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鑒今:除災享吉,民始識禹!(數文)

法輪大法弟子


【正見網2014年02月06日】

朝廷除奸惡,群臣皆慶賀!

貞觀五年,治書侍御史權萬紀和侍御史李仁發,二人都因告密、誣陷、毀謗,多次被唐太宗召見,予以訓教。他們任意告發、攻擊別人,極盡欺矇之能事,使得皇上震怒,而大臣們無以自安。

較長時間,裡裡外外的人,都知道他們二人不對,但沒有誰能向唐太宗諫諍。

給事中(官職名)魏徵,嚴肅地上奏說:“權萬紀、李仁發,他們都是小人,不識大體,自認為誣陷誹謗是對的,陰謀詭計是對的。凡是被他們所告發、攻擊的人,並非都真的有罪。陛下容忍他們的短處,對他們完全聽信。他們就施展奸謀,對下拉攏,對上欺瞞,幹了許多無禮的事情,來博取耿直的美名。他們誣陷房玄齡,排擠張亮,並不能整肅朝廷,卻白白地損害了聖上的英明。自從任用這二人以來,哪怕給國家做了一件有益的事,臣都甘願受斧鉞之誅,背負不忠的罪名。陛下縱使未能推舉好人來播揚聖德,怎能引進奸邪,而自損聲威呢?”

唐太宗經過深思,很高興地接受了魏徵的意見,賞賜給他絹五百匹。後來,權萬紀的劣跡逐漸暴露,李仁發也被解職黜逐。權萬紀被貶為連州司馬。

朝廷中的群臣,都因此而互相慶賀。

(《貞觀政要》)

【附言】

弘揚好的,鞭笞邪的,才能樹立起社會正義;才能得民心,順民意。使君主威德鴻展,而風氣歸正。

自知之明

北魏孝莊皇帝,任命王晞為侍中。王晞極力推辭,不接受。

有人勸王晞不要自謙,王晞說:“我自幼至今,見到的能人很多。我從小時候到現在,一直言語鈍拙,幹的事,很少有不失敗的。再說我的性格實在粗心遲緩,不能勝任現在的需要。皇上對我的恩賜偏愛,我用什麼來報答償還呢?萬一我的缺點發作,暴露無遺,就會連退路也沒有了。我不是不想做高官,但我思之再三,還是不勉為其難的好。”

(《北朝四史》)

【附言】

一個聰明人,一定會思前想後。古人講:“自知則明,自勝則強。”很有道理!

“宋何以亡?”

元世祖會見南宋降將,和和氣氣地問他們:“南宋為什麼會滅亡?”

降將們都說:“賈似道當權,輕視武將而注重文儒,將士們對此抱怨,沒有鬥志,所以元軍到來,宋軍爭著解甲投降。”

元世祖問大夫董文忠說:“這種說法對不對?”

董文忠便追問降將說:“賈似道待你們確實很薄,但南宋皇帝卻是給了你們官爵,使你們高貴;給了你們俸祿,使你們富足。這不算對不起你們吧?現在你們抱怨宰相,也連累了皇帝。你們不肯盡力作戰,白白看著國家滅亡。你們作為臣子的氣節,哪裡去了?這樣看來,賈似道看不起你們,正說明了他早知道你們是不可信賴,不可依靠的人。”

元世祖很贊成董文忠的這番話。

(《元史》)

【附言】

元世祖善於傾聽各方面的意見,董文忠善於從別人的陳述中發現問題,並找出實質。都能給人以啟迪。

除災享吉,民始識禹!

堯舜的時代,遭受特大洪水,波浪滔天,天下一片汪洋,只有一些山頭還露出水面,許多貧民百姓,被活活淹死。倖存下來的人,也受盡了困苦。當時禹是一個普通老百姓,尚未建功立名。但是舜很了解他,派他承繼前人(鯀),來治理洪水。

禹於是鑿開龍門,劈開荊山,引水穿過熊耳(地名),打通鳥鼠山。他頂風冒雨,不辭勞苦,臉曬得黝黑,手腳磨起了老繭。他忙得帽帶鬆了,也沒有空閒繫緊。多次經過家門,都沒有時間進去看望一下自己的家人。終於使大小河流,東流入海,西灌沙漠。他竭盡全力,制服了洪水。

活著的人,再也不擔心被洪水吞沒,化為魚鱉了。於是大家都歌頌他,在除災享吉之後,才知道他道德高尚,才能出眾。

社會上的大多數人民,只是到這個時候,才開始認識和感戴大禹王!

(北齊•劉晝《劉子•知人》)

【附言】

上古大禹,治水救民;
千辛萬苦,眾莫識名;
鴻威鴻德,濟世濟人;
除災享吉,百姓安寧;
巍峨高哉,萬世感恩!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