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5年04月19日】
(2)天有三寶:日月星
---字部“日、旦、昌、晶、時、夕、月、明、夜、名、星”
日月經天,江河行地,構成了我們生存的宏觀環境。仰觀天象時,日月星辰赫然入目。然而見諸筆端,又做何展現呢?
【日】( 甲)象形字,甲骨金文小篆像太陽,內加一點表示非空心而有精實存在,也有在圓圈外輻射光芒之字形。泛表與時間、光明、顯現等相關的含義。衍義:1日出一次,周期為一晝夜,故以一日表一天二十四小時。2日照期間為白天,故以日表白晝,與夜相對。
日部概義:
日 05-21211a 同字義,表光明,顯現。也是時間的計量單位。參見該字。
日同字義,表光明,顯現。也是時間的計量單位。參見該字。
【旦】( 甲)甲骨文從日從丁。太陽持續作用,一直顯現在陽光下。指堅定的顯白、執意的明展。
【昌】( 甲)甲骨文從雙日。極其光明盛大、顯赫張展的情勢。小篆從日從曰。其義近同,表示事物的展現情勢噴薄擴拓、赤烈如日。
【晶】( 甲)甲骨文從仨日。極言光明之程度,倍勝於日。用以形容燦爛刺眼之光亮。
【旹、時、時】( 甲)甲骨金文從之從日。太陽的行程。小篆從日從寺,其義近同,太陽持續其進程(的長度)。(時間:太陽某段行程起迄的兩點之間)
下面是日部各字再做字部後的組合結果:
旦 06-212111a 同字義,事物在光明中被平闊堅定的展現開來。參見該字。
旦同字義,事物在光明中被平闊堅定的展現開來。參見該字。
【坦】從土從旦。形容地面平展鋪開的情狀。《坦白:將情況攤開展現,使顯白》
【但】從人從旦。展現在人面前的。衍義:詞組《但是:(即便)像展現的這樣》的略用,表不受當前情狀影響的語義轉折。
【疸】從疒從旦。(一種皮膚和眼睛等部位)呈現(黃色)的疾病。
昌 10-2121121211 同字義,極其顯明盛大的。參見該字。
【唱】從口從昌。使聲氣昌明廣布,盛大彰顯。指大聲做歌。
【娼】從女從昌。女性情勢昌顯放縱,不淑斂。《娼妓:猖狂發揮(性)技能的女人》
【倡】從人從昌。人為促使情勢,使其昌盛的。《倡議》
【猖】從犬從昌。野性情勢昌盛高漲。
【菖】從艸從昌。用於詞組《菖蒲:昌盛鋪展、廣泛生長於整個溫帶的沼澤、溝邊、湖邊的一種植物》。
晶 15-212112121121211 同字義,極其明亮的,光芒閃耀的。參見該字。
【星】( 金)金文小篆從晶從生。在夜晚可見的散布於天空、能產生閃爍光芒的晶亮天體。
時 12-212111211254 同字義,限於一時的,非長期的。參見該字。
【塒】從土從時。短期用土牆(掏洞做的窩)。
【蒔】從艸從時。在草木成長到合適時期後進行的(栽、種等操作)。《蒔秧》
【榯】從木從時。作用於一時的木質物品。
要談月,先談夕。
【夕】( 甲)甲骨文像半月形。表示與月照有關或者情勢類似的。
夕 04-3134c 與月照有關或者情勢類似的,夜晚的,被賦予光明的。參見該字。
【月】( 甲)甲骨金文從夕。內附一丶以示精實,表所指為其本體。指在天空運行,藉助反射太陽光產生光亮、因而有圓缺變化的地球的天然衛星。
【夜】( 金)金文從大從夕附丶。以丶標示位置,以夕體現時段。指(晝行性生物紛紛)歸藏、隱匿於(比自己)形體更大一些的庇護場所裡面的時段。晚上。與“晝”相對。
【名】( 甲)甲骨文從夕從口。在看不見事物形影、無法直接指示或使用代詞時賦予事物一個叫法用以明白所指。稱謂。
月 06-312511 同字義,和月亮有關的。參見該字。
【明】( 甲)甲骨金文小篆從日從月。由日月光照所帶來的使事物得以顯現形態、能夠引起視覺可見性的情況。
明 11-21211312511 同字義,顯現,展示。使可見。參見該字。
【盟】金文小篆從明從皿或從血,小篆從明從血。(古代歃飲)器皿裡的血以表明建立聯合關係的儀式。
【萌】小篆從艸從明。草木初生、得見光明。發芽。
夜 09-413231344 同字義,隱藏於庇護物下,位於陰暗處的。參見該字。
【掖】小篆從手從夜。將物品夾藏於腋下。
【腋】從肉從夜。手臂與上體並接處可以夾藏物品的部位。
【液】小篆從水從夜。趨向藏匿於狹隙的具有爬縫效應的流體。
名 08-31342121a 同字義。命名,使有稱謂。參見該字。
【茗】從艸從名。被賦予了名稱的茶葉,好茶葉。
另有從名字“銘、酩”,歸入字部“金、酉”。
星 10-2121131121 同字義,散見微芒的,些許明透的,泄漏零星信息的,顯現出部分知覺和意識能力的。參見該字。
【醒】小篆從酉從星。(泛表類似的)由被酒精作用的迷醉狀態開始恢復部分自我意識和理智的轉變過程。
【惺】小篆從心從星。能部分的領悟到。穎悟。《惺惺相惜》《假惺惺:假裝明白》
【腥】小篆從肉從星。能夠讓人覺察到的血肉的特有氣味。《血腥》
【猩】小篆從犬從星。認知能力很強、表現出星星點點的高等智慧、智力僅次於人的一種靈長類動物。
天上三寶中,太陽已經成就輝煌,月亮時時向日求光,連星星都漸漸破迷覺悟,我想,歷代聖賢之所以對事物真諦孜孜以求,應該同樣是出於對開智得明的渴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