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25年09月22日】
在古代社會,上層人物的衣食往往華美講究,被視為地位和身份的象徵,這也不無道理。然而,並非所有身居高位者都追求奢華,有的人卻以儉樸自持。
魯國大夫季文子便是如此。他擔任魯宣公、魯成公兩代國君的國相,但家中妻子不穿絲綢,馬匹也不食精料。仲孫它勸諫說:「您身為魯國的上卿,又輔佐過兩位君主,可您的妻子不穿絲綢,馬不吃精料,人們會認為您過於吝嗇,這樣也不能為國家增添光彩啊!」
季文子答道:「我並非不願那樣做。但我看見國人多食粗糧、穿布衣,而我卻讓妻子穿錦衣、馬匹吃好料,這豈是一個國相應當為之的事嗎?我只聽說過,以德行為國家的光榮,卻未曾聽說過以妻子的華服、馬匹的肥美為國家的光彩。」
這一言,展現了古人對名利的認識。人們常常追逐名與利,視其為人生的目標。事實上,追求美好生活固然是人的本性,自古皆然;然而,真正的智慧,卻在於能否超越這種本能。
當今正法時期,大法師父在經文《為甚麼會有人類》中開示:人類存在的意義,在於生命通過歷經磨難而提升。「生命在這裡活的苦,人與人也會有利益的衝突,自然環境的惡劣,人為生存要勞思勞力等等等等,都能給生命提供提高、消業的機會。苦能消罪業是一定的,痛苦與矛盾中,人還能保持善良就會積功德,從而生命得到提升。」
人能在苦難中保持善良,不僅能消業積德,還能提升生命的層次,甚至在今天得遇大法。季文子不以奢華為榮,而以德行為本,正是一種超越世俗的智慧。他看淡人間名利,以善心自守,這才是生命真正的珍貴之處,也是後世為人處世的典範。
人人都在追逐名利,而那些能放下名利的人,才是真正聰明而有智慧的人。
原文:
季文子相魯宣公、魯成公,無衣帛之妻,無食粟之馬。仲孫它諫曰:「爾為魯上卿,相二君矣,妻不衣帛,馬不食粟,人其以子為愛,且不華國乎?」季文子曰:「吾亦願之。然吾觀國人,其父兄食粗而衣惡,而我美妻與馬,無乃非相者乎?且吾聞以德榮為國華,不聞以妻與馬。」(出自《國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