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讀《幼學瓊林》:地輿(二)

紫穹


【正見網2021年11月02日】

【原文】 

東魯西魯,即山東山西之分;東粵西粵,乃廣東廣西之域。河南在華夏之中,故曰中州;陝西即長安之地,原為秦境。四川為西蜀,雲南為古滇。貴州省近蠻方,自古名為黔地。

【注釋】

東粵西粵:我國先秦古籍,對長江中下游以南地區的部落,統稱為「越」或「粵」,兩字原通假使用。所以文獻上稱這些地方的各族部落為百越或百粵 。明清後「越」多指江浙地區,「粵」多指嶺南兩廣,作為嶺南統稱。所以歷史上兩廣又稱「兩粵」、「全粵」,廣東為「粵東」,廣西為「粵西」。直至民國時期,「粵」才逐漸固定為廣東省的簡稱。

中州:今天的河南省。以洛陽為中心的地區。因位於古時九州中心的中州,所以古稱中州,又名中土,中原,意為華夏之中。中國歷史上有二十多個王朝定都河南,洛陽是十三朝古都,而開封則是七朝古都,其餘鄭州、安陽、商丘各城,都曾是夏商等六朝都城。可謂千年古都匯聚一堂。

西蜀:四川曾有古蜀國,因此簡稱蜀,由於三國時劉備在此建立蜀漢,又位於中原以西,備受矚目,所以稱之西蜀。

滇:雲南曾有古滇國,所以簡稱滇。

蠻:古代對南方各少數民族的泛稱。

黔地:貴州一帶在秦時曾置黔中郡,因此又稱黔地。

【譯文】 

東魯、西魯就是山東、山西的舊名;東粵、西粵即為廣東、廣西。河南位於古代九州的中心位置,所以又稱為中州;長安為陝西首府,古代是秦國的轄地。四川就是西蜀,雲南在漢朝時設置滇池;貴州地處南蠻,秦朝設黔中郡,因此稱之黔地。

【點評】 

這部分地理知識,主講中華人文地域。周邊人文地域,以東部的魯地,南部的吳粵,西南三省,和西部長安作為重點介紹,既概括了典型的古代中國相對穩定的邊遠地理疆域,也將風格突出,特色不同的幾個大家熟知的不同地域或民族文化體現了出來,雖然北部因動盪較多未提,但作者以中州河南作為了中原漢民族地域人文的代表,獨具慧眼。

大家知道,中原整體文化,以漢民族文化為核心,之所以叫漢民族文化,就源自在漢朝奠定的基礎,漢朝奠定的就是儒釋道三家文化相互交融而共存的特點。而河南洛陽,正是漢朝古都,在儒道文化發達繁盛的同時,漢明帝又主動將佛家文化導入京城洛陽,建立了中國第一座佛教白馬寺。奠定了佛教文化在中國堂堂正正得以弘揚的地位。奠定了儒釋道三家文化共同發展的中原文化的基礎,並在唐朝達到頂峰。

如今我們看河南的文化古蹟。古代城池與蘇秦、玄奘、杜甫等名人故居自不必說;中國第一古剎釋教祖庭白馬寺、少林寺、相國寺、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等佛家文化遺產;洛陽太學、應天書院、嵩陽書院等古代赫赫有名的儒學學府;諸葛亮隱居地「南陽臥龍崗」等與三國演義出現的修道人相關的文化古蹟,都是舉世聞名的歷史名勝。儒釋道三家歷史故事與文化古蹟比比皆是,非常壯觀。河南,真的奠定了中原文化的根基,不愧成為中原的代表。

【故事】 白馬寺——中國第一古剎的傳說

河南洛陽城東十多公裡處坐落著中國第一座古剎:白馬寺。它大約建於東漢明帝時期。被全世界佛門弟子公認為「祖庭」和「釋源」,成為佛教的源頭。洛陽於是成為佛教文化正式傳入中國的地方。奠定了未來儒釋道三家文化相互交融的中原文化的基礎。據說,它的建造背後還有著一個神奇的故事,向人們昭示著冥冥中早有安排的天意。

千年預言與白馬寺

據史書記載,東漢永平年間的一個夜晚,漢明帝劉莊夢見一個金色神人,身上放著光芒,飛進了皇宮殿庭,令人心悅。次日,明帝召集大臣詢問夢中之事,有大臣傅毅回奏道:「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初八,山川震動,江河泛濫,晚上西方天空現出五色光華。太史蘇推測,這當是一位大聖人在西天誕生。這位聖人降臨人間是為了救苦救難,他的義理,一千年後就能傳入我國。現在時間已經差不多千年,臣聽說西域有位神人,其名曰佛,陛下大概夢到的就是佛。」為了了解「佛」的情況,明帝派12人前往西域尋佛求法。

這12人歷盡艱險,來到了西域的大月氏國。那裡佛法盛傳,寺院眾多。一行人於是收集了一些佛經和佛像,並邀請天竺高僧攝摩騰、竺法蘭去中原講法。在永平十年(西元67年),他們回到了洛陽。

明帝十分高興,特意召見了兩位僧人,然後請他們在外交官署鴻臚寺住下,翻譯帶回的佛經。第二年,明帝又下詔在洛陽雍門外修建了一座僧院。 「寺」本義是官署,因攝摩騰、竺法蘭初來時住在官署,又是外賓,為示禮待,就仍稱新居為寺;此後,中國佛教建築就相沿稱「寺」。此外,永平取經時,是一匹白馬馱回佛經、佛像的,為了紀念白馬的功勞,就將僧院命名為「白馬寺」。

第一部漢文佛經顯神跡

攝摩騰、竺法蘭二位高僧在白馬寺內譯經傳法,二人共同譯出了最早的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攝摩騰圓寂後,竺法蘭又繼續譯出了一些經卷。所譯的經卷,都珍藏在大殿內,供僧徒們膜拜。據傳,北魏時,僧徒們正在對這些佛經膜拜時,經卷突然發出了五彩光芒來,將大殿照的通亮。更令人稱奇的是,光焰中還現出了佛的形像。

唐武則天時,白馬寺盛極一時,僧人有千餘。現存的白馬寺占地四萬平方米,一百多間的殿堂縱軸式排開,主要殿堂位於南北中線上,從山門往裡縱深依次是:天王殿、主殿大佛殿、大雄寶殿、接引殿、佛殿毗盧閣。

主殿大佛殿內中央供奉的是端坐蓮台的釋迦牟尼佛,右手拈花,左右是迦葉、阿難二弟子,文殊、普賢二菩薩列坐,二天女後侍。

大佛殿東南角有一口明代鑄鐵鐘,重二千五百公斤。據說在風清之夜或晨曦初露之時,白馬寺鐘聲可以傳數十裡,而且城內東大街鐘樓上的大鐘也能與之共鳴,古人認為它有著「鐘聲響徹梵王宮、下通地府震幽靈」的法力。

白馬寺院外東南約200米處,有一座高24米的13層密檐式磚塔,名為「齊雲塔」,是中國第一座供奉釋迦佛舍利的佛塔,也曾在歷史上屢現神跡。

(據正見網)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