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悠悠:小廟方丈 大師風範

秦自省


【正見網2009年03月22日】

南宋時代,有位興慧和尚,是個小廟裡的方丈,但是人們很敬重他,稱讚他有大師的風範。為什麼呢?這事還得從饑荒談起。

南宋末年,有一次中原大旱,全年莊稼顆粒無收。第二年又趕上陰雨連綿,莊稼全被澇死,又是一個荒年。經過連續兩個大災之年,百姓餓死無數,連平時廟裡不愁吃穿的和尚,也不能倖免。餓死的餓死,逃走的逃走,有的寺廟幾乎人走廟空了。

嵩山少林寺,平日香火很盛,庫房裡米麵布匹,堆積如山,所以寺裡的和尚從來不愁吃穿,就是第一年大旱,寺裡也沒在意。照常吃喝。

該寺雖說儲糧不少,但架不住僧多消費大,光出不進,日漸不支。結果,待到第二年災荒,更加支持不住。到了六七月份,寺裡已餓死五、六個僧人。餘下的十之八九,也紛紛逃命去了。寺裡住持惠守和尚,也餓得幾乎爬不起來。正在走頭無路的時候,一個小和尚,來到惠守面前,說:「師父,離咱不遠的『西來寺』的興慧方丈,你認識吧?聽說他們那裡米麵不缺,何不去他那裡借點呢?」惠守一聽興慧這個名字,心裡「格噔」一下,因為這其中有個過節兒。

原來,惠守被朝廷指派,當了少林寺的住持後,不勤於佛事,整天講吃講穿,寺風日漸鬆弛。他尤其好講排場,每年大年初一,都在少林寺大排齋席,請周圍各寺廟住持、方丈前來會齋。這一年又是大年初一,群僧齊會少林寺。西來寺的興慧也來赴齋。

這位興慧和尚為人正直、仗義,作風儉樸,在群僧中威信很高。這天,他身穿一件漿洗得發白的粗布僧衣,腳蹬一雙補了又補的布鞋,顯得樸素大方。但這身打扮,在惠守看來,卻十分礙眼。他認為這老和尚如此打扮,是對自己不尊重,心裡不高興,臉上也掛了相。席間沒和興慧打一下招呼。

興慧心裡明白,但出於禮節,他主動與惠守搭話,可惠守裝著沒聽見,根本不予理會。在場的眾僧,都為興慧不平,但誰也沒挑明說出來。待到下一年,惠守竟不發請柬給興慧。就這樣,好幾年也沒與興慧見面了。今天小和尚一提起興慧,惠守心憶往事,沉吟不語。

「師父。你快拿主意吧,不然我們都得餓死!」

「我們這樣大的寺廟都斷米絕糧了,他那小寺廟,哪來的糧食?」惠守從沉吟中醒過來,隨便問了一句。

「不但有糧,還有人看見他們天天吃白面饅頭呢!」

惠守一聽,心裡雖感奇怪,但為了求生,也顧不得往日的過節,打起精神爬了起來,讓小和尚攙扶著,向西來寺走去。

來到西來寺山門前,只見山門緊閉,鴉雀無聲。小和尚上前敲門,不一會兒,門「呀」的一聲打開了。小和尚向開門人說明來意。開門人說聲「請稍等」,便飛跑去稟告興慧方丈去了。不一會兒,興慧親自來到門前,下階而迎。

「惠守住持,多年不見,今日造訪小寺,有失遠迎,恕罪恕罪,快請進吧!」興慧熱情地表示歡迎。

惠守急忙還禮。只見興慧滿面紅光,十分健康,心裡這才相信小和尚的話是真的。進得山門,見寺內清潔明淨,花草樹木,生機勃勃。和尚們有的打坐,有的念經,井然有序。進了方丈室,落座後,興慧一面喚小和尚「上茶」,一面向惠守介紹:「連年鬧荒,寺院裡為了節省糧食,儘量不做大的佛事,讓僧人們少做活動,以免消耗太大,所以平時山門不開。不知住持今日光臨,讓您在外久等,請原諒。」

「貧僧今日前來打擾,一則是多年未見,心存想念之情;二來是向貴寺求救,借點糧食充飢。少林寺僧眾現在死的死、逃的逃,所剩無幾,請方丈垂憐,救我們一救,」說著,就要跪下去。

「住持千萬別如此!」興慧趕忙扶住惠守,「一切好商量!」說完,吩咐小和尚,「快去廚房端來點吃的,先為住持充飢。」

不一會兒,小和尚端來兩大盤雜麵饅頭,還有兩碗麵湯。惠守和徒弟二人,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不大功夫就吃完喝光了。

惠守吃完東西,有了精神,問道:「興慧師,你是從哪兒弄來這麼多好吃的東西,簡直比山珍海味還香!」

興慧笑著說:「說來慚愧,這些東西本來是貴寺所有。只是當年糧多面足,不注意節約,順水流失,被老僧收拾積攢起來。住持今天前來借糧,老僧再把這些東西,歸還給你們就是。」

說著,興慧領惠守師徒二人,來到庫房,只見裡面堆得滿滿一庫房干饅頭、乾麵條。惠守一見這情景,站在那裡一動不動,完全驚呆了。

原來,往年少林寺,仗著財大氣粗,根本不知窮困飢餓為何事,加上惠守一味鋪張浪費,上行下效,廚房裡師父大手大腳,常把剩飯,順著水洞眼倒出寺外。興慧聽說少林寺外的水溝裡,經常漂著雪白的饅頭,覺得可惜,便帶著徒弟,天天來水洞口處,用篩子接住流出來的飯菜饅頭,拿回寺裡,洗淨涼干。再經過加工,放進庫房。月積日累,越積越多,庫房裡幾乎放不下了。遇到現在這樣大災之年,這些食物就派上用場了。

當惠守知道了如此這般之後,便「撲通」一聲,跪倒在興慧面前,流著淚說:「興慧大師,您的行為教訓了我,今天我甘願拜您為師,願聽教誨!」

「快起來,不必如此!民以食為天,平時想到欠時,有時想到無時,不暴殄天物,也是我佛門的家風啊!」興慧說完,讓小和尚為惠守師徒,裝滿兩大袋乾糧,派人送到少林寺,幫助少林寺度過了難關。

(事據《高僧傳合集》)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