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鑒今:興事之本,必先治身(數文)

齊整升


【正見網2014年02月16日】

一、太宗從善如流

貞觀十一年,治書侍御史劉洎,上奏皇帝說:“臣知道授予官職,應該從眾人中選拔有才能的,沒有才能就不應舉薦,官是代上天辦事的,怎麼能隨便叫人來做?至於親戚、元勛,只能給他們優厚的禮遇,他們有的年歲已高,有的久病昏聵,在當前既然已做不了貢獻,就應讓他們休息,去安度晚年。讓他們長期在位,阻礙賢能的人進用,極不合適。為糾正這類弊端,先應精心挑選尚書左、右丞和左、右郎中,如果都能用稱職的人,綱紀自然確立,還能糾正那種跑官、爭官的歪風,豈止是解決辦事拖拉啊!”奏章送了上去,不久,唐太宗便派劉洎,做尚書左丞。

(《貞觀政要》)

【點評】

選拔賢能,進用優秀,是國家興旺發達的標誌。如果儘是些皇親國戚,占著高位,讓那些阿諛奉承、才智平庸之輩,獨攬朝綱,國家必然衰敗。其道理古人懂,今人也懂,只是做起來太難了。

二、唐太宗稱讚諸葛亮秉公執法,值得學習

貞觀二年,唐太宗對房玄齡等人說:“漢、魏以來,諸葛亮做丞相,非常公平正直,他曾經上表把廖立、李嚴罷官,放逐到南中。後來,廖立聽到諸葛亮逝世,哭著說:‘我們大概要亡國了!’李嚴聽到諸葛亮逝世,也悲慟大哭,發病而死。所以陳壽在《三國志》中稱:‘諸葛亮執政,開誠心、布公道、盡忠國家,在當時做了不少有益於國家的事,雖然是仇人該賞的,也必須獎賞;對違犯法紀、玩忽職守的人,雖然是最親近的人,也必定予以懲罰。’我們難道不應該仰慕、學習他嗎?”

(《貞觀政要》)

【點評】

諸葛亮的大公無私、秉公執法的風範,確實值得學習。如果領導幹部都能以此為楷模,自覺約束自己和身邊的人,則各種不正之風,就會迅即收斂,甚至絕跡。

三、俸祿之重

岑文本任中書令時,他住的房宅,一直低下潮濕。家中沒有帷帳的裝飾。

有人勸他買房置地。

岑文本嘆道:“我本來只是漢水南邊的一位平民百姓,畢竟沒有什麼汗馬功勞,只是憑藉文墨,當上了中書令,這已經很滿足了。承受這麼重的俸祿,已感愧懼,還能再說什麼買房置地嗎?”

勸他的人無可奈何,嘆息而退。

(《貞觀政要》)

【點評】

岑文本是個有自知之明的人,也是個知足常樂、感恩圖報的人。他能自覺克制私慾,不貪不占,可謂難得。時下的中共官員們,讀了岑文本的話,難道不應該感到羞愧和臉紅嗎?

四、口腹之慾何窮?

北宋時,李若谷做長社縣令時,每天在牆壁上懸掛一百文錢,用完為止。

蘇東坡被貶官到外地,每天花費不超過一百五十錢,用不完就用竹筒貯存起來,留作招待客人。蘇東坡曾經說:“吃喝的誘惑,怎麼能窮盡呢?經常節儉,這是珍惜幸福、延年益壽之道。”

(明代鄭瑄《昨非庵日纂》)

【點評】

口腹之慾是沒有止境的。對吃喝過於講究,生活奢侈糜費,這也是一種犯罪。

五、興事之本,必先治身

商湯王問伊尹:“想要得到天下,該怎麼做?”

伊尹回答說:“想要奪取天下,天下就不可能得到。要想得到天下,就要先攻取自身的弱點和毛病。”

凡欲興事的根本,首先必須修其自身,愛惜其珍貴的東西。棄陳納新,使肌膚的紋理暢通。每天更新精氣,驅盡邪氣,壽命就可以達到天年。這就是所謂的真德之人。

(呂不韋《呂氏春秋》)

【點評】

伊尹回答的原文是:“欲取天下?天下不可取!可取,身將先取。”

我們可將“天下”,看作一種追求、一個目標。追求可虛也可實,目標可大也可小。就拿公務員加薪、晉升職位來說吧,如果你每天只想著加薪、晉升,為這些事愁腸百結,絞盡腦汁,甚至托關係、走後門,卻不努力做好本職工作;要實現加薪和晉升的目標,恐怕就難了。反之,如果你能將精力放在學習和工作上,個人素質和業務能力都很快增強,工作中又做出了成績,加薪和晉級,也就不是什麼難事了。所以說:“興事之本,必先治身”,提高你自己,才是第一位的。

六、樸素的趙匡胤

宋太祖趙匡胤,一天來到翰林院,當時只有學士盧多遜在值班,皇上便與盧多遜談了起來,並把盧多遜帶到自己的臥室,讓盧多遜看掛的青絲蚊帳和紫色綾褥子。

皇上對盧多遜說:“你們在外邊,總認為皇上十分奢侈。實際上,我用這些很一般的被褥帳幕,還常常感到心有愧疚。”

(明代鄭瑄《昨非庵日纂》)

【點評】

趙匡胤身為開國皇帝,尚能保持節儉。所以,艱苦奮鬥的精神,不能忘;古人勤儉節約的美德,不能丟。

七、古人勤於內省自察,嚴以律己

魯國的國君,就伐齊的軍國大事,問計於柳下惠:“現在,能不能討伐齊國?”

柳下惠回去後,面帶憂色,內省自問道:“君王對討伐別國這樣的事,為什麼會問到我頭上?我是有好鬥、兇狠之心嗎?我應該歸依善德、謹修仁厚之心啊!”

齊國有個女子,突然來到了晏嬰的門前,晏子自省自問說:“我是個好色之徒嗎?為什麼有女子奔到我這兒?我應該檢查自己有否不淨不正的心思與作風!”

身居領導地位的人,遇有行賄者,來送禮品上門,一定因主人有受賄之心;有小人在身旁,一定是主人,有喜歡阿諛奉承的傾向。

由此可見,有德行、有修養的人,體察自己要嚴,克制慾望要細密!

(明代鄭瑄《昨非庵日纂》)

【點評】

“苞苴及門,必有好貨之念;便佞在側,必有好諛之端。”在一些領導人身邊,總會有一些送禮者和阿諛奉承之人,

但很少有領導者,會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我們不妨學學柳下惠和晏子的態度,勤於內省自察,嚴以律己。多從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