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3年07月26日】
【原文】
惠施(1)多方,其書五車(2),其道舛駁(3),其言也不中。歷(4)物之意,曰:“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無厚,不可積也,其大千裡。天與地卑,山與澤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5)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南方無窮而有窮,今日適越而昔來。連環可解也。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泛愛萬物,天地一體也。”
(《莊子.天下》)
【註解】
(1) 惠施:戰國時宋國人,研究萬物同異關係提出小同、大同、小同異、大同異等概念。曾任梁相,有辯才,與莊周友善,和公孫龍並為名家的代表。又稱為惠子。
(2) 五車:比喻博學。車,音居。
(3) 舛駁:音喘博,雜亂不純。
(4) 歷:音立,治理。
(5) 畢:全部。
【故事闡述】
惠施,戰國時代的思想家,主張任何事物都要循名責實,是名家的代表人物。名家事事講究邏輯的態度和主張超脫、逍遙的莊子有很大的出入,所以莊子常藉惠施來作反面的例子。在《莊子.天下》篇中引用惠子的這段話,大意是說,惠施雖然學問淵博,知識豐富,但也因此他的思想龐雜,發表的見解並不適切。
他曾分析物的大小同異觀念∶“最大的標準是無法再找出更大的空間,我們可以稱它是‘大一’;最小的標準是無法再找出更小的空間了,我們可以稱它是‘小一’。‘無厚’,既然沒有厚度,應該很小,但我也可以說它大到像千裡。天高地卑,我也可以說天如地卑;山高澤低,我也可以說山如澤低;日正當中,我也可以說日正西斜;物剛出生,我也可以說物剛死亡。可見萬物之間,如果從‘異’的角度看,大部分同,卻存在有些不同,我們可以稱這種情形為‘小同異’;如果從‘同’的角度看,萬物是全同全異的,我們可以稱這種情形為‘大同異’。我們既可以說南方距離無窮遠,也可以說南方近在眼前。假如我們今天來到越國,也可以說是昨天就到了。為甚麼會如此?正是時空是連環的。我可以隨意地說天下的中央,在燕國的北方或越國的南方。如果能這樣觀察萬物,自然可知道萬物的大小同異無別,天、地是一體無差別的。”
文中的“大同而與小同異”,原指大部分同而小部分異,後來被演變為“大同小異”這句成語,形容事物大部分相同,小部分略有差異。
【討論】
(1) 惠施是誰?他研究萬物同異關係提出什麼概念?
(2) 莊子與惠施有何關係?
【造句練習】
例:這兩張建築設計圖看起來大同小異,設計費用卻相差甚多。
例:現在流行的偶像劇,有些劇情都大同小異,越看越乏味。
【課後時間】
請完成下面的成語接龍∶
安貧樂道→道聽( )說→說( )道短→短( )相接→接二( )三
參考答案∶
安貧樂道→道聽(途)說→說(長)道短→短(兵)相接→接二(連)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