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4年10月03日】
一、王覽善待哥哥,得大福報
晉朝時代,王覽有個同父異母的哥哥王祥。王覽的母親,對自己的親兒子(王覽)非常好,卻對王覽的哥哥王祥(非親生子)非常惡,經常打罵他。每每這時,王覽便都抱著哥哥流淚。後來王祥娶了妻子,後母更是虐待他們小夫妻倆。王覽也同自己的妻子,和哥哥嫂嫂一起承受。王覽這樣做,多多少少使他母親不能下狠手,從而讓哥哥王祥的日子好過了一些。後來,王祥漸漸在社會上有了好名聲,後母便益發妒嫉,就準備用毒酒來毒死他。
王覽知道後,一把搶過那毒酒,就要自己喝了它。他母親只好又搶過那毒酒,到外邊去,倒掉了。並漸漸有了些感悟。
當時有個叫呂虔的人,得到過王祥的很大幫忙。呂虔手裡有把帶字的佩刀。相傳,誰擁有了這樣的佩刀,誰就會九代都出大官。
呂虔出於感激,就將這把刀,送給了王祥。而王祥,又因感激弟弟一直以來的恩情,便誠心誠意地又轉贈了弟弟。結果王覽後代的子孫,果然九代都做了大官。
王覽和王祥,本是親兄弟;兄弟本同源,不願成仇敵。王覽善待哥哥,終於得到大福報!
二、人是應該心存義理的!
晉朝時代,有個叫庾袞(讀宇、演)的人,有一年流行大瘟疫,他的兩個哥哥都病死了,第三個哥哥又染上了疫病,很危急。而當時,瘟氣十分嚴重,最在人人自危的時候,庾袞的父母和幾個弟弟們,都到外面躲瘟疫去了,獨有庾袞不肯離去,甚至他的父母,強行要拉他離開,而庾袞只說:“我天生是不怕瘟氣的。”於是就留下他和一個病危的哥哥。他天天服侍病危的這個哥哥,日夜不睡,有時撫摩著死去的兩個哥哥的靈柩,也不禁涕淚滾滾,十分哀傷。
這樣,一直過了一百多天,瘟疫漸漸止息下來。等家人都回到村子裡來,看到庾袞竟好好的,而庾袞的哥哥,也病癒了。他們都又驚異,又羞愧。
瘟疫面前,難道庾袞是真的天生就不畏懼嗎?非也!實在只因骨肉之情,不忍捨去,而且也不應當捨去呀!按理來說,在瘟疫面前,庾袞是該存畏避之心,而離開的。但如果世人凡事只按事實理論來做,則情義、情理,也便失掉了。人是應該心存義理的!
三、小時做起,後成大器
南北朝時,南齊有個人叫劉璡(讀津),他的哥哥叫劉瓛(讀桓)。劉璡是個正直方毅的人,在南宋朝泰豫年間,他曾經擔任過明帝的挽郎(挽牽靈柩,唱輓歌的少年,一般選公卿以下六品子弟擔任)。
有一次,劉璡的哥哥劉瓛,在隔壁住,夜間不知因何事,叫著弟弟的名字,讓他過來。劉璡到了,但沒有立即答應,而是先趕緊下床穿衣、著鞋,全身周整了以後,他才在哥哥的門前,立正了回應。
劉瓛責怪他:怎麼這麼長時間才到來?問何緣故。
劉璡從容回哥哥道:“我之所以來遲,是因為衣服帶子、鞋子,還未來得及穿束好,我穿戴得不周整,就到哥哥面前來,這樣對哥哥是不禮貌、不恭敬的。所以不敢隨隨便便回應您的呼喚呀。”
兄弟之間,又是夜晚睡覺,非平常肅整之時,而以束帶未完,禮貌欠周不敢隨便應對,劉璡的敬兄之禮,由此可見!
古聖認為:悌兄之理,可移於敬長輩;理家之道,可移於任官職。劉璡立操如此,怪不得他後來成為當代名臣呀!
四、莫聽挑撥語,兄弟永和睦
隋朝時代,有一個人叫牛弘的人,他本姓寮,只因父親寮允,做了後魏的侍中(侍中:“侍郎”為宮廷近侍。後來把侍從皇帝左右、地位漸高、超過了侍郎的等級,稱為“侍中”。魏晉以後,往往成為事實上的宰相),皇上便賜姓牛,給他全家。
牛弘生性好讀書,所以為人是十分明理博學,後來他做官做到了吏部尚書(吏部尚書:吏部長官,主管全國官吏任免、考課、升降、調動等事務)。牛弘有個弟弟牛弼。牛弼就沒有哥哥那麼謹言慎行了,一次牛弼喝醉了酒,竟把牛弘駕車的一頭牛,用箭射死了。
牛弘的妻子,急急忙忙趕到丈夫面前,說:“牛弼竟然射死了你的駕車牛!”牛弘聽了,不以為意,輕描淡寫地說:“那就把死牛製成牛肉乾吃好了。”
他的妻子大聲叫喊起來:“牛弼為何射殺死你的牛,你不覺得這事太奇怪了嗎?”言外之意,已有點挑撥牛弘兄弟間的意思了。但是,沒想到,牛弘還是不動聲色,只說:“知道了。”然後便起身,只顧仍舊看他的書去。
李文耕說:兄弟之間有嫌隙不和,多是由於妯娌姑嫂所引起。然而對於真正友愛情篤的兄弟骨肉,縱是再能挑撥是非的妯娌姑嫂,又能奈何之?兄弟之向,要緊緊牢記:別聽信外人挑撥離間!
