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解三國(10):童謠 本是預言

劉如


【正見網2019年10月20日】

「帝非帝,王非王,千乘萬騎走北邙。」這是書中出現的第一個童謠。預言了靈帝駕崩後,最後兩位皇帝的命運。從此,作者以童謠作為依據,顯示天意的存在,推演故事的發展。

一帝一王  皆非帝王命

漢靈帝中平六年,也就是公元189年四月,靈帝病重,由於未立太子,也未留下繼位的明文遺詔,就駕崩了,掌權的宦官按靈帝生前願望,要立庶出的劉協為帝,但是靈帝的嫡長子劉辯,身邊有國舅何進,是大將軍,掌管國家兵權,母親是名正言順的何皇后、國母,因此,要劉協即位,就要除去何進。宦官們密謀招何進入宮,趁機殺了何進,結果機密泄露,何進反而要把宦官們一網打盡,他先統領百官在靈帝靈前扶助劉辯也就是漢少帝即位,然後告知少帝的母親何太后,要誅殺全部宦官,太后不允許,何進就聽袁紹的建議,明文下令,招外臣領兵前來洛陽,幫助他鏟除宦官。

這就是西涼刺史董卓得以帶領大批軍馬,進入都城洛陽的原因。招外臣領兵入京,原本就是歷代帝王最忌諱的危險做法。一旦讓人領兵進入京城,就極可能被顛覆江山。因此,沒有皇帝的詔書,誰也不敢犯禁,一旦做了,大隊人馬剛一啟程,就會被發現,認為是叛逆,根本無法接近京城。董卓再壞,也不敢輕易出動,很難有機會威脅皇帝和大臣來廢掉少帝。因此,何進的行為,可以說是給了董卓千載難逢的機會。

盧植、曹操和其他大臣無論怎樣勸說,何進都如鬼迷心竅,一意孤行,尚書盧植見道不同,辭官了,朝廷辭官過半,董卓名正言順帶兵進京,準備控制京城,綁架大臣聽命。於此同時,張讓等宦官見性命難保,先下手為強,利用太后找何進入宮,埋伏人手,將何進殺了,袁紹等人發現後,帶兵衝進宮中,殺盡宦官,火燒宮殿,宮中一片混亂。

就這樣張讓等宦官為逃命,劫持少帝和其弟弟陳留王劉協,走北宮,突出後,深夜一路往北邙山而去,途中少帝與劉協因混亂與宦官們走失,藏在河邊的草叢荊棘,少帝十四歲,陳留王未滿十歲,兄弟倆吞聲忍痛,露重衣濕,饑寒交迫,直到五更後,爬出岸邊,才被百姓所救,後被百官和禁軍尋到,簇擁回京。

此時書中寫道:「先是洛陽小兒謠曰:『帝非帝,王非王,千乘萬騎走北邙。』至此果應其讖。」讖,就是預言,真的應驗了先前童謠的預言。

可見,洛陽童謠,在事情發生前,就給出了預告,但誰也不知這是何意,等事情過後,才恍然大悟。原來童謠說的意思是皇帝不像皇帝,藩王不像藩王,國家眾臣和將士為尋找被劫持的帝王,千乘萬騎四處追尋,奔走於北邙山。

回宮後,象徵帝王正統權威的玉璽,卻失蹤了,這也意味著,童謠預言了劉辯即將失去帝位,而劉協即將成為末代皇帝,但無論是哪位當皇帝,都註定名存實亡,沒有了皇權。因此「帝非帝,王非王」。歷史過去後,人們才恍然大悟。

很多人可能覺得奇怪,童謠不是兒歌嗎?為何會變成預言,其實周朝時,就有史官對童謠下了定義,跟今天的含義完全不同。

童謠本預言  警人君  言未來

「上天儆戒人君,命熒惑星化為小兒,造作謠言,使群兒習之,謂之童謠。」 (出自《東周列國志》)意思是說, 上天為警示人世間的君王,會讓熒惑星,即火星(古代視為不詳)變成小孩,造出適合兒童傳唱的謠言,並讓其他眾多的兒童學會這些話,把它叫作童謠。這句定義,是東周太史伯陽父的解釋。因此童謠在古代早期是謠讖,「讖」就是今天說的預言,古人相信這些由兒童傳唱的歌謠,找不到來源和出處,代表天意,預告未來和災禍。

