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22年02月02日】
【原文】
四月乃是麥秋,端午卻為蒲節。六月六日,節名天貺;五月五日,序號天中。端陽競渡,吊屈原之溺水;重九登高,效桓景之避災。
【注釋】
麥秋:秋,代指成熟之時,所以,麥秋指小麥成熟的時節。
蒲節:端午節時,古人在門上掛菖蒲葉,以之避邪;還飲菖蒲酒來避瘟疫,所以端午節又稱蒲節。日本的菖蒲燒料理就源自這個習俗。
天貺:貺(kuàng),賞賜之意,天貺即為天賜。傳說唐玄奘取經回國途中不慎將經書落入水中,於此日(黃曆六月六日)曬經,於是唐時開始形成了此日曬書曬衣袍的習俗,稱為曬經節。後宋真宗兩次夢見降下天書,於是下詔定六月六日為天貺節。
天中:古人認為五月五日,正是中夏的天象,故稱此日為「天中節」。
端陽競渡:就是端午節賽龍舟。傳說屈原在端午節投汨羅江而死,楚人怕其身體被惡龍與魚蟲所傷,乘船四處找尋,並將粽子和雄黃酒投入江中,後人因此在該節以賽龍舟來表示當時搶救屈原的迫切之情。後來吃粽子和賽龍舟成為傳統風俗。
重九:黃曆九月九日,兩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時九是陽數,兩個陽數故又謂之「重陽」。
桓景:東漢人,從費長房學道,後遵師命重陽返家除魔,費長房之師為仙人壺公。
【譯文】
四月麥熟所以稱為麥秋;端午節飲菖蒲酒因此又稱為蒲節;六月初六日是天貺節;五月五日為天中節。端午節龍舟競渡,以悼念捨身投江的屈原;重陽節登山插茱萸飲菊花酒的習俗,是效法東漢桓景避禍的故事。
【點評】
端午,人們普遍知道紀念屈原,但為何還要同時提到天中節呢,這很簡單,紀念屈原,重在人理,學習屈原忠義愛國的氣節。而天中節,則讓孩子懂得觀天文,繼承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古人觀天象為的是指導人事,大到國家,小到日常生活的起居和飲食都要順天而行。
端午天象就是飛龍在天。古時人們將黃道(古人把整個宇宙天空看成一個天球,星星分布其上。黃道就是指地球視角看到的太陽在天球上運動的軌跡。可以簡單理解為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週形成的軌道在天球的投影線路,正好一年。)和赤道附近的區域分作28個星宿,俗稱「二十八宿」;28個星宿分為四組,分別與東南西北四個方位、龍虎等四組動物形像、青紅白黑四種顏色相匹配。
其中東方的7個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連起來會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象,而東方又代表青色,也就是蒼色,所以稱它為「蒼龍七宿」。仲夏端午日,龍星升到了正南中天高位,故《易經·乾卦》有「飛龍在天」的爻辭。當古人看到蒼龍七宿升於正南中央的天象,就會知道如何生活以保安康。
龍在古人看來真實存在,但人的肉眼難見。龍在古代道家文化中,既是真實的物種,又可代表跟他同性質的一切事物。比如人們看到端午,就會知道飛龍在天,此時龍代表一切陽剛性質的事物。對應地球和人,會知道此時地球陽氣如午日中天,非常盛大,如龍的陽氣升騰到最高位置,也會像龍一樣,很快降雨,使龍陽之氣降下來漸漸潛入地下,氣溫也隨之自動下降,形成水火陰陽的交濟,生生不息。人體也會順天氣的氣象變化而進行感應調整。如夏季人體龍陽之氣隨著天陽之氣達表上頭,升到體表就會感覺很熱,也就會出汗自動調節體溫,跟天熱自動降雨原理一致,所以傳統中醫說夏季養陽,就是要隨著自然界陽氣的盛大,讓人體出汗,調節陰陽平衡。使得人體小宇宙與天象同步。
因此在端午,賽龍舟,也意味著人既要象龍一樣矯健奔放,充滿陽剛之氣,進行運動,也要跟水互動平衡,酷暑中,水上運動不易中暑,就是最養生的運動,最為適合端午的節氣。後來此運動結合對屈原的紀念,而形成了如今的文化內涵。
但陽氣升騰到中天,也意味著地下陽氣不足,地上的濕熱之毒邪相應泛濫,對應人體,腹部腸胃等功能也因陽氣達表,腹中陽氣不足而濕氣重滯,外邊的濕熱之毒邪也極易侵犯人體腸胃,人們因此在飲食上注重健脾祛濕,清心散熱。如粽子的糯米和紅豆,就有健脾祛濕的作用,而綠豆和外包的竹葉,能清熱祛毒。同時還用菖蒲艾草等香味草藥來驅邪避瘟。可見古人養生是與整個大宇宙相協調的。
【故事】
孝女曹娥的傳說
人們對屈原投江而死的大義可謂家喻戶曉,但對東漢著名的孝女曹娥投江的故事可能就不太熟悉了,她是會稽上虞人,因年僅十四歲,孝行感動天地。
相傳其父曹盱在五月五日迎伍神(伍子胥)的祭祀活動中溺於舜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十七天後她因始終見不到父親,投江殉父,五日後曹娥的屍體抱著父親的屍體浮出水面。人們震驚不已,認為其孝心感動神明,讓其找到父親,屍體浮出水面必為神明藉此宣揚她的孝行,事情傳至縣府知事,為之立碑頌揚。所住之村更名為曹娥鎮,舜江改為曹娥江,並在投江處建曹娥廟揚其孝義。所以古時端午節也有祭拜她的習俗的。
重陽桓景除疫鬼
現代中國,把重陽節演變成單一敬老的日子,其實,黃曆九月九日,原本是瘟疫之鬼到人間布災的日子。在古人看來,九是極陽之數,陰陽平衡為吉祥,九九重陽,實為凶日,所謂過節就是過劫,過關。
相傳東漢時,汝南縣來了一個散布瘟疫的魔鬼,百姓多染病而死,有個叫桓景的人,其父母也因疫病死去。桓景於是決心為民除害。他拜得仙人費長房為師,等候機緣的到來。
一天,費長房對他說:「九月九日,散布瘟疫的妖魔會再次來到你的家鄉,你趕緊回去為民除害。」吩咐他先帶家鄉的父老登高避禍,然後再除去妖魔。桓景回家後,於九月九日帶著妻子兒女和鄉親父老一同登上附近的高山。並讓眾人將師父給他的茱萸袋系掛在身上,飲下菊花酒,因妖魔懼怕茱萸和菊花酒的香氣,不敢靠近。桓景安置好眾人後,便下山用師父賜給他的神劍把妖魔除掉了。
眾人下山回家後,發現家裡的牲畜都死了,方信躲過了一劫。從此,每逢九月初九,插茱萸、登高喝菊花酒,便成了重陽節的風俗。
可見,神仙護衛人間,派弟子降妖除魔,並教人辟邪消災,否則此節(劫)難度。這才是九九重陽節習俗的真正內涵。傳統節日留下的文化,啟迪今人,大瘟疫時期,上天同樣安排了法輪大法的修煉弟子,廣傳真相,讓人識破紅魔中共邪黨毀滅人類的伎倆,教人退出黨、團、隊,帶人走出劫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