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鑒今:馬縣令為民涕泗(數文)

陳必謙


【正見網2018年12月31日】

一、官吏不可害民以利己

《元史•董俊傳》記載:

董俊,是元代開國功臣,字用章,河北藁城縣人。出身農民,他招募兵士,跟從大將木華黎,平定金國,因功被授上將軍、左副元帥。戰死於河南,年48歲。他在平定金朝時,力主不枉殺無辜,盡力安撫流民,對河南地區的穩定,有特殊貢獻。

董俊為人忠正誠實,嚴格要求自己,不因艱險而稍有改變。臨陣時,其勇氣能懾服眾人,站立在槍林彈雨間,神態怡然,若無事人一樣,雖然身受創傷,也不為之變色。他每每羨慕漢代名將馬援的為人,說:「馬革裹屍,馬援實在是壯士。」因此,他作戰必定持矛,身先士卒,有人勸他不要這樣做,危險太大!」董俊說:「我為人臣,敵人在前,我怎可置身於安全之處,讓士卒們危難戰場?」

先前,在戊子年(1228年),眾官朝拜皇帝,諸將獻上戶口,都增加了數額,以邀功利。董俊的屬下官員,請示如同眾官,也好多報冒領賞賜。董俊說:「人民實際數少,而欺君以報為數多,他日,君王徵收賦稅時,按照多報的戶數,索要時,官吏們不能應付,必然會重斂百姓,以完成朝廷指派的任務。這是我獨占其利,而人民大遭困苦啊!官吏不可害民以利己!」

他在元帥府工作時,有三百多名狂暴的青年,約定時日叛亂,事情發覺,他只殺戮其首領一人,其餘都被釋放。

深州、冀州之間,有妖人蠱惑民眾,圖謀不軌,接連逮捕有數萬人,有關部門決定把這些人,判族誅之刑。董俊力請於主管者,只誅殺了首惡。

永安節度使劉成,背叛蒙古,而投降金將武仙,於河北井陘。董俊下令道:「判逆者僅劉成一人,其餘能離開叛逆者,即為忠義之士,給予他們家財,並奏明朝廷,立功者封官。」叛眾果然離開劉成,來歸降董俊。

沃州山民寨、天台等處的強盜,在攻破而招降這些人後,一些將領,貪戀這些人的美女、金帛,想對強盜們的美女、金帛,實行搶掠。董俊說:「舉城均投降,而俘虜他們的家屬。仁者不可這樣做!」大家為董俊的品性所感動,都不掠取。

在南征時,河南人大多願意歸順董俊為奴。董俊保全他們的家人,都放歸他們為民。鄰境人,有被掠賣的,董俊也用錢贖還。董俊的天性之善,大致如此。
   
二、「平民不會造反,乃貪官逼迫所致!」

《元史•徹裡傳》記載:

徹裡,元朝大臣。蒙古燕只吉台氏,因繼承祖先分封官爵,定居徐州。忽必烈晚年始加重用,曾經為御史中丞,中書平章政事。徹裡清正廉明,所在有政績。
    
福建汀洲、漳州地區,有一個大盜,名叫歐狗,官軍長期不能夠平定他。福建行省平章政事徹裡,引兵前往征伐,號令嚴明整肅,軍隊所過,秋毫無犯。有來投降的,徹裡則以酒食慰勞,並安撫遣送他們,對他們說:「我怎麼會認為你們是造反呢?平民不會造反,實在是因為官吏貪污,殘暴、逼迫所致!現在你們既然歸順,即是平民,我怎麼能夠忍心治你們的罪。你們仍舊耕田紡織,安居在你們的鄉裡,不要害怕。」

其他「據險而守」的人聽說後,都來歸附。沒有多久,歐狗就被其黨羽,綁縛送到軍中,徹裡將歐狗砍頭示眾,其餘脅從者,不殺戮一人,汀州、漳州地區平定,百姓謳歌歡騰。
   
三、「官員在一動念一舉筆間,便可造大福!」    

清代陳宏謀《從政遺規》(卷下)記載:

