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0年06月26日】
一、陳眉公的肺腑之言
陳眉公,即陳繼儒。明代松江華亭(今上海松江)人,號眉公。隱居崑山之陽,工詩文、書法及繪畫,名重當世。
陳眉公說:“二十年前,我從閻蓬頭(道家人名)學習道教,閱讀許真君(注)《太陽元精論》,從此以後,即使在盛夏酷暑之日,坐臥赤陽之下,也能心靜自然涼。這些年來,我沒有堅持修習此法,頗感烈日炎熱之苦。即使在寬闊的廳堂,河塘之畔,林中綠蔭之下,也往往要再三尋找避暑勝地,就像絲毫沒有修道的人。對此,我深感慚愧!這也使我聯想到在烈日之下,農夫在田間耕耘,車夫在道路推挽之苦。又念在監獄中的囚犯,住在狹窄的獄室,無澡浴之樂,備受蚊蠅疾病折磨之苦。和他們相比,簡直有天壤之別。朝廷每年明令進行暑季複審,但並未有人執行。我想,仁人君子們,應在這方面做出榜樣。對待犯人,罪輕者即釋放,重犯在獄者,應派遣獄卒,勤掃獄房,清洗刑具。三伏盛夏,不得濫提犯人和用刑。還要經常清點獄中人數,確保他們的健康,並以此作為考核獄吏政績的條件。只要當政者想到這些,就能使罪犯眼前的火坑,化作清涼世界。”
註:許真君,原名許遜,晉代汝南(今河南汝南)人。曾任旌陽令,後棄官周遊。信奉道教。宋代時,被封為‘神功妙濟真君’,也稱許真君。
二、豈可損人以利己?
庾公,即庾亮。庾亮的坐騎中,有一匹的盧凶馬(注),手下的人,建議庾公將馬賣掉,以免被馬傷害。
庾公說:“賣馬就有人買馬,豈不是又害了買主嗎?怎能做損人利己之事!過去孫叔敖殺兩頭蛇是為了他人,已成為千古美談,我們要向他學習。”他始終沒有賣掉那匹的盧馬。
註:的盧,額部有白色斑點的馬。《相馬經》謂:“奴乘客死,主乘棄市,凶馬也。”
三、保全一城生靈
章仔鉤,五代時的浦城(今福建浦城)人。任檢校太傅,握地方兵權。
章仔鉤的夫人練氏,非常善良賢慧,是有名的好人章得象的高祖母。
有一次,章仔鉤率軍出征,有二人獲罪,本應斬首處決,練夫人悄悄的將他們放走了。這二人後來投奔了南唐,作了將軍。在南唐軍攻克建州時,章仔鉤太傅已經去世,練夫人還居住在建州。這二位將軍,派人將許多綢緞金錢送給練夫人,又交給她一面白旗並捎信說:“我們要屠城,請夫人把旗插到自己家門口,以示區別,保全性命。”
練夫人不但退回了財物,還不接旗。說:“如果他們兩位還思念舊情,就請保住我們全城的百姓;如果你們二位真要殺人,那麼我全家也願和眾人一起去死。”
練夫人的這番話,深深打動了那二位將軍,他們因此放棄了屠城的計劃。全城百姓,皆得保全。
四、仁德兼備
張知嘗在上學時,帶有十兩白銀,藏在宿舍的盒子裡。同屋有個人,趁他出去時,將銀子偷去了。
學官召集全宿舍的人搜查,找到了銀子。學官讓他認領時,張知嘗卻說這銀子不是他的。偷錢者非常感動,夜裡悄悄將銀子還紿了他。張知道偷銀的同學家很窮,就分了一半給他。
有人評贊道:“送給別人銀子,是能做到的。而突然尋得丟失的銀子,而不認,就難辦到了。”
五、彰君之賜
晏平仲,即晏嬰,春秋時代的齊國大夫。任齊相,很賢德。人稱晏子。
晏子常乘駑馬拉的破車,桓子(即晏弱,春秋齊國大夫)便認為這是他將國君的賞賜,都貯藏起來所致。
晏子辯解說:“自我顯貴以來,父親一家,沒有不乘車的;母親娘家,無不豐衣足食;妻子的娘家,也沒有忍飢受凍的。齊國的士人,靠我養活的不下三百人,這是我自己隱藏了國君之賜,還是顯揚國君之賜呢?”
晏子的話講得很含蓄。他還有些話,沒說出來。
(以上均據鄭瑄《昨非庵日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