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4年09月12日】
一、公孫杵臼和程嬰
周朝時代,晉國的公孫杵臼和程嬰,都是當時賢人趙朔的門客(門客:門下客,食客)。後來,奸臣屠岸賈,陷害賢人趙朔,滿門抄斬了趙朔全家。公孫杵臼和程嬰,冒著生命危險,把趙家僅存的一名孤兒趙武,救了出來。
屠岸賈沒見到趙武的遺體,就下令在全國搜尋趙朔的遺孤。程嬰和公孫杵臼,想把孤兒保護下來,想了個辦法,讓公孫杵臼抱了別家的一個小孩,冒充趙氏遺孤,躲在山裡,叫程嬰去告發。程嬰裝成一個無恥之徒,對屠岸賈說:“只要給我一千兩金子,我就對你說出趙氏孤兒的下落。”
屠岸賈答應了他的要求,派兵跟著程嬰,去抓公孫杵臼。公孫杵臼裝出對程嬰恨之入骨的樣子,狠狠罵道:“程嬰,你這卑鄙小人就算!你不願撫養孤兒,也不能黑了心,拿他去求得昧心錢啊!”屠岸賈得意地大笑,就地把公孫杵臼和“孤兒”殺了。而真正的趙氏孤兒趙武,在程嬰的撫養下,得以平安長大。
後來,韓厥知道了這事,如實告訴了景公,景公恢復了趙家的爵位和封地,並給趙武封了官位。趙武后來殺掉了屠岸賈,報了家仇。
相傳,趙武舉行加冠禮時(加冠禮:古代男子二十歲成年時,舉行的禮節),程嬰無限感慨地說:“當初你父親遇難時,很多人都跟著殉難了,我之所以活到今天,全是為了保全趙家血脈啊!現在你已成年,且家仇已報,我也該到九泉之下,去見公孫杵臼了。”說完就拔劍自殺了。
趙武哀痛萬分,為他們(程嬰和公孫杵臼)守孝三年,並且春秋祭祀,世代不絕。
二、段干木何許人也?人敬其若此!
周朝時代,魏國人段干木,品行高尚,不慕功名利祿,極有才華卻不肯出來做官。
有一次,魏文侯去拜訪他。魏文侯都走進門了,段干木卻跳牆逃了出去。從那以後,魏文侯每次經過段干木門口,一定要向門內,行一個禮,才繼續前行。替魏文侯駕車的僕人,不明白是怎麼一回事,就問他說:“段干木只是個平民百姓,而您是堂堂的諸侯國君。您在他家門口行禮,恐怕不太妥當吧?”
魏文侯樂呵呵地說:“讓段干木榮耀的是道德,讓我榮耀的是土地。段干木富有的是義,而我富有的是財。這樣兩相比較,那我就真的不如他了。我對那些比自己高尚的人,怎麼敢不禮敬呢?”
又有一回,段干木在高原的一個茅舍休息。那時,適逢秦國的軍隊,來攻打魏國。秦軍的首領,把軍隊駐紮在高原上,後來聽說:段干木正在高原上住著。秦軍的首領,就迅速、靜穆地自動把軍隊撤走了。
段干木以道自重,以義自處。魏文侯的禮敬和秦兵的撤退,都是緣於深深欽佩他的德行啊。
三、義之為重,大矣哉!
周朝時的齊國,有個賢人叫王蠋,他屢次給齊湣王進諫,提出關於治國強兵策略,可齊湣王不予採納。於是他退出官場,歸隱入山林。
後來,燕國攻破齊國。燕國大將樂毅,敬佩王蠋的賢良,準備了厚禮請他出山,王蠋卻婉言謝絕了。當時的燕國人都很氣憤,說:“我們的堂堂大將(樂毅)去請,他還不肯出來,架子實在是太大了。要是他還不肯出來,我們就把那個地方的百姓,全給殺了。”
王蠋聽了,悲涼地說:“齊國即將國破家亡,我還活著干什麼呢?與其不義地活著,還不如死了好,也免得連累無辜的百姓。”於是,王蠋就自己上弔死了。
齊國做官的人,聽說了這事,都讚揚王蠋的高風亮節,同時深受鼓舞地說:“一個布衣,都可以做到不事二主,何況我們這些吃朝廷俸祿的人呢?”他們找到齊湣王的兒子法章,把他立為新國君,重新奪回了齊國。而樂毅將軍,知道王蠋已死,竟給他修好墳墓,祭拜以後,才離開齊國。
歷史上仲連義不帝秦,秦軍被他的義氣所感,所以退兵,趙國才得以保全。王蠋講求道義,不事二主,自縊而死,所以才鼓舞起齊國的士氣,使齊國最終沒有被燕國滅掉。君主如果講求道義,那麼百姓就會心服口服;如果全國百姓都講求道義,那麼敵國也不敢來攻打了啊。
義之為重,大矣哉!
四、小孩的道義,感化了強盜
漢朝有個叫魏譚的人,小時候鬧災荒,在逃難途中,被一群飢餓的強盜抓去了。一起被抓的還有幾十個小孩,都被強盜用繩子捆著,要把他們一個個依次煮了吃掉。
強盜看魏譚忠厚老實,就叫他白天燒火,到了晚上再把他捆起來。
強盜裡邊,有一個叫夷長公的人,特別憐憫魏譚。一天夜裡,他偷偷給魏譚解開繩索,愛憐地對他說:“你們這些孩子,以後都會被一個個地煮著吃了。孩子,你還是趁現在快點逃走吧!”
