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鑒今:寧可逆上而獲罪 決不剝下而升官(數文)

齊整升


【正見網2018年12月17日】

一、天賜資源於民,官府與民爭利,錯在官府!

北宋慶曆三年(104年),范仲淹上奏疏,建議取消鹽茶專賣,允許商人自由販運。他說:天下的茶和鹽,出產于山海之中,是自然界給予人們的好處,用以養育萬民的。但秦漢以後,常有官府壟斷山海資源,百姓很多違犯禁令。現在又禁止商人自由買賣,只准官府自行運銷,造成官府疲於運輸和貯藏。對於百姓私自販運的,就要被流放到邊遠地區服役;用不正當手段而掠取的,就要被處以死刑或發配充軍,每年要有成千上萬的人,受到這種懲罰。這是官府同老百姓爭利,錯在官府!實行這些制度,都不是古代聖賢的做法!如以官府自行運銷所獲得的收益,同准許商人自由買賣所繳納的稅收相比較,朝廷所能增加的收入並不多,而帶來的弊病又不能消除,這就有待於陛下明智地加以決斷了。

臣請求陛下下令,改變全國的茶鹽法令,一律准許商人自行買賣,以便省去嚴苛的刑罰,消除官府在運輸和貯存中所消耗的大量勞力,以獲得長久的利益。這也是有助於陛下修養仁德和省去嚴刑的事情。

二、顏淵未卜先知:不可窮民於無路

魯定公向顏淵問道:「東野畢(人名) 善於駕馭車馬嗎?」

顏淵回答說:「善於倒是善於,雖然如此,他的馬,將會跑掉。」魯定公很不高興,進入朝堂後,對左右的人說:「君子原來也說別人的壞話啊。」

三天之後,魯定公的養馬官,前來拜見定公說:「東野畢的馬跑了,車兩旁套馬的韁繩斷裂了,中間駕轅的兩匹馬,跑回馬廄了。」

魯定公從蓆子上站起來說:「馬上駕車,去請顏淵!」顏淵到來後,魯定公說:「前天我問先生,先生說:『東野畢駕馭車馬,善於倒是善於,雖然如此,他的馬將要跑掉。』不知先生是根據什麼,知道的呢?」

顏淵說:「我是根據前人政治的得失,而知道的。從前,舜很巧妙地使用百姓,造父(人名)很巧妙地駕馭馬匹。舜從來不把百姓,逼到盡頭;造父也從來不把馬,逼到盡頭。所以,舜沒有逃跑的百姓,造父沒有逃跑的馬。現在東野畢駕馭車馬,上車就拉緊了馬轡頭,馬嚼子和馬,都安排得合乎規矩,但很緊縮,馬緩步快走,訓練的要求也都達到,歷盡了各種艱險,到達了很遠的地方,馬的力量已經用盡,卻還要讓馬跑個不停。根據這一點,就知道:馬要活命,就會逃跑!」魯定公說:「好。你能否再談得深入一些?」顏淵回答說:「我聽說:鳥被逼到盡頭,就會啄人;獸被逼到盡頭,就會抓人;人被逼到盡頭,就會被迫反抗。從古到今,還沒有人把百姓逼到盡頭,而自己不遭到危險的。」魯定公說:「善哉斯言!」   
 
三、不可過分剝削人民!

(《元史•食貨志一》記載:
《尚書•洪範》中講,治理國家八件事,把與經濟、財政有關的糧食,放在首位,把貨物放在第二位,這是因為糧食、財貨是人類生活供養的本源。民眾離開糧食貨物就無以為生,國家沒有糧食貨物就不能進行治理。所以自古以來,善於治理國家的人,都懂得既不能不向人民征取賦稅,也不能過多地征取超過負擔能力的賦稅。關鍵是做到根據徵到的賦稅數量,來安排各種活動所需的花費。古書上說:「財富的生產與取用,有其法則,即從事生產的人要多,專事消費的人要少,生產產品要抓緊時間,消費產品要從長考慮,舒緩徐用。」這是先代君王的治理之道。後代的人們,就不是這樣了。……有了經制錢、總制錢等辦公費名義的雜稅。各種辦法,都是聚斂搜刮民財,來滿足官用,結果都是導致人民窮困,國家滅亡。歷史的教訓,讓人感嘆呀!
   
