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鑒今:文衡山不拜奸臣 嚴嵩忍氣吞聲(數文)

大法徒


【正見網2014年01月16日】

一、文衡山不拜奸臣,嚴嵩忍氣吞聲

文衡山:文徵明,號衡山居士,明代書畫家、文學家,著有《甫田集》。為人謙和而耿介。官職翰林院待詔等。

文衡山一向不到運河碼頭拜訪客人。嚴介溪(奸臣嚴嵩,字介溪,江西分宜人。明嘉靖年間宰相,專國政達二十年之久)坐船途經蘇州,等了兩天,文衡山依舊不來拜見。嚴嵩怒形於色,對顧東橋說:“他不拜訪別人,還說得過去,他也敢把我同別人一例對待嗎?”

顧東橋答道:“如果不是衡山(文衡)有恆操,怎麼會惹得介溪您有芥蒂?”(“衡”、“恆”諧音,“介”、“芥”諧音。恆,固定不變的操守;芥,比喻積在心裡的怨恨情緒)

嚴嵩聽後,怒氣緩和下來,終因對方剛正無私,凜凜難犯,而忍氣吞聲。

(明代曹臣《舌華錄》)

【附言】

大臣巡視路過,當地官員謁拜,是封建社會官場慣例,可是,文衡山卻是不“入道”之人,他無視權貴,大義凜然,穩如泰山,絕不動搖。若不是顧東橋的一句俏皮話,起了緩衝作用,文衡山可能會有“苦果子”吃。

許多正直的官員,也厭煩迎來送往,但是又有幾人,能夠像文衡山先生那樣敢作敢為,竟不給當朝宰相一丁點面子!

二、耿九疇之廉聲

耿九疇:明代人,字禹范。

耿九疇在擔任鹽運使時,有清廉的名聲,深得社會的好評。

有一次,他臨水坐著,身邊有小孩在玩耍。

他情不自禁地說:“這水多麼清啊!”

那個小孩子熟和耿九疇,應聲說道:“使君您,比這水更清啊!”

(明代曹臣《舌華錄》)

【附言】

清廉為官,名聲播及鄉野;童子之言,道出百姓的心聲。

三、揚仁風,慰黎庶

袁彥伯宏:袁宏,字彥伯。先後曾擔任吏部郎、東陽郡守等官職。

袁宏以吏部郎,出任東陽郡守,太傅謝安(東晉政治家,孝武帝時位至宰相)欣賞他的機敏速辯,在野亭,為他設宴餞行。當時群賢畢集,謝安想趁袁宏猝不及防時,考核他隨機應變的才能。當他們握手告別時,謝安忽然環顧左右,從隨行人員手中,取過一把扇子,送給袁宏,作為臨別紀念。

袁宏立即感悟,說道:“我將發揚您的仁愛之風,以撫慰那裡的百姓。”

(明代曹臣《舌華錄》)

【附言】

作為一方父母官,愛民如子是應有的操守。謝安臨別贈扇,其寓意是要袁宏將仁愛之風,帶到所任之地,亦在情理當中。

謝安寓意深遠,袁宏悟答得也極中肯。

四、“民脂民膏,安用許多?”

王旦晚年官職顯貴,每次家裡人要給他祝壽,他就立即制止。問其原因,王旦說:“我目前的待遇,已經夠優厚了,如果再鋪張,就增加一些不安,有什麼值得慶賀呢?”

王旦每次受到皇上的賞賜,看見家裡人將賞賜之物,放置在庭上,他就閉著眼睛,嘆息說:“這都是老百姓的血汗啊,我怎能用這麼多呢?”

他每次看見家人穿著樸素,就感嘆說:“我們家樸素的習慣,歷來就是這樣。”

所以,家裡人有稍華麗一點的衣服,只能在自己屋內穿,不敢讓王旦看見,以免受到責怪。

(明代鄭瑄《昨非庵日纂》)

【附言】

保持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對家人要求嚴格,這在我們古代的臣吏身上,多有體現。王旦之風,古德悠長。

但今天的奢侈浪費之風,實在惡劣堪憂,有民諺稱:“一席酒宴半年糧,一部小車一棟房…...”這都是老百姓的民脂民膏啊,必須用嚴格的措施,來抑治之。

五、太宗保證:大家有話都敞開來說,我一定虛心採納!