世上挑撥離間,從中漁利的邪惡集團,大有人在。善良的人們,你們要警惕!
五、神奇的紫荊樹啊!
隋朝時,有一家姓田的人,同胞兄弟三人,分別名叫田真、田慶、田廣。三個人商量著要分家,便把家裡的所有的錢財物資,都平均分作了三份。但是,他們家門前有一棵紫荊樹,長勢茂盛,花開正好,既然一切都要平均分配,那麼這棵樹當然也只好一分為三了。
哪裡曉得,當這兄弟三人,剛剛議定這麼做時,這棵紫荊樹,立即就枯萎了。田真見了,大受觸動,嘆口氣說:“樹本同根,聽到要一分為三,便即刻憔悴,這麼看來,我們兄弟三人是人不如樹呀!”他越想越難過,傷痛得連連頓足。此番情景,另兩個兄弟也見到了。兄弟三人,痛定思痛,都覺得先前提分家,真是不恰當。便又商量著複合了,從此再也不提分家、分資產的話。
真是奇怪!從此以後,門前的這株紫荊樹,很快就復甦過來,重新又枝繁葉茂,花果纍纍了。
李文耕評論說:門前的樹木,也會通人氣的。一家人和氣,則樹木也繁盛;人不和氣,則樹木也會感應到分離的遭遇,所以,以兄弟來比證樹之同根同氣,是最為切近的了。大家都團結一心,則什麼事都好辦成,於家於國,皆是同理!
六、火燒了宰相的鬍鬚
唐朝時,有一個大臣名叫李勣(績的異體字),李勣本姓徐,是因為唐太宗愛其有功,賜姓了李,並封他做了英國公(公:爵位的一種)。
當年,李勣還在做宰相時,他的姐姐病了。李勣親自為姐姐燒火熬粥喝。沒想到,忽然一陣風吹來,把正在吹火煮粥的李勣的鬍鬚燒著了,結果把李勣一臉漂亮的鬍鬚,都燒沒了。
李勣的姐姐,心疼地說:“家裡有那麼多的僕人,你貴為一國宰相,何苦為你姐煮粥,還燒了鬍鬚呢?”
李勣卻回答姐姐道:“我知道家裡有很多僕人,但一想姐姐已年老,我也年老了,我能為姐姐煮粥的機會,是沒有幾次了呀!”
李文耕說:仔細體會李宰相的這幾句話,真是令人沉思,令人感動,又叫人心懷悽愴呀!人們啦,你們要珍惜情義、珍惜時間啊!
七、唐太宗同情孝子
唐朝時代,有個大臣名叫岑文本,做了右丞相(右丞相:輔佐皇帝的最重要政務長官,漢代初期,有時置左右丞相各一人。明初亦設左右丞相,不久即廢,此後不再有丞相之名),他的弟弟岑文昭,則做了校書郎(校書郎:唐朝秘書省及弘文館,均設校書郎,掌管校勘書籍,訂正訛誤)。不過這個岑文昭,交往的朋友,多為一些輕薄之人,所以常會鬧出一些事端來。
唐太宗非常不滿岑文昭的行為,就把右丞相岑文本叫來,對他說:“你弟弟常惹出事端,我決定要教訓他一下,把他調到邊遠地方去。”
岑文本一聽,一下子跪在太宗面前,說:“皇上有所不知,只因我弟弟從小就沒了父親,母親對他十分寵愛,也怪我們太溺愛了他,使他養成了一些不好的習性。如今皇上要是把他調到邊遠的地方,這對我年老的母親而言,無異於一記當頭棒,我的老母一定將憂愁思慮而死。若沒了我這弟弟,就等於是沒了我的母親。所以懇請您還是讓我告官回家去,盡力調教弟弟和服侍老母吧!”岑文本真心誠意地說完這番話,淚流滿面。堂堂的右丞相,竟然哭得十分嗚咽悲傷。
唐太宗皇帝聽完這番話,良久無語,感動於岑文本的孝悌之心,便決定不再發配岑文昭了。
情到深處,自然發悲哀之語;懇切之至,甚至感動了君心。岑文本的既孝又悌,真叫人嘆服不止! 唐太宗同情孝子,很有人情味,使人們感到溫馨!
(均據清代蔡振紳《八德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