四、齊景公忙於宴樂,晏子獨擔責任

《晏子春秋》卷一, 記載:

齊景公時,一連下了十七天雨。景公卻夜以繼日地飲酒。晏子請求發放糧食,救濟災民,多次請求,都未得到允許。景公反而命令伯遽(人名),巡視全國,尋找能歌善舞的人。

晏子聽說後,很不高興,於是把家中的糧食,分發給災民,並把裝糧食的用具,放在路邊,自己步行,去見景公說:「下了十七天的雨,一個鄉有幾十家房屋被毀壞,一個村莊有好幾家飢餓之百姓;年老體弱的人,挨凍沒有禦寒的粗布衣,挨餓沒有糧食充飢;步履艱難,不能行走的人,四處張望,沒有訴說災難之處。君王不憐憫百姓,卻日夜飲酒作樂,命令全國選送能歌善舞的人,沒有止境;宮中的馬,吃著府庫的糧食;獵狗飽吃牛羊豬狗的肉,後宮嬪妃都有充足的美食。對待犬馬嬪妃,不是太豐厚了嗎?對待黎民百姓,不是太刻薄了嗎?鄉裡的百姓,貧窮而無處投訴,就不會喜歡君王了;飢餓而無處求援,也不會喜歡君王了。我是手持簡策、百官跟隨的宰相,讓百姓饑寒交迫而無處申訴,使君王沉湎於酒色,拋棄百姓而不加憐憫,我的罪責實在太大了!」晏子兩次跪拜後,請求辭職,於是快步走出宮門。
    
晏子想了一會兒,又回來工作:命管倉庫的官員,去巡視災民,家裡有種子而沒糧食吃的人家,發給足夠一個月吃的糧食,沒有種子的人家,發給足夠食用一年的糧食。沒有柴草貯備的人家,發給他們柴草,使他們足以度過水災。又命伯遽,巡視百姓,房屋坍塌不能抵禦風雨的,發給金錢,尋找百姓中缺少用度、經濟困難的人,限三天內完畢。超過期限就是巡視官員玩忽職守,應當治罪。

景公見晏子非常辛苦,於是離開後宮,減少肉食,撤掉酒宴,馬不吃府庫之糧,獵狗不吃肉粥,嬪妃減少美食,左右幸臣,減少賞賜。也積極關心救災工作。

五、 漢文帝救助貧困之人

《資治通鑑》卷十三 ,記載:
漢文帝下詔賑濟失妻的人、寡婦、孤兒和沒有兒女而窮困的人。文帝還下令:「年齡在八十歲以上的老人,每月賜給米、肉、酒若干;年齡在九十歲以上的老人,另外再賜給帛和絮若干。對於那些應該賜米的人,各縣縣令要親自督查,由縣丞或縣尉送米上門;賜給不滿九十歲老人的東西,由嗇夫、令史,給他們送到家;郡國二千石長官還要派遣監察的都吏,循環監察所管各縣,對不按照詔書辦事的人,給予懲罰和督促。

六、漢宣帝勵精圖治

《資治通鑑》卷二十四,記載:
漢宣帝出身於民間,知曉百姓的艱辛困苦。霍光死後,漢宣帝開始親政,勵精圖治,每隔五天,就要召集群臣徵求意見。自丞相以下,各司其職,分別奏報,將收集到的建議,分別下達有關部門試行,以考察其功效。凡任侍中、尚書的官員,有功應當升遷,有特殊政績,就厚加賞賜,甚至恩及他們的子孫,很長時間不加改變。中樞機構嚴密,法令、制度完備,上下相安無事,無人抱有苟且敷衍的態度辦事。至於任命州刺史、郡太守、封國丞相等官吏,漢宣帝總是親自召見過問,觀察他的抱負志向,再考察他的行為,看是否與他起初說的一樣。凡發現言行不一者,一定要弄清其原因在哪裡。

漢宣帝常說:「老百姓之所以能安居家鄉,沒有嘆息、怨愁,就因為執政公平清明,訴訟合理。能與我一起做到這些的,不就是那些優秀的二千石官員嗎!」漢宣帝認為,郡太守是治理官吏和百姓的關鍵,頻繁更換,容易引起百姓不安。百姓們知道他們的郡太守將長期留任,不可欺罔,才能服從郡太守的教化。所以,凡地方上二千石官員治理地方成效顯著的,漢宣帝總是正式頒布詔書,給以勉勵,增加其官爵俸祿,賞賜黃金,甚至賜爵為關內侯。公卿職位空缺時,就按照他們平時所受獎勵的先後、多少,依次補任。因此,漢朝這一時期,優秀官吏最多,號稱「中興」。