葉南岩擔任蒲州刺史時,發生了一起群毆事件。一個人滿面是血,腦袋幾乎被打裂,前來投訴。葉公(葉南岩刺使)有刀瘡藥,親自回家搗藥,為傷者療傷。命令屬下,將傷者抬到幕僚的公寓,委派幕官,妥善照料,不讓傷者感染。傷者的家人,也不許前來探視。然後略加審核,將傷者的仇家,關進監獄,其餘的人,盡行釋放。有人問他:這樣做的緣故。

葉公說:凡是人們鬥毆,都是出於一時的氣憤,受傷的人如果得不到及時搶救,就會死去。此人一死,就必定有一人要為他償命。沒有丈夫的寡婦、沒有父親的孤兒,還有許多人,都會受到牽連,因此而家破人亡的,不止一人。傷者傷愈,其他人只是一個鬥毆的罪名。人們在感情上都希望打贏官司,即使犧牲了骨肉至親也甘心情願,所以我才不讓其家人接近傷者。一個人關進囚牢,中等資產的人家,會立刻破產。一個人受了重刑,終生都難以解脫痛苦。眉公曾說熱審、寒審,只在掌權人的一動念、一動口、一舉筆之間,處理及時,正確無誤便好!為官者,就可以造就無量的大福。
    
四、為民請命,上不允,大哭致病去世,百姓祭之

《清史稿•李大本傳》記載:
李大本,字立齋,山東安丘人,雍正十三年(1735年)舉人,三考進士不第,銓選為知縣。乾隆九年(1744年)以後,歷任湖北棗陽、湖南益陽。後升寶慶府同知。

橫嶺峒的苗民,缺乏食物,向官府請求糧食,寶慶府同知李大本,多方籌措,加以賑濟。還為苗民籌劃生計,請示上級說:「橫嶺峒苗民,自從叛亂的首領被殺,官府在安插剩餘的苗民時,因為仇視他們,所以減少他們的產業,每人授給才三十至四十襸田地。每穳上好的田收穫米六升,中等的田收穫五升,下等的田收穫四升,所獲米不多。此外,峒田稍微肥沃的地,都分給堡卒;特別貧瘠的地,才分給苗民。每年收穫的糧食不夠吃,苗民男的砍柴來換米,女的挖草根搗成粉,以充口糧。這些年來,人口日益增多,材木枯竭,米價日益昂貴,苗民飢餓愁苦,實在令人憐憫,恐怕不應該坐視,而不為他們著想。現在沒入官府的苗民田地,有一千三百四十八畝,以前招募漢民佃種,交納田租以供軍餉,漢民中奸良不一,屢次經過淘汰。請上級批准檢視苗民家貧、人口多者,登記在案,有漢民佃種應該除名者,即按登記在案的苗民順序,授田耕種,交納田租如故,這樣苗民得到糧食,而國家軍餉也不虧,這當是補救的一個方法。」請示上報,沒有得到批准。

李大本曰:「百姓得食,則國無虧。上不允,無奈何!」大哭而病。後因病去世。百姓慟哭泣祭不已。
    
五、「不擾民而廩有餘」

《明史•周忱傳》記載:

周忱,字恂如,江西吉水人,永樂二年(1404年)進士。宣德五年(1430年)以工部侍郎的官職,巡撫江南,總督稅糧20年,在解決明朝的財政問題上,有卓越貢獻。明朝中期,在當時辦理財政的,沒有人能比得上周忱。周忱辦理政務,以愛民為根本。「濟農倉」的設立,雖然與納稅的百姓約定交納的期限,但到了期限,大多不進行追取。每年徵收稅糧完畢,就下達檄文,要求發放糧食,說:「這是百姓交納給朝廷的剩餘數額,現在還給百姓使用。百姓努力耕種朝廷的田地,到秋收時又可以向朝廷交納糧稅。」周忱所實行的弛張通變的方法,都可以作為後世的法則。江南各府剩餘糧米,數目多的,以至不可計數,公私富饒充足,恩惠施及到江南以外。

