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讀《幼學瓊林》:歲時(二)

紫穹


【正見網2022年01月25日】

【原文】

火樹銀花合,指元宵燈火之輝煌;星橋鐵鎖開,謂元夕金吾之不禁。 二月朔為中和節,三月三為上巳辰;冬至百六是清明,立春五戊為春社。 寒食節是清明前一日,初伏日是夏至第三庚。

【注釋】

火樹銀花:形容元宵節時家家戶戶張燈結彩,燈火燦爛輝煌的情景。火樹,把燈燭懸點在樹上為火樹。銀花,火樹上的燈花,形同銀光一般。

星橋:指護城河上的橋。護城河中倒映無數燈火,有如天上的星河,所以此橋被古人喻為「星橋」。

鐵鎖:指夜禁。古時的城,夜晚用鐵索將護城河上的橋吊起,禁止通行。但元宵節前後幾天開禁,遊人可隨意往來。

金吾:掌管京城安保,負責宵禁的官職。後世「金吾不禁」發展為成語,可泛指夜間城門不鎖,自由通行。

朔:黃曆每月初一稱朔。

中和節:唐德宗時制定,在二月初一。

上巳辰:即上巳節,三月上旬的巳日,稱上巳。後定為三月三日。

百六:一百零六天。

五戊:戊是天乾的第五位,五戊是立春後的第五個戊日。

春社:春天祭祀土地神的活動。

寒食:在清明的前一天,禁止生火煮東西,只能吃冷的食物(寒食)。

初伏:伏,指金氣伏藏之時。庚屬金,金怕火,而夏天是火盛的時候,所以每到庚日必伏藏。夏至起第三個庚日為初伏,四庚為中伏,立秋逢庚日為末伏,合稱「三伏」,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

【譯文】

火樹銀花合,是形容元宵節燈火輝煌的夜景;星橋鐵鎖開是說元宵節夜間開禁,放下吊橋讓城內外的遊人自由出入,觀賞燈火。 二月初一是中和節,三月初三為上巳節。冬至後第一百零六天是清明節,立春後的第五個戊日叫做春社;寒食節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初伏日則是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

【故事】

一,上巳節與「曲水流觴」

上巳節起源於周朝,是指夏曆三月的第一個巳日。魏晉時定為三月三日,唐朝時成為一個伴隨著踏青的盛大節日。

它是我國古代一個祓除禍災,祈降吉福的節日。每逢該日,從民間百姓到帝王后妃,都去水邊洗濯,祓除身上的污穢和不祥。並讓小假人代替自己的厄運順水漂走,此為今天日本三月三女兒節的來源。

「曲水流觴」就是臨水宴飲,是上巳節中派生出來的一種習俗。原為祭祀活動。據說周朝時,周公因建好新的都城洛邑(洛陽),於三月三日召集百官在洛水上置觴(古代酒具)泛酒,以供奉神靈。這應該就是最早的「曲水流觴」。

後來,人們在舉行祓楔儀式後,踏青遊樂,坐在彎彎曲曲的水渠兩旁,從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順流而下,杯停在誰的面前,誰即取飲,並吟詩作對,彼此相樂,故稱為「曲水流觴」,使送厄與郊遊宴飲合為一體。

晉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書聖」王羲之召集謝安等41位東晉名士,在會稽山蘭亭的曲水邊,舉行禊禮,飲酒賦詩。

盛酒的酒杯,順著溪流飄到誰的面前,誰就要即興賦詩。王羲之於是乘著酒興,即席揮毫,將眾人即興而作的風雅詩篇匯聚起來,並寫下千古流芳的《蘭亭集序》,因行文洒脫,矯健如龍,成為「天下第一行書」。曲水流觴也因此演變成天下文人的風雅趣事。盛唐時隨上巳節傳到日本。

二,寒食節的傳說

絕大多數節日往往與享用美食相關,唯有寒食節是古代中國一個非常特殊的節日,節日期間,家家禁菸火,只能吃冷食。傳說一開始是晉文公重耳為了紀念忠義之臣介子推而設立的。

介子推是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的重臣。重耳是晉獻公之子,為避獻公寵姬之害而流亡國外十九年,隨侍的有五個重臣,介子推就是其中之一。

重耳逃亡十九年,顛沛流離,磨難重重,常常陷於絕境。有一次他們在衛國山地迷了路,重耳君臣絕糧挨餓了好幾天,就是找不到半點食物,眼看重耳就要命絕於此,就在這時,介子推居然端來一碗肉湯給公子喝下,重耳由此性命得保。事後,重耳方知是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湯救了自己。

據《史記.晉世家》記載,當重耳告別苦難,將回晉國被迎立為國君(晉文公)時,跟隨的臣子中有人假意要離開,實為變相提醒重耳能成為國君,是自己的功勞,重耳於是發誓,定會與臣子共富貴。介子推看到後,公開表明自己的心志,認為公子重耳登王位是天意,臣子跟隨照顧,不過是本分,以此邀功,實在羞恥。於是介子推沒有隨重耳歸國領賞,而是選擇歸隱,沒有半點對名利的執著。他的母親對他的選擇十分讚賞,支持兒子,隨他一同隱居深山。因此,重耳回國登位後,忘記了對他的封賞。

晉文公經人提醒後使人召介子推,要封賞他,但卻找不到他的蹤跡。後聽說介子推在綿山,就到綿山尋找,怎奈找來找去,就是找不著他,文公於是聽臣下出的計策,令人火燒綿山,要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逼」出來,結果大火燒了三天三夜,介子推就是不露身影。火滅搜山,才發現介子推與母親相倚死在一株大柳樹下,在殘存的樹洞裡發現了介子推留下的血書:「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介子推以死明志,勸諫國君富貴後若真的記著他的功勞,那就勤政愛民,以清明為念。國君政治清明,就是對臣子最好的報答和獎賞。他行天命,淡功名,一心為公,無私無畏的正氣成為千古忠義的典範。

晉文公追悔莫及,將介子推安葬在介公嶺上,並下令介子推身亡之日為寒食節,民間寒食一月。天下禁火,吃涼食以寄哀思。揚其忠義。後曹操將寒食節改為三日。

從此每逢寒食節,百姓為紀念介子推,都會登上綿山進行祭拜,並成為固定的風俗。後來該節日與清明節並行。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