史官之言,表明童謠,傳自天上的熒惑星,主要目的是警戒人世間的為君者歸正德行,否則天降災難,無法避免。含義跟今天完全不同。既是對君王的警告,又有著未卜先知,代天預言未來世間走向和人物命運的神秘力量。很顯然,童謠的預言,多為災禍,極為不詳。而漢末的童謠,在《三國演義》裡,大致出現了8次之多,因為屢屢應驗,令人聞之色變。

靈帝末年的「帝非帝,王非王,千乘萬騎走北邙。」這句童謠,出自《後漢書》的記載, 其實《三國演義》中,一半的童謠都有史書記載,比如大家熟知的預言董卓廢掉漢少帝後死於非命的童謠「千裡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就是一例。《後漢書》解釋:「千裡草為董,十日卜為卓」「 天意若曰:卓自下摩上,以臣陵君也。青青者,暴盛之貌也。不得生者,亦旋破亡。」史書認為,童謠在預告天意,大致是說,董卓以下犯上,以臣子的身份凌駕於君王之上,看似權勢正盛,其實很快就要被滅,死於非命。

可見中國古代的史書,明確記載天意的存在,並非小說的虛構。同時表明,童謠不僅警告為君者,也一樣警告為臣者,為臣不義,必遭惡報。作者正是以這樣的神傳文化的歷史觀在構思和推演三國的故事。表明義理,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神傳天定的。用以規範人的。背離義理,必受天譴。

看《演義》明《紅樓》

《紅樓》是指《紅樓夢》。其實不僅《三國演義》是站在神傳文化的角度在構思小說,四大名著皆是如此,大家只要注意讀原著開頭的第一回,就能看到作者明寫天意的安排,看到人世間發生的故事,與天緊密相關,只不過主題不同。

比如《紅樓夢》同樣以書傳道,但傳的是讓人看透世間夢幻般的假象,勸人悟道修道的理。讓人以寶玉看懂身邊姐妹們既定的命運的經歷,看透名利情,明白人世是天定的大戲。提醒人趕緊悟道,走出苦海。它在第一回就交代該書的來歷——來自女媧補天剩下的一塊巨大的石頭,是巨石下凡後經歷的故事。

石頭就是人間的賈寶玉,因慕人間,央求化成高僧和道人的神帶他下凡轉生,結束後回到青埂峰,將自己一生在凡間的經歷變成文字刻在自己身上,希望將來遇到有緣人將他的經歷抄寫下來,傳給人世,不枉他來人間一趟。結果等來了求道的空空道人,聽了石頭的話,就抄寫下來,帶到人世。這就是故事的來歷。

而這個空空道人,因為看了這部書,便看透了人世間的因緣與命運,看破紅塵的情愛,人與人之間,無論何種關係,不過是有恩報恩,有債還債,緣盡各走各的路,道人因此悟道得道。

這意味著,作者告訴大家,這部書看懂了,就算悟道了。絕對不是愛情悲劇。黛玉就是為了還寶玉在天上時的灌溉之恩,才跟隨石頭下凡的,因此一生都是淚,事事不如意。作者的目的,就是讓人通過寶玉下凡的經歷,看懂姐妹們定好的命運,最後悟道。在作者看來,寶玉就是千千萬萬個迷於世間的人,都來自天上,如果迷在這裡,飽受輪迴之苦,真的是苦海無邊。

因此讀古代小說,一定要讀懂開頭的部分,整部書因此常常呈現天意,定數,神佛的足跡和意志,給人意境開闊,神秘莫測之感。他們都是以書傳道,勸人修道悟道或者做人重德行善、必須遵循義理。傳這些理念,本就是神州歷史要達成的兩大目的,也是古代讀書人的根本本分。這些小說,成為名著,定非偶然。

兩位帝王遭難後,接著就是進京的董卓,趁機控制了朝廷,他不但沒起到何進需要的作用,反倒將少帝廢位。(待續)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歷史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