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7年11月19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yù tái guàn
玉台觀
dù fǔ
杜甫
hào jié yīn wáng zào,píng tái fǎng gǔ yóu。
浩劫因王造,平台訪古游。
cǎi yún xiāo shǐ zhù,wén zì lǔ gōng liú。
彩雲蕭史駐,文字魯恭留。
gōng què tōng qún dì,qián kūn dào shí zhōu。
宮闕通群帝,乾坤到十洲。
rén chuán yǒu shēng hè,shí guò bò shān tóu。
人傳有笙鶴,時過北山頭。
ㄩ?ㄊㄞ?ㄍㄨㄢ? ㄉㄨ?ㄈㄨˇ
玉台觀 杜甫
ㄏㄠ?ㄐㄧㄝ?ㄧㄣ ㄨㄤ?ㄗㄠ?,ㄆㄧㄥ?ㄊㄞ?ㄈㄤˇㄍㄨˇㄧㄡ?。
浩劫因王造,平台訪古游。
ㄘㄞˇㄩㄣ?ㄒㄧㄠ ㄕˇㄓㄨ?,ㄨㄣ?ㄗ?ㄌㄨˇㄍㄨㄥ ㄌㄧㄡ?。
彩雲蕭史駐,文字魯恭留。
ㄍㄨㄥ ㄑㄩㄝ?ㄊㄨㄥ ㄑㄩㄣ?ㄉㄧ?,ㄑㄧㄢ?ㄎㄨㄣ ㄉㄠ?ㄕ?ㄓㄡ。
宮闕通群帝,乾坤到十洲。
ㄖㄣ?ㄔㄨㄢ?ㄧㄡˇㄕㄥ ㄏㄜ?,ㄕ?ㄍㄨㄛ?ㄅㄛ?ㄕㄢ ㄊㄡ?。
人傳有笙鶴,時過北山頭。
【作者】
杜甫,字子美,唐河南人,祖籍杜陵(賧西長安),杜審言之孫,官至左拾遺。生於睿宗太極元年(公元712年),卒於代宗大曆五年(公元770年),享年五十九歲。杜甫憂國愛民,為人忘己,有仁者悲天憫人的胸懷,被尊為「詩聖」。詩作大多描述安史之亂前後人民的苦難,反映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也稱「詩史」。詩風沉鬱,與李白同為唐代第一流詩人,合稱「李杜」。
【注釋】
(1)玉台觀:唐滕王所建的道觀,在今四川玉台山。玉台,天帝住處。觀,道教廟宇。
(2)浩劫:道家稱宮觀的大階梯為浩劫。
(3)王:指滕王李元嬰,唐高祖李淵第二十二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貞觀十三年(639年)受封為滕王。
(4)平台:河南商丘東北的古蹟,春秋時代皇國父任宋國太宰,為宋平公所建的高台。西漢梁孝王大興宮室,又築復道(宮殿樓閣之間相連的通道)自宮連於平台三十多裡。此指玉台觀。
(5)彩云:五色彩雲。彩,五彩絲織品。
(6)蕭史:春秋時代的人,善吹簫。秦穆公把女兒弄玉嫁給他,建鳳樓為居,蕭史教弄玉吹簫,引來鳳凰,後來弄玉乘鳳,蕭史乘龍,夫婦一同仙去。「乘龍快婿」、 「龍鳳呈祥」的成語即源於此。
(7)駐:停留。
(8)魯恭:漢朝魯恭王劉余,漢景帝第五子,封於魯(在今山東)。喜建宮殿花園,毀壞孔子舊宅以擴建宮室,聽到鐘磬琴瑟的仙樂,不敢再拆毀,於宅壁得《尚書》、《毛詩》、《春秋》、《禮記》、《論語》、《孝經》等古文。宮殿完工,命名靈光殿。西漢末年盜賊橫行,連長安未央、建章等宮殿都遭破壞,只有靈光殿獨存,人們猜測有神靈保佑。
(9)宮闕:帝王所住的宮殿。闕,宮門外兩側的望樓。
(10)群帝:五方天帝。道家認為天有群帝,而玉皇大帝最尊。
(11)乾坤:天地。
(12)十洲:傳說海上有十洲,是神仙住的地方。
(13)笙鶴:為「子喬笙鶴」的典故。王子喬,周靈王太子晉,好吹笙作鳳凰鳴。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山。三十多年後,在山上看見桓良,子喬請他轉告家人:「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於緱氏山巔。」到時果然乘白鶴駐立山頭,望之不能到,舉手向時人告別,數日而去。(漢劉向《列仙傳・王子喬》)
(14)北山:指王子喬乘鶴仙去的緱氏山。北,古音bò,ㄅㄛ?(今音běi,ㄅㄟˇ)。
【語譯】
高大的玉台觀因滕王而建造,登台遊覽,如同探訪梁孝王建的平台古蹟。台上彩雲瀰漫,彷佛仙人蕭史駐留雲間,其中的滕王題字和藏書,有如魯恭王建靈光殿時留下的文字。宮觀高聳好似直通天上群帝,觀內天地就像連到十洲仙界。人們傳說有仙人吹笙騎鶴,時常飛過北面山頭呢!
【詩中有話】
滕王在高宗儀鳳四年(679年),由壽州調隆州(四川閬中。閬,láng,ㄌㄤ?)刺史,建滕王閣和玉台觀,供其遊樂。滕王還曾在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任洪州(江西南昌)都督時營建了另一座滕王閣,因王勃作《滕王閣序》而成為千古名閣。四川滕王閣則有杜甫為其作詩《滕王亭子》和《玉台觀》。
詩中舉了三位王子的故事,梁孝王(漢文帝之子)、魯恭王(漢景帝之子)、王子喬(周靈王太子)來配合滕王(唐高祖之子),頗為貼切。再從玉台觀的高大壯麗,直達五方天帝、十洲仙境,聯想到相關的神仙故事,蕭史乘金龍、子喬騎白鶴,白日升天的景象如在眼前。
這首詩充滿了道家的神秘氣息,其實傳統中華文化就包含了修煉,所以許多詩詞典故、成語故事都來源於修煉。古人道德高尚,心思單純,信乃得見,羽化成仙或見著仙人的事屢見不鮮,古書中常有記載,若非真有其事,也難如此引經據典吧!今人若想效法古人,得點仙氣,可能得先提高道德素養,放棄複雜的觀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