七、縣令應敢於擔當,為民請命

清代,劉摯為冀州南宮縣令時,當地風俗不好,經濟凋敝,賦稅很重。繳納稅絹每匹折錢五百,綿每兩折錢三十多,百姓多有不堪負擔,而致破產的。

劉摯根據臨近郡縣的慣例,上奏請求減少到一般郡縣的標準。這引起轉運使的不滿,並要彈劾劉摯。劉摯堅持說:「只有這一州六邑的百姓,承受如此的負擔,決不是朝廷之意,只是朝廷不知道罷了。」於是把此事上奏朝廷。三司讓包拯 以所上奏摺的建議辦理。從此以後,納絹、綿,均有降低。百姓都歡呼流淚,說:「是劉摯長官給了我們一條生路。」

潘鱗長評價說:「當縣令的,如果不能承擔責任,那麼百姓的貧困程度,就會日益加深,而朝廷的美德,也體現不出來。既是朝廷有好的意圖,又如何下達到百姓呢?百姓的疾患隱情,又如何能使朝廷知道呢?縣令怕上司發怒,百姓只好面向角落而哭泣了。假若縣令避免彈劾,百姓只有破產、生計無著落了。明知上司發怒和彈劾,也要堅持請求,如果不是心懷仁義的君子,又有誰能做得到呢?」
    
九、 寧可逆上而獲罪,也不剝下而升官!   

《宋史•唐介傳》記載:
唐介,擔任莫州任丘縣知縣,該縣正當與遼國通使往來道路,驛站小,官吏苦於來往使臣,誅求需索,而破財毀家。唐介親自坐在驛站門前,下令說:「非法所求,一切都不給。稍有毀壞驛站家具器物的,一定執拿問罪。」來往使者,都帖然服從而離去。

沿邊塘水每年溢出,毀害民田,宦官楊懷敏,主管治理工程,想把任丘西面的十一個村莊,劃為泛洪區。唐介則築堤攔水,百姓因此得利。

升為德州通判,轉運使崔嶧,取庫絹,分配給百姓,而加重價格。

唐介扣留轉運使公牒,不下發,且移送安撫司。轉運使崔嶧大怒,多次下達公文責問,唐介不為所動。轉運使崔嶧的官職,比唐介高。朋友勸唐介:「不可逆上而獲罪!你今後不想升官?」

唐介說:「我寧可逆上而獲罪,也不剝下而升官!」由於唐介的正直說理,不久,果然轉運使崔嶧,取庫絹、分絹賺錢的企圖,不能實行。

十、表彰田單之善,即君王之善!

《戰國策•齊策六》記載:
田單,是齊國名將,曾用火牛陣,擊敗燕軍,為齊國收復七十餘城。封安平君。
 
齊襄王即位,田單做了相國。一次,君臣一起渡淄水,碰到一位老人過河,兩腿受寒,到岸上後,不能行走,坐在沙灘上。田單看到他凍得瑟瑟發抖,想讓車夫分件衣服給他,但車夫由於沒有多餘的衣服,於是田單解下自己的皮袍,給老人披上。

齊襄王對這件事十分反感,說:「田單這樣做,是收買人心,是想奪取我的國家吧!不早下手,恐怕會落在他後面。」說完,環顧了一下四周,並沒有什麼人。岩下有一個串珍珠的,襄王招呼他道:「你聽見我的話了嗎?」

那人回答道:「聽見了。」襄王說:「你認為該怎麼辦?」

那人答道:
「大王您不如藉機自己行善。您表揚田單的行為,下令嘉獎,說:『寡人怕百姓挨餓,田單就給他們吃的;寡人擔心百姓會受凍,田單就給他們穿的。寡人關懷百姓,田單也關懷百姓,這很符合寡人的心意。』田單做好事,您表揚他,這就等於大王您做好事了。」

齊襄王聽了大喜,說:「好。」於是賞賜給田單牛肉和酒,表揚他的善行。

(以上均據清代《淵鑒類函》)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