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悠悠:還金交家人(外四篇)

陳必謙


【正見網2010年06月16日】

一、還金交家人

曹克明,北宋人。字堯卿。真宗時官至宜、融等十州安撫使,後來卒於鼎州任上。

曹克明在湖廣地區任職時,有位主簿寫信問候,並寄來辰砂一匣。曹克明收到後,沒有啟封,就隨便地放入箱中。

後來有位監察官說他需要配藥,只是苦於沒有上好的辰砂(即硃砂),曹克明說:“有位朋友曾給我送過辰砂,我找到後,就奉送給你。”

曹克明打開那個匣子以後,才發現,辰砂內,竟夾帶有三兩砂金,曹克明不禁驚嘆說:“唉!他(指那個主簿)把我當作什麼人啦!”

這時主簿已經去世。曹克明便召來主簿的兒子,將砂金還給他。

二、糜有四足,走便入海

李敬文在擔任高陽郡(治今山東臨淄)內史期間,有個河間郡(治所在今河北河間)太守崔謀,倚仗其弟崔暹的權勢,向李敬文索要麋角和翎羽。

李敬文回答說:“翎有六翮,飛則中天;麋有四足,走便入海。下官手腳遲純,不能逐飛、追走,事奉奸邪之人。”

那個奸邪太守崔謀,對李敬文又氣又恨,但卻毫無辦法。

三、一副好對聯

鄭俠,是北宋福清(今屬福建)人,字介夫。治平年間的進士。

他辭去美差,就任監門官,多次上書,極力論述新法害民,王安石不予理睬。時值天氣大旱,百姓處境十分艱難,怨聲載道。鄭俠就將自己在所管轄區內、所看到的三路流民,饑寒交迫,典妻賣子,甚至身帶刑具而負瓦持木,準備出售後,償還官府青苗錢的情形,繪成一幅巨畫,投入馬遞鋪(官方送信的機構),送入朝廷。

朝廷掌權的人,是王安石的僚屬,他們想以此來治鄭俠的罪,鄭俠便毅然棄官,還鄉而去。

鄭俠所帶的行李,只有一把拂塵,因此自號“一拂居士”。

他曾對人說:“無功於國、無德於民的人,如果穿著華貴的衣服,吃著精美的食品,那麼他們和不勞而獲的強盜,又有什麼區別呢?”

鄭俠早年曾在清涼山上讀書,福建人非常敬仰他,便在他讀書的地方,修廟祭祀他。

葉向高先生,在廟門上題寫了一幅對聯說:“諫草數千言,自信丹青能悟主;歸裝惟一拂,可知琴鶴亦妨人。”

人們都稱讚說:“這副對聯寫得好,活托出一拂居士的高風亮節!”

四、因清廉獲“罪”者的決心

沈瓚之在丹徒(今屬江蘇)任縣令時,廉潔奉公,不賄賂皇帝身邊的親信官員,因此,有關他的壞話,不斷傳入皇帝耳中。

皇帝隨即下令逮捕沈瓚之,關押在尚方(類似禁閉室的地方)。

沈瓚之請求面見皇帝一次。齊高帝召見了他,並問道:“你還想說什麼?”

沈瓚之回答說:“臣坐清,無以承奉要人。(意思是講:我是由於為官清廉,沒有財寶去巴結要人,才獲罪的)”

齊高帝問:“你說的‘要人’是誰?”

沈瓚之用手板,向四面指著說:“這些穿紅衣的‘賢人’,都是。”齊高帝明白了沈瓚之是無罪的,便重新任命他為丹徒縣令。

丹徒的吏民,得知沈縣令回來了,都高興的來看望他。

沈瓚之開玩笑的說:“現在我又回來了。今後我應該用壞人的肝,來代替大米,竭力盡忠的滅除壞人。否則的話,清名就樹立不起來,好人就會被奸佞整死。”

五、竊鉤者誅,竊國者侯

有位官員審訊一竊賊說:“你自己坦白交待盜竊的罪行。”竊賊佯裝不懂說:“什麼叫盜竊?”官員說:“你這個竊賊,難道不了解自己嗎?撬箱偷東西,就是盜竊!”

竊賊聽了大笑說:“如果象您說的那樣,我哪裡算得上是竊賊?你們當官的才是真正的竊賊!儒生們埋頭科舉,絲毫也不貫通古今之變,推究人與自然的關係,更不考慮經邦濟世,造福百姓,只是日夜盼望官權到手,以便謀取暴利。父輩和老師之所教,朋友們之所學,都是為了學得盜竊之術!儒生獻上自己的得意之作,一旦被看中從而金榜題名,步入仕途,則鄰裡羨慕,親戚慶賀,慶賀什麼呢?慶賀富貴臨門了!從此就可以身穿官服,手持笏板,高坐在富麗堂皇的衙門內,屬吏分列兩旁,車轎和僕人恭候於下,威嚴得如同天神一般。官職是靠錢財換來的,政治是以賄賂決定的。民間的豪強,在光天化日下殺了人,可是只要厚禮一送,官員哪裡還管什麼國法?黃金有權,紅日無光,轉眼間,殺人的兇手又被釋放出來,趾高氣揚地招搖過市了。下層的貧苦百姓,飽受剝削、壓迫之苦,吃不飽,穿不暖,有的被迫賣田賣宅,甚至賣妻賣子,投海跳溝,沒有官員表示關心。以致神靈發怒,人民怨恨,可是,錢能通神,只要有錢孝敬上司,官員的聲譽就可以如日中天,一流的住宅高聳入雲,優美的歌舞動人心弦,恭敬的奴僕多如牛毛,如花的美女填滿後房,這樣的官員,實在是天下真正的大竊賊!有些人越牆、掏洞,偷人一分錢,就以盜竊論罪,而官員高坐拱手,搜刮民財以億萬計,卻仍然不失好官的聲譽。難道你置那些冠冕堂皇的大竊賊於不顧,卻來審訊我這民間乞丐、小偷嗎?”

那個官員聽了對方的一席話,覺得十分在理。馬上釋放了這個竊賊。

這個竊賊也實在太“狡猾、放肆”啦!飲水懸魚、正直廉潔的人,哪一代沒有呢?掠奪羽毛象牙、貪婪無厭的人,歷代也不乏其人。這個竊賊所說的話,真是深刻得太可怕了,古人說:“竊鉤者誅,竊國者侯”,“已非一日矣!”

(以上均據明代鄭瑄《昨非庵日纂》)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