景泰(1457--1464年)初年,江北大饑荒,主管江北事務的都御史王竑,向周忱借貸糧米三萬石以救災。周忱為江北計算,到來年麥熟季節,可以償還,便借貸給江北十萬石。周忱性格機敏。錢穀成千上萬,他屈指一算,而毫無遺漏。曾經私下寫有記錄氣候、陰晴、風雨的筆記。如有人說某日在江中遇到大風,丟失糧米,周忱說:那天江中,沒有大風,其人驚服。有不法奸民,故意弄亂他的原來的檔案,來搗亂。周忱說:「你在某時,到我這裡來辦理,我為你剖斷整理,你敢欺騙我嗎?」

皇宮三大殿,重新修建,朝廷下詔徵集牛皮膘膠萬斤,做為彩繪之用。周忱正好赴京辦事,指出國庫中,貯藏有牛皮,年歲已久,而腐爛朽敗,請求出庫,用以煎煮製膠,等以後回來,到市場購買牛皮,補償庫存。土木之變後,主持國政者,商議想焚毀通州糧倉,以斷絕敵寇的資糧。周忱正好為議事而來,講通州糧倉貯藏糧米數百萬,可用以充當京軍一年的糧餉,命令京軍自行前往取回,則立時取盡,何至於就這樣全部焚毀呢!這樣又把糧米百萬,救了下來!
    
六、朱元璋下詔:「使民能厚其生,可謂善政」!

《明太祖實錄》記載:

明太祖朱元璋,下詔告誡各級官吏,要愛惜民力,說:「善於治理國家的君主,讓老百姓承擔賦稅而不使其感到困窘,役使百姓而不使其感到勞累、困苦。民力得以舒緩,朝廷的財用就充足。現在全國的官府,能謹慎用心地征派賦役,使百姓不至於過度勞累貧困,這樣,百姓哪有不充足的?社會哪有不安定的?民間糾紛哪有不平息的?官府哪有不清正廉潔的?果真如此,百姓又哪有不享受到幸福快樂的呢?百姓享有幸福,做官長的也就可以享他們的福了。但近來職能部門,卻不把百姓的利益放在心上,經常使百姓的利益受到損害。損害百姓的利益,禍害也就隨之而至了。如果能體恤百姓的疾苦,又考慮百姓的困難,使人民能厚愛自己的生命,這才稱得上是善於治理國家(原文:使民能厚其生,可謂善政)。你們應當盡力而為之。」

七、馬縣令為民涕泗!

清代金庸齋《居官必覽•興革》記載:

馬人望為松山縣令時,政府每年運輸澤州官炭,全部由松山一地來承擔,致使百姓窮困潦倒,而傾家逃竄遠方,以避免繁重的勞役,長此以往沒有逃走的人,也將必定累死或破落。馬人望哀憐百姓,為此向朝廷的留守(官職名),請求減免。留守沒有答應。馬人望反覆陳述,繼之長吁短嘆,涕泗不止(涕泗:俗語一把眼淚,一把鼻涕!)淚流滿面!留守十分感嘆,說道:「馬君(馬人望縣令)如此為民著想,日後一定會被重用。」就把此事,報告了朝廷。正趕上朝廷下詔檢查統計天下戶籍,不到二十天,馬人望就完成了任務。同知、留守,感到很奇怪,就問他,馬人望說:「百姓的財產如果囊括無遺,他日必然勾起皇上的奢侈之心,最終造成增加賦稅的弊端。大概十得六七成,就夠了。」同知、留守,稱謝說:「先生考慮深遠,我等的確不如你呀!」

(均據清代《淵鑒類函》)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