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5年06月27日】
楊業不但是著名的民族英雄,還是一位順應天意、棄暗投明的好漢。
《宋史》記載,楊業,是太原人。楊業的父親楊信,曾擔任後漢的麟州(今陝西神木)刺史。楊業28歲時,後漢被後周所滅,後漢官吏劉崇在太原稱帝,建立北漢。楊業擔任北漢的建雄軍節度使,屢立戰功,所向披靡,被北漢國人號稱為“無敵”。
後來,北漢氣數已盡。於是,北宋征討它。
公元979年(太平興國四年),北宋太宗趙光義親征太原的北漢王朝,久聞楊業大名,對他求賢若渴。等到太原孤城如危廈將傾時,楊業知道北漢氣數已盡,順應天意,棄暗投明,勸他的君主劉繼元歸順北宋保命,不作負隅頑抗、不讓百姓陪著送命。
北漢皇帝劉繼元歸順北宋後,宋太宗愛才,派人召見楊業,見楊業前來歸順,大喜,還沒有班師,就在軍旅中,把軍隊交給楊業,馬上讓他擔任右軍大將軍,對楊業信任至極、用人不疑。
宋太宗因楊業熟於邊關戰事,讓他到代州(今山西代縣)駐防。公元980年(太平興國五年),正逢契丹(遼國)人進入雁門關(今山西代縣北),楊業率領數千名騎兵悄悄從西側的路徑出發,抄小路達到雁門關以北,繞到契丹的背後,由北向南,從契丹人的背後發動奇襲。契丹人大敗。從此,契丹人望見楊業的旌旗就逃走。楊業從不讓士兵白白犧牲,總是用奇計,換取更小的傷亡代價。
邊關大將多有妒嫉楊業的,有的暗地送上誹謗的奏摺說楊業的不是、揭楊業的短處。宋太宗明辨事理,看了後,從不多問,把奏摺密封上封口,交給楊業。對楊業信任如故。
公元986年(雍熙三年),北宋大軍北征遼國,希望收復“幽雲十六州”,以作戰經驗豐富的元老——潘美為主帥,命楊業為副指揮,讓王侁、劉文裕擔任護軍。諸軍連接攻下雲州、應州、寰州、朔州(今山西境內)四個州,到達桑乾河。當時北宋另一支軍隊——曹彬的部隊出師不利。因此,各路兵馬撤退。潘美、楊業回到代州。
沒過多久,皇帝下詔把四個州的百姓遷到內地,下令潘美等人帶兵護送百姓。當時,契丹(遼國)蕭太后與大臣耶律漢寧等人,帶領十餘萬大軍,再次攻陷寰州。
楊業接到的皇令是遷移、護送四個州的百姓,到北宋境內;而不是守住四個州的城池,更不是與數倍於自己的契丹人做無益的交戰。如何使四個州的百姓,在契丹人的視線下,平安撤離四個州,是當務之急。
因此,楊業打算不與契丹人交戰,他的計劃是這樣的:
在契丹人未察覺前,讓雲州百姓先自行撤離;派軍隊只前往接出應州百姓,達到誘使契丹人前往應州的目的,則剩下的一州——朔州的百姓就可以趁機出城、撤離了。等到三個州的百姓到達山谷時,派軍接應,利用山谷的伏兵攔住契丹的追擊。(寰州已被契丹占據,不在計劃內。)
楊業對潘美等人說:“現今遼兵益盛,不可與戰。朝廷只令取數州之民,只需領兵出大石路,先派人密告雲州、朔州守將,待我大軍離代州日,令雲州的眾人先出城。我師到達應州(接出應州百姓),契丹必來阻攔,(契丹被我軍牽制住),(趁機)就令朔州百姓出城,直入石碣谷。派一千人帶著強弩埋伏在山谷口(斷後),用騎兵在中間支援,則三州百姓,可保萬全。”
王侁阻撓楊業的計策,說:“領數萬精兵而畏懦如此。只需奔赴雁門關北川中,邊擂鼓邊行軍,前往就行了。"劉文裕也附和王侁。
楊業說:“不可,這樣做,必敗無疑。”
王侁說:“你素來號稱‘無敵’,現在見敵卻逗留、阻撓、不戰,豈非有他志(即:有二心、有謀反之心)乎?”
