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生命絕望時的吶喊與對新生的渴望

林雨


【正見網2025年09月14日】

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堪稱千古絕唱,短短數句卻蘊含著深沉的悲愴與無奈。世人對這首詩的解釋多局限於政治層面,往往認為詩人感嘆的是盼不到有道明君。然而,這樣的解讀其實難以盡述其中的深意。

原詩云: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詩人放眼前方,卻看不到結果;回望身後,也不見未來。在天地的無窮無盡中,個體的孤獨與渺小讓他不由得淚下。如果僅僅是慨嘆沒有明君,那歷史上三皇五帝、周文王、周武王,乃至唐太宗的貞觀之治、清代的康乾盛世,皆可稱得上盛世明君,詩人的感慨便顯得多餘了。

其實,陳子昂寫下這首詩時,已站在超越凡俗的高度。他的感慨,並非只是對政治理想的追求,而是觸及到「宇宙成住壞滅」的終極命題。自古以來,諸葛亮的《馬前課》、袁天罡與李淳風的《推背圖》等,都談及末世與大劫。陳子昂的悲嘆,正是因為他看到了生命在宇宙解體面前的無助與無望。這不是單純的悲傷,而是生命絕境中的吶喊。

然而,今天的我們回望歷史,卻會發現那些預言中的災難正在一一遠去。宇宙並非走向毀滅,而是在向著新的未來展開。一切的改變,源於大法的開傳——為眾生帶來了真正的希望。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們不禁要追問:既然希望已經展現在眼前,為何仍有人無動於衷?甚至有人選擇干擾正法?歷史中不乏超越常人的思想家,他們的思維已遠遠超出世俗之理。陳子昂便是如此,他因看見宇宙的壞滅而悲慟。然而在大法未開之前,他的淚水是可以理解的。

今天的世人得以遇見大法,這本是亙古難逢的機緣。既然生命已有了真正的希望,為甚麼不去珍惜呢?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