貞觀元年,唐太宗對大臣們說:“正直的君主任用了奸臣,就不可能治理好國家;忠正的臣子侍奉昏庸的君主,也不可能治理好國家。只有正直的君主和忠直的大臣共處,像魚得水,天下就可以平安無事了。我雖不算明君,幸虧你們多次匡正補救過失,希望能憑著你們的直言鯁議,能夠實現天下太平。”

太宗下詔規定:今後宰相凡入宮商量處理國家大事,必須讓諫官跟隨,聽一聽如何處理。大家有話都敞開來說,我一定虛心採納。(原文:“有所開說,必虛己納之。”)

(《貞觀政要》)

【附言】

“朕雖不明,幸諸公數相匡救,冀憑直言鯁議,致天下太平。”君主與大臣的關係如此,一個單位的領導與下屬的關係,亦應如此。

六、太宗再動員:不要把想說的話悶在肚裡

貞觀十五年,唐太宗問魏徵:“近來朝臣都不議論政事,這是為什麼?”

魏徵回答說:“陛下能虛心納諫,本來應該是有話就說。然而古人說過:‘不被信任的人勸諫,就被認為是毀謗自己;已被信任而不勸諫,就叫做尸祿。’但是人的才能器度,各有不同:膽小怕事的人,心存忠正而不能進諫;被疏遠的人,怕不信任而無法進諫;貪戀祿位的人,怕不利於自身而不敢進諫。所以大家都不說話,應付著混日子。”

太宗說:“這些情況,確實像你所說。我常想,人臣要勸諫,動輒害怕有死亡之禍,這和赴鼎鑊被烹殺、冒刀劍被斬殺,又有什麼兩樣?因此忠貞的臣子,並非不想盡忠,而是盡忠實在太難。所以夏禹聽了好的意見要拜謝,豈不就是因為這個緣故?我如今敞開胸懷,接受諫諍,你們無須害怕,不要把想說的話悶在肚裡。(原文:《朕今開懷抱,納諫諍,卿等無勞怖懼,遂不極言。》)”

(《貞觀政要》)

【附言】

敞開言路,廣納賢言,是正確決策的基礎。領導者應有聽得進不同意見的胸懷,應為部屬建言獻策,創造良好的氛圍,尤其要堅持言者無罪,聞者足戒的原則,不能扣帽子,打棍子,因意見不合而置人於死地。要加快民主政治制度建設,加強輿論監督,防止“一言堂”,建立民主決策機制,防止權力的濫用,防止決策中的腐敗,把權力行使置於群眾的監督之下,以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七、硬取強得,還要人感謝!

宋國有個名叫澄子的人,丟了一件黑色紡綢袷衣,便到路上去尋找。許久仍未找到。他性急火起,忽然看見一個婦女穿著一件黑色單衣,就拉住她不放,想把她的衣服拿過來,說:“剛才我丟了一件黑衣服。”

那婦女說:“先生,你雖然丟了黑衣服,可我穿的這件衣服,確實是我自已做的呀!”

澄子說:“我丟了衣服,不能白丟。你還是趕快把你穿的衣服給我!我剛才丟掉的是件紡綢袷衣,你穿的不過是件黑布單衣。拿單衣換袷衣,難道不是便宜了你嗎?你還得感謝我呢!”

(《呂氏春秋•淫辭》)

【附言】

澄子這種人,強詞奪理,所編造的理由,十分荒謬,看來好像邏輯思維混亂,其實乃是強烈的私有欲,使他發了瘋。

現代的中共貪官,霸占老百姓的土地良田,蓋高樓商廈,從中謀取暴利,卻強詞奪理,說是“為民造福,利在後世”,要人們對他感恩戴德。此類事件極多,實在可惡!

八、“你們為何不懲貪官,只懲治、譏笑我呢?”

晉國有個利慾薰心的人,到了市集,看見東西就搶,還說:“這些我可以吃;這些我可以穿;這些可供我費用;這些可做我的用具。”搶完就走。

市場裡的官吏,尾隨著他,向他索回這些東西的價值。

這位晉國人說:“每當我狂熱地追求私利之心達了極點時,兩眼發昏,直冒火星,世界上所有的東西,都像是本來就應該屬於我的,所以根本就不理會是別人的東西。你們把這些東西給我吧,我富了會償還你們的。”

官吏聽了,惱怒地舉起鞭子抽打他,奪回了被他搶去的東西。然後就譏笑他。

這位晉國人,做了個罵人的手勢說:“世上貪圖利慾的人,比我嚴重的,還大有人在。有些做官人,常常千方百計地制定政策法規,明搶暗奪,長年累月。而我,只是在大白天搶一點而己。難道我不比他們好得多嗎?你們為何不懲治貪官,只懲治我、譏笑我呢?”

(明代宋濓《龍門子凝道記•秋風樞》)

【附言】

看了這個故事的讀者,你們一定會聯想到邪黨貪官們的惡劣行徑。因為這些邪黨貪官們,都在活學活用毛賊東的自道之言:“我是禿子打傘—-無法無天!”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