王侁拿著“有他志”(用現代的話說,就是不和政府一條心、意圖顛覆國家政權)威脅楊業,可謂“誅心之語”。
楊業說:“我楊業並非逃避死亡,只是因為時機不利,白白殺傷士兵而徒勞無功。現今你責備我楊業不死戰,我當為諸位作先鋒。”臨行前,楊業流淚對潘美說:“此行必不利。我楊業,是太原降將,原本當死。皇上不殺我,授我以兵權。我非縱敵不擊,為的是等待便利的戰機,想立尺寸之功以報國恩。現今各位責備我楊業避敵,我楊業當先死於敵。”
楊業因而指著陳家谷口說:“請各位在此埋伏步兵強弩,充當我的左右翼援軍,等待我楊業轉戰到此,就用步兵夾擊,救援。不然,無一士兵能生還了。”
潘美就與王侁帶領士兵,在山谷口列陣。自寅時到巳時,王侁派人登上瞭望台,查看敵情,以為契丹人已敗走,欲爭其功,就領兵擅離山谷口。潘美不能制止、約束王侁,於是沿著交河西南行軍二十裡,離開了約定的位置。等聽到楊業果然如所料的戰敗,潘美立即帶兵撤走,違背了救援的約定。
楊業力戰,從中午到傍晚,果然到達谷口。望見無人,二支援軍全都沒有如約出現,全都拋棄了自己,即撫胸痛哭,再次率領手下的士兵力戰,身受數十處創傷。士兵陣亡殆盡,楊業仍手刃數十百人。楊業的戰馬重傷不能前進,於是,被契丹人所擒。楊業的兒子楊延玉也戰死了。楊業嘆息說:“皇上恩遇我甚厚,期盼我征討敵軍、捍衛邊關,以報國。反為奸臣所迫,致使王師戰敗,我有何面目求活。”於是,帶傷絕食,三日而死。
宋太宗聽說了,悲痛惋惜不已,下詔表彰說“楊業誠堅金石,氣激風雲”“而群帥敗約,援兵不前。獨以孤軍,陷於沙漠”“是用特舉徽典,以旌遺忠”;並作出處罰:“大將軍潘美降官三級,監軍王侁除名,劉文裕除名。”
楊業不知書,忠烈武勇,有智謀。練習攻戰,與士卒同甘共苦。執政簡易,御下有恩,故而士卒樂意為他所用。
朔州戰敗,楊業手下尚有一百餘人。楊業沒有鼓勵他們為皇帝盡忠赴死,而是鼓勵他們逃生,珍惜士兵的生命。楊業對他們說:“你們各有父母妻子,與我同死,無益。可離開這裡,回去報告天子。”眾人都感動哭泣,不肯離去。淄州刺史王貴殺敵數十人,箭矢用盡而死,剩餘的士兵也戰死了,無一生還的。聽說此事的,都流淚。
楊業戰死後,他的兒子楊延昭、孫子楊文廣繼續從軍,保護北宋。楊業死後,楊業的其他幾個兒子——楊延浦、延訓、延瑰、延貴、延彬也被朝廷授予官職。
中國古代有一個有意思的評價標準:
當皇帝有德、氣數未盡時,為國捐軀,是賢臣;但當皇帝的德行不足以保住他的天下,氣數已盡、勢必被新的王朝取代時,歸順新的王朝,就不叫“叛變投降”,而叫“歸順”,叫“棄暗投明”,仍是賢臣;而在皇帝無德、氣數已盡後、還繼續保無道昏君的,就是“愚忠”了。
中共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滅亡的王朝都腐敗、昏庸不知多少倍。天滅中共是天意,退黨退團退隊,就是“棄惡從善”“棄暗投明”的善行。人人都知道,中共已經到了“反腐亡黨、不反腐亡國”的地步。願國人都“審時度勢”、認清形勢,拋棄惡黨,早日迎來沒有共產黨的新中國。
(參考《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