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4年07月03日】
一、好人一身正氣,凶邪自會退避
梁朝時候,有個人叫傅昭,做了中書通事舍人(負責起草皇帝詔令的官職,參與機密,權力重大)。那時候,做這個官的人,個個都權勢很大,威振天下。但是傅昭為官,謙虛謹慎,廉潔安靜,一點也不受當時風氣的影響。他所用的器皿、穿的衣服,都很簡樸,但他卻一點也不介意,安閒於每天的粗茶淡飯,悠然自得。
有一次,有人送他一條魚,他不肯收受,卻又不忍心拒絕別人的好意,就把那條魚,悄悄放置在門邊,表示自己不喜歡吃。從此再沒有人給他送過魚了。
又有一次,傅昭的兒媳婦,得到娘家人送來的牛肉,就想把牛肉送給傅昭吃。傅昭的兒子說:“殺牛是朝廷禁止的。若是吃了這肉,就是犯了罪;倘若我去告發,於情理上又講不過去。”於是就把那送來的牛肉,埋到了地裡。
後來,傅昭做了安成地方的內史官,據說那衙門原是很不吉利的,住在裡面的人,經常莫名其妙就招致了一些禍害。可是傅昭住下後,一切正常安吉,什麼災禍,都沒有發生。人們都說這是因為傅昭正直,就是鬼神見了他,都會讓他三分。
傅昭淡泊名利,為人十分低調,從不輕易出去遊玩。袁粲每次經過他家時,都感嘆地說:“經過他家的門,寂靜得就像沒有人一樣;走進屋裡,才知道他原來就在屋裡。”
關於他做了內史官後,衙門由不吉利變得平安無事的原因,許止淨是這樣評論的:“好人住在裡面,不吉利的邪氣,面對一身正氣的人,也無處躲藏;相反,住著邪惡的人,那些不吉利的邪氣,只會前來聚集,光臨。”
二、眭夸辭官讀書,助友養家
北魏時候,有個叫眭(讀桂)夸的人,從小就有大度量、大骨氣,品行很高潔,不願去做官。
他有個非常要好的朋友,叫崔浩。崔浩做了司徒後(司徒:管士地的官員),就奏請皇上,推薦眭夸來做郎中(“尚書”是掌管章奏文書的官,尚書底下又設侍郎、郎中等職,分管各司事務,也稱為“尚書郎”),兩個好朋友見了面,眭夸只是飲著酒,專挑那些生活瑣碎事來說,並不講那些政事。崔浩見眭夸有意迴避,就把皇上的詔書,往眭夸懷裡一放,詢問他:“究竟答應不答應?”
眭誇說:“哎呀,這個還得繼續勞駕老兄呢,喝了這酒,我就要辭你而去了,這官是你為我覓的,還得煩你給我退回去。”
崔浩聽眭夸這麼一說,就把他乘坐的騾子關在馬房裡,企圖留住他上任。
眭夸也有辦法,他託了一個搞運輸的鄉下人,弄了一輛車,謊稱是御車,慌亂逃出了關去。
眭夸一生,都喜歡讀書,尤其是文史傳記,非常熟悉,爛記在心。崔浩也博覽群書,熟讀經史,所以他們能成為志同道合的好友。不過後來崔浩主持編撰國史時,因為無所避諱,得罪了太武帝,被殺了。
崔浩被殺後,眭夸為他穿上孝服,與他的家裡人 一起弔唁他,流淚痛哭。後來,還幫助崔浩,照顧他的孩子。
眭夸品行高浩,像陶淵明一樣不為五鬥米折腰,拒絕做官,即使是好朋友的極力推薦和邀請,也始終沒有答應。
三、會享福、會惜福、會留得住福的人!
唐朝時候,有個叫郭曜的人,生性孝順.廉潔恭謹,他父親是大名鼎鼎的郭子儀。郭子儀經常要帶兵打仗,每次出征就留下郭曜在家治理家政。郭曜處理事務,也確實有他的一套,大大小小數千人,個個都對他佩服得很。
因為父親郭子儀地位顯赫,家裡家境殷實,郭曜的弟弟們,就生活奢華,追求享受,爭著蓋屋修池,出入必坐車馬,服飾華麗。
只有郭曜,勤儉節約,吃的用的,都儘量節省。郭曜多次升遷,最後做了太子賓客(太子屬官,主管對太子們的調護、侍從、規諫),建中初年,因郭子儀放棄自己的兵權,皇帝給他的兒子們都加了官,郭曜做了太子少保(輔導太子的官)。
後來郭子儀死了,郭曜遵守父親的遺囑,把四朝皇帝累次賜給父親的名馬、珍玩,全部獻還給了皇上。德宗皇帝接受了這些珍寶,然後又把珍寶,賞賜回給郭曜。郭曜也不貪心,就把這些東西平分給了兄弟們。
郭子儀家業威震,地位顯赫,曾經有過兄弟兒子七人,同一天被封官的事,這是歷史上從來都沒有過的。封官那天,場面壯觀,熱鬧非凡。不過雖然家富位顯,眾多子弟中,卻只有郭曜,能夠廉潔奉公,恭謙嚴謹,生活儉樸,並且持之以恆。人們都說他是會享福、會惜福、會留得住福的人。
四、經得起考驗的劉溫叟
宋朝時候,有個叫劉溫叟的,生性穩重厚道,端方正直,尤其是敬重後母,周到體貼,以孝順而出名。
開封府的官員尹光義,知道劉溫叟的操守後,故意差了府裡的官吏,帶了五百千錢,來送他。劉溫叟不敢推卻,但又不想接受,就把那些錢放在西邊的房子裡,叫那官吏封好,並做上記號後,才讓他回去。
到了第二年,尹光義又送了他許多粽子和扇子,送東西的,仍是上次送錢的那人,那人進來一看,西邊房屋裡的禮品、封好的記號,完好如初,回去就把這般情形,告訴了尹光義。尹光義說:“我送他東西尚且不收受,況且是其他人呢?有德之人,我不應拿世間俗物,去玷污他的品質啊。”就派人把原來送的東西,全部運回衙門了。
劉溫叟不僅孝順,而且十分廉潔。尹光義叫官吏送錢銀給他,只是想看看他是不是真的如別人所說的那樣。後來的事實證明,劉溫叟確實是非常廉潔的人。
五、 林積拾珠不昧
宋朝時候,有個叫林積的人,年少時候到京城去,途中住旅館,在自己住的房間裡,拾到了一隻錦囊。打開錦囊,嚇了一跳,只見裡面裝著幾百顆價值連城的明珠。林積就問旅館的主人:“以前有什麼人在這裡住過?”
