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鑒今:不使人間造孽錢(數文)

艾佚名


【正見網2014年01月13日】

一、不使人間造孽錢

唐六如,唐寅,字伯虎,自號六如居士。明代畫家、文學家。他為人正義,蔑視權貴,鄙薄邪侯。唐伯虎的畫藝,精妙異常。尤其崇信佛教。

其《言志》詩云:“不鍊金丹不坐禪,不為商賈不耕田;閒來寫幅青山賣,不使人間造孽錢。”

吳鹿長(人名),很喜歡這首詩,指著詩句,開玩笑地說:“請問六如居士,我想買一座青山,不知從何處去買呀?”

【附言】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唐六如不使人間造孽錢,要留清白滿人間。此是文人中之君子,非文人中的侍婢可比也!

二、“惟恕可以成德。”

范忠宣公,即北宋范仲淹之子范純仁,諡忠宣。

范忠宣公的親族中,有一位子弟,向他求教如何做人?他說:“只有儉樸,可以助人廉潔;只有寬宏大量,可以成就德行。(原句:“唯儉可以助廉,唯恕可以成德”)”

【附言】

窮奢極欲,往往是腐敗的根源;寬容包涵,可以成就一個人的美德。在當今之世,大量的中共邪黨官員,貪圖享樂,不惜動用手中的權力,挪用揮霍公款,終於走上犯罪的道路。所以,為人、特別是做官,要養亷潔,要嚴己而寬人,以成就仁德。

三、好人與好官

明代的萬士亨、萬士和兄弟二人,都考中了進士。他們將去官府任職時,他們的父親,告誡他們說:“我願你們做好人,不願你們做好官。”

【附言】

好人與好官,看似一致,但在官場中,好官是對上司負責,上司才會說他是好官,會優先提拔;而作為好人,則是對百姓負責,百姓才會說他是好人。

那位父親,真是一位好父親啊!為人父者,均應如此。

四、“百姓無憾,我無憾矣!”

虞謙:字伯益,明代洪武時,在杭州做知府。永樂初,任大理寺少卿,為古時掌刑獄的中央官員。

虞謙任大理卿時,每次審理案件,都特別仔細慎重,務必使案件辦得公平合理。他曾對人說:“老百姓他們沒有遺憾,我也就沒有遺憾了。”

【附言】

打官司對於一個人來說,可能一生只有一次。判案中的不公正,必然導致當事人的終身遺憾。若使當事人無遺憾,就得公正判決。因此,當事人無遺憾,法官當然沒有遺憾。

執法人員執法,皆須如此。

五、清白吏子孫

東漢時的楊震,在涿州做太守,品性廉潔奉公,不接受私人的拜謁與請託。他的子孫們,日常都是粗茶淡飯。楊震本人,平時以步行代車轎。

楊震的朋友和長輩中,有人勸楊震開創產業,楊震不肯,說:“使後世的子孫,被人譽稱為‘清白官吏的子孫’,將這種財富(即廉潔的家風),遺傳給他們,不也很豐厚嗎?”

【附言】

在一般人眼中,當官除了為自己積累財富,過上榮華富貴的生活外,還有就是為後世子孫留下一份產業。可是東漢太守楊震卻不這麼想,與其將物質財富傳給後世子孫,還不如將精神財富——清白官吏的好名聲,傳給子孫。這是值得一切做家長的人,所學習仿效的,也是一切做兒孫的人,所應深思領會和樂意接受的。

六、一楊一范

明代的楊溥,在內閣任職,他的兒子到京城來,沿途所經過的州縣,沒有不送禮的。只有江陵縣令范理,不給他送禮。

楊公(楊溥)對范理的為人,很讚賞,便薦舉他當了德安太守。

有人勸范理寫信感謝楊溥,范理說:“宰相是為朝廷選用人才,太守是為了朝廷而奉命就職,一楊一范,與私人情感有何關係?”范理始終沒有對楊溥做出任何感謝之舉。

【附言】

不送禮反而得到舉薦,得到提拔卻不感謝舉薦人,這似乎不合情理。但是,這正是我們現今應該倡導的選人、用人之風,如果把官員的升遷與送禮聯繫起來,就會助長“跑官”、“買官”、“賣官”的歪風邪氣,從而導致一些心術不正的人,不是想著幹事業,而是一心想找關係,托門子往上爬。

一楊一范,堪稱典範!

七、身處脂膏,卻不自潤

東漢時代的孔奮,字君魚,漢光武帝時,任姑臧長,在職四年。

姑臧地處河西走廊要衝,與羌胡貿易發達,在姑臧地區任職的官員,很容易發財。孔奮清廉自守,正好比置身在油脂中,卻不能潤滑自己。“脂膏”比喻容易致富的地方;“潤”在這裡比喻發財。

孔奮做姑臧縣的長官,清廉節儉,使下屬也不敢謀取私利。有人譏諷他,他回答說:“我孔奮置身於脂膏之中,不會滋潤自己。”

【附言】

孔奮做姑臧縣的長官,這可是個肥差。可是,他卻能夠潔身自愛,這正應了那句話:“常在河邊走,就是不濕鞋。”對於那些身處“肥差”的官員來說,“處脂膏,不自潤”就顯得尤為重要。

八、祭酒如玉

崔銑:字子鍾。明代弘治年間進士及第,歷任翰林院編修、南京吏部主事、南京國子監祭酒、南京吏部右侍郎等官職。

崔銑做南京國子監祭酒(這是一個肥財貴位的好官職)時,回到家中,行囊內一樣江南出產的東西也沒有。親友們都說他太笨太呆。

他說:“別人以為國子監祭酒的職位,貴重得像金子,可以攜金自重。我卻要說:我擔任國子監祭酒,必須潔身自好,潔白如玉。”

【附言】

金代表財富,玉代表完美的品格。崔銑沒有將官位,作為攫取財富的手段,而是看作無瑕的白玉。作為當權者,應該想到自己手中的權力,是為百姓謀福利的工具,而不是滿足個人貪慾的錢袋子。

(以上均據明代曹臣《舌華錄》)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