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鑒今:關愛百姓,寬待異己分子(數文)

秦如初


【正見網2014年10月28日】

一、為政寬鬆和諧的黃霸

《漢書•循吏傳》記載:黃霸,字次公。他精通文章、法律,思維敏捷,明察秋毫。當時,那些俗吏,都把嚴苛、殘酷,視作為官之能事。

唯獨黃霸,能用寬鬆和諧的政策,善待百姓。他興辦學校,遵循禮儀,敬重士人(知識分子)。地方大治,路不拾遺。當時被稱為天下第一。

因此,被朝廷徵召,任命為京兆府太守。

二、鐵面少府

《宋史•王揚休傳》記載:王揚休,字子美。調任台州黃巖縣尉,縣中有一土豪,橫行一方,人皆畏之。

王揚休,調查到其全部罪狀,呈報州郡。最後對這一土豪,處以黥面(臉上刻字),發配遠方。大大地打擊了當地的邪惡勢力。

此事為鄉裡喜傳,稱他為“鐵面少府”。

三、利刃不怕盤根錯節

《後漢書•虞詡傳》記載:朝歌地方,有強盜,殺害縣令官吏,聚眾作亂,連年不斷。於是,朝廷任命虞詡,為朝歌縣令。親朋好友都因此而感傷,怕他遭遇危險和不測。虞詡笑道:“志不求易,事不求避,是忠臣的職責。不遇到盤根錯節,怎麼能識別刀鋸的利鈍呢!(原文:“不遇盤根錯節,何以別利噐乎?)”

四、縣令上任,先抓教育

《周書•辛昂傳》記載:辛昂,字進君,隴西狄道人。尉遲迥向朝廷推薦其為成都縣令。辛昂到縣後,即與諸生祭拜文翁學堂。隨後與諸生一起聯歡宴會。辛昂對諸生說:“子孝臣忠,師嚴文信,這八個字是立身之本。如不遵循這一立身之本,怎可成名?所以諸位都應以之自勉,樹立好名聲。”

這一番話,言切理至,諸生個個都深受感動,回家對其父親說:“辛縣令此番教誡,不能違背。”

五、“心如虛堂懸鏡”的縣令

《宋史•陳良翰傳》記載:陳良翰任溫州瑞安縣令,審理判斷案件,都能掌握其真情。政聲頗佳。

有人問他:“有何法術?”他說:“沒有什麼法術,只是使自己的心,公正如虛堂懸鏡,罷了。”

六、“德為人表,行為士則”的評價

《隋書•盧昌衡傳》記載:盧昌衡,字子均,范陽人。其人能官善政,名聲甚好。

尚書蘇威,得知百姓對他的反映頗嘉。便暗自對他進行詳細的考核,之後,覺得他名不虛傳,高興地批道:“德為人表,行為士則。”

七、廢除夜禁,百姓致富

《後漢書•廉范傳》記載:廉范,字叔度,京兆杜陵人。任命為蜀郡太守,其地,過去有禁止老百姓夜間工作的制度,理由是為了防火災。

百姓想在夜裡點燈、用火,只有互相隱瞞,派人放哨,躲避官府檢查。

廉范到任後,先廢除這一束民、困民、害民的制度。為了防範火災,只是嚴加要求儲水防火而已。廉范的這一便民措施,深受歡迎,老百姓為之作歌道:

廉叔度,來何暮!
不禁火,民安作。
平生無襦,
今五褲。

八、替貧弱百姓說話的白髮公

《北齊書•崔伯謙傳》記載:崔伯謙,字士遜,博陵人。任南鉅鹿郡太守。事無大小,一定要親自過目,深怕有什麼差錯,弄得百姓不安。

老百姓有貧窮、軟弱、有冤未申的,都說:“我自有白髮公(指崔伯謙),不怕不能公斷!”

老百姓對其信賴如此!社會遍地安祥。

九、唐代的“自來水”

《山堂肆考》記載:唐代光啟年間,張睿擔任涪陵刺史,郡中古來缺少井泉。

張睿便深入各地,追尋山泉的水源。找到水源後,就用多個竹管接連,將山泉引導入山下(以打通了的竹管,代替現代的自來水管),供百姓用水。百姓深得其利,因此,為張睿立“引水碑”,頌述其事,作為紀念。

十、關愛百姓,寬待異己分子

《舊唐書•顏師古傳》記載:顏師古,字籀,京兆萬年縣人。他的叔父顏游秦,曾任廉州刺史。

當時,劉黑闥發動的戰亂,剛剛平定。顏游秦對郡內的人民,進行救濟安撫,絕不濫殺無辜。有人勸他:乘此時機,把不與自己同合的異己份子,都除掉。顏游秦堅決反對。他能善良待人、接物、處事。全郡逐漸形成謙和、禮讓之風。

郡內百姓歌唱道:

廉州顏有道(指顏游秦),
性行同莊老(莊子、老子)。
愛民如赤子,
不殺非時草。(比喻不合時宜的人和事,即不鏟除異己份子)

(均據清代程維周《人鏡類纂》)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