小魏譚卻說:“我給大家燒火,還可以常常吃到你們吃剩的東西,而跟我一起被捉來的,都餓得像稻草,你們別吃他們了,還是吃了我吧。”
夷長公聽了,很受感動,並佩服他小小年紀,就如此有義氣。夷長公就把這事,講給別的強盜聽。強盜們都很受感動,於是把那些捉來的人,都放走了。
魏譚對夷長公說的那些話,並不是想用道義激他,只是想自己良心得到安寧罷了。沒想到強盜卻因此受到感化,那些被抓的人也因此得以倖免。
可見,道義的德力偉大,是可以感化惡如強盜之人的。
五、廉范尊師奉主,仁至義盡!
漢朝時,有個叫廉范的人。他一開始在薛漢的門下讀書,後來在鄧融門下做了功曹(功曹:相當於縣令手下的總務長,主管人事,並參與州縣政務)。後來鄧融被州裡告發,廉范知道這事很難解決,就推託有病離開了。鄧融以為廉范是見自己有難,就背信棄義,心裡對他非常記恨。
廉范到了洛陽後,改名換姓,努力爭取做了牢獄裡的一名小卒。等鄧融下了監獄,正好歸屬廉范看管,廉范便盡心盡力服侍他,周到體貼又勤懇。鄧融不敢相信這個獄卒就是廉范,但相貌又非常像,一天他實在按捺不住了,就問他:“這位官人,怎麼長得這麼像我以前的一個部下呢?”廉范假裝生氣,不與他相認,呵斥道: “你難道精神錯亂了?”後來,鄧融終於出了獄,卻已病得很厲害了。
廉范就辭去職務,出來繼續侍養、照顧他。直到鄧融死,廉范也沒對他說出自己的真實身份。他親自護送鄧融的靈柩,到了南陽老家,安葬完畢後,才離開。
且不說廉范對鄧融仁至義盡,就是他為他老師薛漢做的事,也是十分感人的。薛漢因為楚王事件,受到牽連被殺,他的門生和朋友們,沒有一個人去理他。只有廉范,最後為他收斂骨骸,安葬祭奠。
六、背棄仁義就是小人!
東漢末年,臧洪在東郡做太守(太守:又叫刺史,原為巡察官名,東漢以後成為州郡最高軍政長官)。
這時曹操攻打張超,形勢非常危急。張超說:“臧洪是我的好友,一定會來救我的。”他的手下人,卻分析說:“袁紹和曹操,現在關係非常融洽。而臧洪是袁氏一手提拔起來的,我看他是鐵定不會傷了那邊的情面,來救我們了。”張超卻斬釘截鐵地說:“臧洪重情義,絕不忘本,我相信他一定會來救我們的。”
果然,臧洪得知曹操攻打張超的消息後,他赤腳快步、跑到袁紹的軍帳裡,痛哭流涕,請求帶兵營救張超。袁紹根本不聽他的話,於是,張超因為勢單力薄,孤軍奮戰,最終被曹軍攻破。張超在無奈之下,自殺身亡。
從此,臧洪怨恨上了袁紹,時間久了,還斷絕了和他的一切來往。袁紹也覺得臧洪太孤傲絕情,派了兵立志要拔掉這顆眼中釘,結果臧洪吃了敗仗,自身也被抓住了。袁紹叫他投降,說只要投降,就可免他一死。可臧洪哪裡肯屈服呢,於是被袁紹殺死了。
當袁紹要殺臧洪時,他的部下陳容,進言說:“將軍為天下除暴,怎麼可以先殺害忠良呢?”袁紹無言可對,就生氣地說:“你又不是他(指臧洪)的什麼人,為甚麼要替他說話呢?”陳榮應對道: “臧洪是仁義之人。仁義是五常之一,按仁義行事就是君子,背棄仁義就是小人(原文是:“…仁義,蹈之則君子,背之則小人。”)。我寧願和臧洪一起去死,也不願和你這樣不仁義的人,一同苟活!”袁紹大怒,也把陳榮殺掉了。
七、王修以仁義為重
東漢末年,有個叫王修的人,在袁譚那裡,擔任別駕(別駕:刺史巡視轄境時.乘驛車隨行的人)。王修經常勸袁譚兄弟間要和睦,但是袁譚不肯聽。後來,袁譚得罪了曹操,曹操對他恨之入骨,把他抓來殺了,還不解氣,又把他的頭,掛在北城門上示眾,並下令說:“要有敢來哭吊的,殺他三族。”
王修並不懼怕那個命令,仍戴了布帽,穿了麻衣,在袁譚頭下痛哭。曹操的手下,把王修捉到曹操面前,曹操問他:“難道你不顧及三族人的性命嗎?”王修正氣凜然地說:“人家活著時,我蒙受了他的恩義;人家死了,卻不去哭吊他,這是義氣之人做的事情嗎?袁氏以前對我有厚恩,我要是能收了他的屍去安葬,就是一家老小都被殺,也沒有什麼好遺恨的。”
曹操被他的義氣感動了,不但沒有殺他,最後還以禮相待。
王修冒著生命危險,去哀悼袁譚的屍首,實在是人間至情所致!後來孔融任命他(王修)做膠東縣令,而孔融在北海任職。北海有人謀反,想殺掉孔融。孔融對手下人說:“現在,能夠冒著危險,來救我們的,恐怕只有王修這個人了。”話剛說完,果然,王修就連夜趕到,救了他們。
像王修這樣講義氣的人,實在不多見啊。
(均據清代蔡振紳《八德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