店主回答說:“剛剛住過一個潯陽人,名叫周仲津。”林積說:“這個人一定會回來的,如果他來了,你叫他來找我。”過了幾天,周仲津果然急匆匆地回來了。店主告訴他林積的名字和住處,於是,周仲津找到了林積。林積要周仲津說出明珠的數目,那數目跟囊中之物的數目正好相符,於是林積就把珠子還給了周仲津。
珠子失而復得,周仲津高興萬分,無論如何也要分些珠子給林積,表示感激,林積卻堅決辭謝了,一粒也不肯收受。
歷史上曾有彭思永童年時歸還別人金釧的故事,林積也是少年時歸還別人遺失的珠子,他們都是小小年紀,就拾金不昧,有德有義。林積沒有收受周仲津酬謝他的珠子,這讓周仲津感激不盡。
故事的最後,周仲津被林積的道義所感,捐出數百貫錢,修建佛院寺廟做善事。而後來,林積考中了進士,做了大中大夫。
六、金釧失而復得,若有神助
宋朝時候,有個叫彭思永的人,小時候,有天早晨起來讀書,在門外撿到一隻金釧,既不吭聲,也不問人,一個人默默坐在那裡,專等失主到來。
過了一會兒,果然有個人來了,急急忙忙、尋尋覓覓的樣子,彭思永也不說話,在一旁細心觀察,後來發現東西果真是這人丟的,便把金釧還給了他。
那人要給彭思永一些錢表示感謝,彭思永笑著說:“如果我想要錢的話,早就把這金釧揣懷裡了,哪裡還用坐在這裡等呢?”
成年後,彭思永參加科舉考試,那時家中窮得很,上京趕考的盤纏都沒有,無奈之下,母親只好把幾隻金釧,拿給他作為路費。在旅店中,一起趕考的考生,讓他拿出金釧來賞玩,有一個人,故意把手中把玩著的金釧掉進衣袖裡藏了起來,彭思永看見了,卻沒說什麼,其他人都沒看見,急著要為彭思永尋找,彭思永卻說:“我的金釧只有這麼多,並沒有丟失。”
這些人準備離去時,袖子裡藏著金釧的人,舉手作揖告別,結果金釧從袖子裡掉了出來。大家才明白了是怎麼同事,都對彭思永的大度很欽佩。
彭思永的金釧失而復得,若有神助!
七、母子知恥高潔,都很難能可貴!
唐朝時候,有個叫程驤(讀襄)的人。他父親原來是強盜,斂積了百萬家財,到了老年,才改邪歸正。他在死之前,有十五年,一直安分呆在家裡,足不出戶,改過自新。
當過強盜的父親死時,程驤還小,所以並不知父親曾做過強盜的事。
後來,程驤做了錯事,母親就罵他:“哼,有其父必有其子,看你也不能做出什麼好事來!”
程驤聽後,覺得很痛苦,流著眼淚,追問母親說這話的原因,母親就把父親曾是強盜的事,告訴了他。
程驤聽後,十分慚愧,吃不下飯,睡不著覺,想了好幾天,毅然把家裡的財產,分給了周圍的窮苦人。這樣過了一年,程驤自己也變得很貧窮了,在私塾裡讀書,老師因為他的品質善良,格外看重他,時時給他米粥、布匹去接濟他。
後來程驤的學問、品行,漸漸出類拔萃。到開成初年,宰相彭公,拿著禮來聘請程驤去做官,但卻被他推辭了。
程驤知道父親曾是強盜後,就把家裡的財產都分給了窮苦人,自己卻窮得連母親都養不起,反而要靠老師來接濟。程驤固然是知恥而廉潔的人,而他的母親,支持兒子的行為,也是十分高潔之人。母子都是難能可貴啊!
正是:
中共邪黨做官,
全家都很貪婪;
搶掠百姓無數,
萬戶怨聲震天;
暗藏金銀財寶,
件件染血帶冤;
居然恬不知恥,
昏如豬狗一般!
(以上均據蔡振紳《八德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