來到齊國後,曾於車下餵牛,一邊扣擊牛角,一邊唱歌。齊桓公見他非同凡響,叫管仲將他迎入朝內,詳談實察後,拜為上卿。他見桓公居安思危,擔心身後之事,便安慰桓公道:「其實很簡單,關鍵的一條,就是招攬和重用賢才。」

桓公又問:「怎樣做才能招攬到賢才呢?」寧戚回答道:「廣開賢路,考察合格後,再加以任用。提高他們的地位,優厚他們的待遇,彰顯他們的名氣,只要做到了這些,天下的賢士就會爭先恐後地蜂擁而至了。」桓公有些猶疑地問道:「您說的這些,我已嘗試做過了。可是,除了您大駕光臨了之外,並沒見到才能卓異的布衣之士,登門求見啊!」

寧戚解釋道:「這是由於您訪察不夠精明,舉用不夠顯赫,甚至使用時心有疑慮,委任的官職不高,給予的俸祿微薄。而且,一個國家之所以招攬不到人才,還因為在用人問題上,存在五大障礙。第一是,君主並不是真正的好賢若渴,左右又有諂諛之徒在位;第二是,所言有益於政事,卻不被採納;第三是,賢路阻絕,君主受蔽,不通過幸臣就難以被君主了解;第四是,執法斷案之人,以嚴法相逼,令人捲舌吞聲;第五是,身居要職之人,隨心所欲,壟斷權力。這五大障礙,也就是五大阻力,實在是禍國害民的絆腳石,如果不清除這五大阻力,鏟除這五大障礙,國家就難得興盛,局面也難以穩定。如果除掉了這五大障礙,就會出現人才輩出,賢能求用的局面,國家也會強盛,社會也會穩定。

「反之,在上,則君主難以察知臣民實情;在下,則堵塞了言路。所以英明的君主治理國家,就像容匯來自四面八方的支流細水,而永為百川歸宿的江海一樣。只有能容納清流,才會永享安寧。因此,要使君主安而不危,民眾利而不敝,必須杜絕五阻,並非僅僅維繫在一個士人的命運上。」

齊桓公聽了寧戚的這番話,很受啟發,表示一定要引以為鑑,杜絕「五阻」,以期在管仲死後,齊國能保持穩定繁榮的局面。

正是:

治國雖難亦不難,
關鍵是否真用賢。
清除五阻開言路,
民富國強金甌燦!

視彼中共邪惡幫,
個個如虎更似狼。
禍國殃民滔滔罪,
只待天滅一掃光!

(事據《史記•齊太公世家》等)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歷史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