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冥之中有定數:張叔夜奇遇神人得預言

德惠


【正見網2022年07月14日】

張叔夜,字「嵇仲」,諡號「忠文」,是北宋著名官員,能文又能武,最著名的事跡就是擊敗了梁山宋江軍。今天就說張叔夜年輕時的一件奇事。

張叔夜年輕時是做武官走上仕途的,某次他出差到四川,在旅社裡遇到一位道人,當時只有他們倆人在一起。道人看起來道骨仙風,頗為不俗。張叔夜注意到了道人,道人也在注視著張叔夜。良久後,道人笑著說:你這年輕人將來要在「二府」中擔任清貴要職啊!宋代「二府」指的「中書門下」和「樞密院」:「中書門下」又稱「政事堂」,也簡稱「中書」,是朝廷最高行政機構;而「樞密院」是朝廷最高軍事機構,兩個機構分掌軍政大權,故合稱「二府」。

張叔夜一聽就覺的這道士在故意說好話奉承他,於是反問道士:你有什麼能耐?會作詩嗎?因為宋朝社會氛圍很重視文人,所以才問他能否作詩。不料道士一點也沒有被難住的尷尬,反而說:請出題吧。張叔夜一指道士隨身攜帶的葫蘆說:就以此為題吧。道人拿起筆來,立刻寫了一首詩:

莫笑葫蘆子,其中天地寬。流金不著暑,裂石豈知寒。
拖後尋蹤易,吹時覓縫難。從教灰盡卻,留與後人看。

寫完後,道士當即騰空而去,張叔夜才明白自己遇到了神人。後來張叔夜戰場建功,得推薦轉入文官體系,擔任過襄城、陳留知縣,後改任禮賓副使,又被任命為舒州、海州、泰州的知州,官場沉浮歷任多職,被召回京師擔任秘書少監,後又升至「中書舍人」,負責起草詔令之職,參與機密,權力很大。此時他果真在「中書門下」中擔任清貴要職。

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宋江的梁山起義軍轉戰多地,朝廷官軍不敢觸其鋒芒。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張叔夜再次展現了驚人的軍事才幹,他預設埋伏,迫使宋江投降。後又改任濟南府知府,在任期間,他因斬殺數千盜匪的戰功而升任龍圖閣直學士,青州府知府。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大舉南侵,張叔夜上書請求撥給騎兵,可惜朝廷沒有聽從。不久金兵逼近京都開封,宋欽宗立刻下手令命張叔夜入京保衛。張叔夜接令後立即自己統率中軍,他的兒子張伯奮率領前軍,另一子張仲熊率領後軍,共三萬人,第二天就出發,途中與金兵遭遇,張叔夜率軍且戰且進。十一月十五日,到達京都,皇帝到南薰門接見他們時,軍容依然整齊。皇帝越發高興,升任他為資政殿學士,令他帶兵入城,不久升任「簽書樞密院」。凡是樞密院發出的軍事命令,都要有他簽名才能生效,也是清貴要職。

至此,張叔夜他在中書門下與樞密院這「二府」中,都擔任過清貴要職,完美應驗了道人的預言。後來宋欽宗不聽張叔夜的反覆勸告,卻執意相信金人的和談保證,非要到金兵營地去談判,結果被扣押,導致「靖康之變」。張叔夜在「靖康之變」中殉國,南宋朝廷為表彰張叔夜,追贈開府儀同三司,諡號「忠文」。

當初的道人為甚麼能預見青年張叔夜未來會成為「二府」中的清貴高官?這說明了人的命運是有神靈安排好的,所以才能用算命之術提前預知。為甚麼道人不把「靖康之變」也提前告知張叔夜呢?我想那是因為靖康之變是改朝換代的必然,是歷史的必然,不允許被干擾和改變,所以才沒有告知,否則以張叔夜的性格和權力,恐怕拚死也會阻攔皇帝入金營和談。

資料來源:《投轄錄》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