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8年04月16日】
一、光武帝燒掉詆毀自己的信件
光武帝處死王郎以後,收集有關文書,得到官吏、豪強與王郎串通,而詆毀他(光武帝)的文書(信件),有好幾千份。光武帝沒有看這些文書,並集合手下諸將,將這些信件,當面燒毀,說:「心懷二心的人,從此可以睡得好了!」
馮夢龍評曰:
南朝時的劉休范,背叛朝廷,在潯陽城起兵造反,被蕭道成所殺。而劉休范的兵眾,尚不知情,還繼續向官軍攻擊。宮中謠傳,說劉休范已攻到新亭,士大夫和百姓,都惶恐不安,紛紛到軍營來,投報姓名,表示效忠劉休范的,有上千人。等到大軍抵達城下,才知道是蕭道成。蕭道成接到名冊後,就登上城樓,他對表示效忠劉休范的士大夫及百姓們說:「劉休范父子背叛朝廷,已經被殺,屍體在南山下。我是蕭道成。你們的名字和效忠信,我都燒了,你們不必害怕。」
這也是效法漢光武帝不計前嫌、寬厚待人的智計。
二、孔明做得「妥當」,真高明!
蜀丞相諸葛亮平定南中(蠻夷部落)之後,都就地任用他們的首領為官。有人規勸道:「丞相威震四方,蠻夷都已臣服。然而蠻夷的民情難以預測,今天順服,明天又會叛變。應該趁他們降伏之際,設立漢人官吏,來治理這些蠻人,使他們漸漸地接受漢人的政令、教化。十年之內,夷狄就可以化為良民,這才是最好的計策。」
諸葛亮說:「如果設立漢人官吏,就需要留下軍隊,軍隊留下來卻沒有糧食,是一不易;他們剛經歷戰亂,父兄死了,設立漢人官吏,而沒有軍隊防守,必然引起禍患,是二不易;官吏經常平反,一些被廢職或殺人的罪行,產生頗多嫌隙。如果設立漢人官吏,最後還是不能取信於土著,是三不易。現在我不留軍隊,不必運來糧食,而綱紀也已大略訂立,使夷、漢之間,能相安無事,就已足夠了。」從此以後,直到諸葛亮去世,夷人都不曾反叛。
馮夢龍評曰:
《晉史》記載,桓溫伐蜀的時候,諸葛孔明當年的官吏還活著,當時已經有一百七十歲了。桓溫問他:「諸葛公有什麼過人之處?」官吏們回答說:「沒有什麼過人之處。」桓溫便面帶驕傲之色。過了很久,官吏們又說:「但是從諸葛公以後,便沒有見過像他那般妥當的人了。」桓溫於是慚愧不已,心服口服。
桓溫多次讚嘆說:「凡事只難得做到『妥當』二字!孔明做到了,真是高明呀!」
三、「手拿農具的人,都是良民!」
漢宣帝時,渤海及附近各郡鬧饑荒,盜賊四起,太守不能制止。宣帝要選一個能勝任的人,丞相御史,推薦了龔遂,皇帝任命龔遂為渤海太守。當時龔遂已經七十歲,宣帝召見他,見他身材短小,不如傳聞的威武,心生輕視。問他:「用什麼方法可平息盜賊?」
龔遂答:「渤海郡,地處偏遠,沒有沾沐聖上的恩惠教化,那裡的百姓為饑寒所迫,地方官不知加以救濟,致使您的子民,拿著您的兵器在水池邊耍弄。您希望我剿滅他們,還是安撫他們?」
宣帝聽後,臉色好轉,說道:「選用賢良人才,自然是想要安撫他們。」龔遂說:「微臣聽說管理亂民,好似整理亂繩,不可心急。希望丞相、御史,暫且不要以條文法令,來約束微臣,使微臣可以不用請示,看情形便宜行事。」
宣帝答應了他。
於是,龔遂坐著四匹下等馬拉的驛車,到了渤海邊。郡吏聽說新太守來到,帶兵相迎。龔遂讓他們都回去,並命令所屬的縣:撤除專管追捕盜賊的官吏,手拿農具的人,都是良民!官吏不得對他們問罪。手拿兵器的人,才是盜賊。然後,龔遂獨自乘車到郡府。盜賊聽到龔遂的教令後,立即解散,拋棄兵器,改持鋤頭等耕田器具。
馮夢龍評曰:
漢制為太守獨斷掌管一郡政事,生殺之權在握,而龔遂還說,「希望丞相、御史,不要以條文法令,來約束微臣」。民少官多之世,怎能冀望有卓越的政績呢!
古代的優秀官吏,化有事為無事,化大事為小事,只求為朝廷安撫百姓而已。如今卻不是這樣,無事弄得有事,小事弄成大事,弄出事情不認為有罪,事情平定後反而認為有功。官員貪婪淫蕩,人心蠢蠢欲動,拚命想要造反。這是誰的過錯呢?
(筆者附言:在中共治下,「手拿農具的人」,以及「手拿工具的人」,以及「手拿文具的人」以及「手拿菜刀具的人」……都成了維穩對像、都成了顛覆國家的對像、都成了任人驅逐的低端人口!嗚呼哀哉!)
(均據明代馮夢龍《智囊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