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4年08月22日】
一、專注正心修身的好丞相
《宋史•楊諫傳》記載:楊諫,字元極,青城人。在朝廷擔任丞相。有一天,他進宮奏事,皇上問他:“朕聽別人講:卿(皇上對官員的敬稱)只是專心一意地修習、遵循正心修身的學問,對其他的各種門派學說,都不理會。是這樣的嗎?”
楊諫回答道:“臣三十年來,只研習、修養正心修身這一學說,用它來:事親、交友,治理州郡,勘察冤獄…等等,均至為簡便易行、確切有效。”
二、司馬光修身治國的“六要”
《宋史•司馬光傳》記載:司馬光,字君實,夏縣人。宋神宗時,被提拔為翰林學士,他上書論修身、治國的要點為“仁、明、武,審官、信賞、必罰”,共計六條。並且說:“臣能夠連任三朝,全在此六條,平生治學的體會,也全在於此。”
三、宰相問牛不問人
《漢書•丙吉傳》記載:丙吉(人名),字少卿,魯國人。他在擔任宰相期間,有一次外出,趕上了吏員正在清理道路,他見到道路上的鬥毆者,死傷橫道,卻過而不問。他的隨從人員,心中感到奇怪。再往前走,路上逢到有人趕牛,那個牛,正在喘氣、吐舌頭。丙吉便讓立即停車,派騎馬的吏員,去詢問趕牛人已走了幾裡?隨從人員感到丙吉丞相,做事前後矛盾,不可理解。於是問丙吉為甚麼不問詢前者,而問詢後者?丙吉答道:“民眾鬥毆,互相殺傷,長安縣令、京兆尹(首都長官)他們正在問詢、追捕、查辦。宰相不必親自處理這些小事。所以,我對上述事情,不當道過問。而當前正值春初,天氣不可能太熱。牛走近路而喘,是由於暑熱,這反映出節令不正,節氣不和,我心中恐怕要出現災異。宰相是主管調節陰陽的,應隨時注意天人感應,應當關心節氣,所以要去追問那位趕牛人的一些情況,做為資政的參考。”
朝中的大臣們得知此事,對丙吉的這種態度和行為,很是敬服,認為丙吉宰相,能識大體。
四、唐介不肯同流合污
《問奇類林》記載:唐介擔任潭州通判(州副長官)時,有一巨商,私藏珍珠蚌胎,被關稅部門抓獲。太守用低價全部買下,然後,在府中分賣給下屬官員。
此案被揭發後,奏本剛剛傳入朝廷,宋仁宗對近臣說:“我知唐介一貫廉正,他一定不肯買珠!”後經查實,太守及以下官員,都買了。只有唐介,果然沒有買。
從此唐介,政聲大震!
五、“吏取糧,令為償”
《後賢志》記載:安漢縣令何隨離任,當時巴蜀正鬧饑荒。送行的差役,又累又餓,就拔道旁民田的芋頭吃,何隨把絲綿,系在那裡,以償其值。田主趕來還給何隨,何隨最後也沒有接受。
所以,當時有這樣的說法:“吏取糧,令為償。(下官拔了芋頭吃,何隨縣令替他們付錢)”
六、縣令給長官兒子送驢,惹出麻煩
《後賢志》記載:張賢,字思齊,後來被提升為山西右布政使。其長子張紀,徒步前往太原去見他,道經曲沃,曲沃縣令見他十分辛苦,就送給他一條驢。張紀到太原見到父親張賢時,張賢奇怪:兒子從哪兒弄來的驢?一問,張紀不敢隱瞞,便實話實說了。
張賢痛打了兒子一頓,把驢子還給曲沃縣令,並對縣令作了嚴厲的批評。
七、元德秀的家當:只剩一匹縑
《唐書•元德秀傳》記載:元德秀(人名)擔任魯山縣令期間,全部奉祿,都用來收養被遺棄的孤兒。
元德秀縣令,任滿離去時,箱中只剩一匹縑帛,自己駕著牛車,輕鬆悠樂地離去。
八、有權不使的中書舍人
《梁書•傅昭傳》記載:傅昭擔任中書通事舍人。當時,這一職務,權勢大得可以傾動天下。而傅昭卻廉潔靜默,不參與雜事。衣著器用都非常簡陋,安於粗茶淡飯。常插燭於板床,照明讀書。
九、“一琴一鶴,足矣!”
《宋史•趙抃傳》記載:趙抃 先任成都太守,後被調任諫院(朝廷諫官)。當他入朝謝恩時,皇上問:“聽說卿(您)到成都上任時,隻身一人入蜀,隨身所帶的東西,只有一琴一鶴。處理政務也極簡易,這是真的嗎?”
趙抃說:“臣有一琴一鶴,足矣!”
十、前朝珍寶,全部入公
《宋史•賈黃中傳》記載:賈黃中剛擔任昇州太守時,照章檢查府庫,見一房門鎖甚嚴,打開一看,有珍寶數千盒,都是後唐李氏宮中之物,也沒有登記在冊。黃中將這些財寶,全部匯報、奉給朝廷。
宋太宗賜錢二百萬,以表彰其廉潔奉公。
(以上均據清代程維周《人鏡類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