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初級):《聲律啟蒙》四支(3)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8年10月03日】

【原文】

gē duì jiǎ ,gǔ duì qí ,zǐ yàn duì huáng lí 。
戈對甲,鼓對旗,紫燕對黃鸝。
méi suān duì lǐ kǔ ,qīng yǎn duì bái méi 。
梅酸對李苦,青眼對白眉。
sān nòng dí ,y ì wéi qí ,yǔ dǎ duì fēng chuī 。
三弄笛,一圍棋,雨打對風吹。
hǎi táng chūn shuì zǎo ,yáng liǔ zhòu mián chí 。
海棠春睡早,楊柳晝眠遲。
zhāng jùn céng wéi huái shù fù ,dù líng bú zuò hǎi táng shī 。
張駿曾為槐樹賦,杜陵不做海棠詩。
jìn shì tè qí,kě bǐ yì bān zhī bào ;
晉士特奇,可比一斑之豹;
táng rú bó shì ,kān wéi wǔ zǒng zhī guī 。
唐儒博識,堪為五總之龜。

ㄍㄜ ㄉㄨㄟˋ ㄐㄧㄚˇ,ㄍㄨˇ ㄉㄨㄟˋ ㄑㄧˊ,ㄗˇ ㄧㄢˋ ㄉㄨㄟˋ ㄏㄨㄤˊ ㄌㄧˊ。
戈對甲,鼓對旗,紫燕對黃鸝。
ㄇㄟˊㄙㄨㄢ ㄉㄨㄟˋㄌㄧˇ ㄎㄨˇ,ㄑㄧㄥ ㄧㄢˇ ㄉㄨㄟˋ ㄅㄞˊ ㄇㄟˊ。
梅酸對李苦,青眼對白眉。
ㄙㄢ ㄋㄨㄥˋ ㄉㄧˊ, ㄧˋ ㄨㄟˊ ㄑㄧˊ ,ㄩˇ ㄉㄚˇ ㄉㄨㄟˋㄈㄥ ㄔㄨㄟ。
三弄笛,一圍棋,雨打對風吹。
ㄏㄞˇ ㄊㄤˊ ㄔㄨㄣ ㄕㄨㄟˋ ㄗㄠˇ ,ㄧㄤˊ ㄌㄧㄡˇ ㄓㄡˋ ㄇㄧㄢˊ ㄔˊ。
海棠春睡早,楊柳晝眠遲。
ㄓㄤ ㄐㄩㄣˋ ㄘㄥˊ ㄨㄟˊ ㄏㄨㄞˊ ㄕㄨˋ ㄈㄨˋ,ㄉㄨˋ ㄌㄧㄥˊ ㄅㄨˊ ㄗㄨㄛˋ ㄏㄞˇ ㄊㄤˊ ㄕ。
張駿曾為槐樹賦,杜陵不做海棠詩。
ㄐㄧㄣˋ ㄕˋ ㄊㄜˋ ㄑㄧˊ ,ㄎㄜˇ ㄅㄧˇ ㄧˋ ㄅㄢ ㄓ ㄅㄠˋ;
晉士特奇,可比一斑之豹;
ㄊㄤˊ ㄖㄨˊㄅㄛˊㄕˋ, ㄎㄢ ㄨㄟˊ ㄨˇ ㄗㄨㄥˇ ㄓ ㄍㄨㄟ。
唐儒博識,堪為五總之龜。

【注釋】

(1)青眼:晉朝阮籍為青白眼,對有禮法的來訪者就以青眼相看,否則以白眼面之。
(2)白眉:指三國馬良(字季常),眉有白毛。他的兄弟五人均有才名,但馬良最傑出。因此民間有曰:“馬字五常,白眉最良。”
(3)三弄笛:王子猷出都,尚在渚下。舊聞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識。遇桓於岸上過,王在船中,客有識之者云:“是桓子野。”王便令人與相聞云:“聞君善吹笛,試為我一奏。”桓時已貴顯,素聞王名,即便回下車,踞胡床,為作三調。弄畢,便上車去。客主不交一言。“弄”,雙手持笛演奏。
(4)海棠睡:《太真外傳》,楊太真(貴妃)初睡起,明皇笑曰:“海棠春睡未足耶?”
(5)柳眠:《三輔故事》,漢苑有柳如人,名人柳,一日三睡三起。
(6)張駿曾為槐樹賦:《十六國春秋》,張駿為西晉涼州官員,移植柳樹於涼州而不活,僅有酒泉宮西生有少量槐樹,因而作《槐樹賦》。
(7)杜陵不做海棠詩:《詩話》,杜陵母親因名叫“海棠”,為表示對自己母親的尊敬,因此不作海棠詩。“杜陵”就是詩人杜甫。陸放翁曰:“老杜不應無海棠詩”,意思為必定是失傳。
(8)晉士特奇可比一斑之豹:《晉書‧王羲之傳》,晉朝王羲之有子,名王獻之,小時看人玩樗蒲(shū pú,ㄕㄨ ㄆㄨˊ),便知勝負,其父門人稱讚他為“管中窺豹,時見一斑。”
(9)唐儒博識堪為五總之龜:龜每二百歲生出二尾稱一總,至千歲生出五總稱一聚,五總之龜無所不知。《唐書》載,殷踐猷博通經籍,問無不知,賀知章稱其為五總龜。
(10)本段所用的韻腳有:旗、鸝、眉、笛、棋、吹、遲、詩、龜。(支韻押i、ㄧ韻)

【故事分享】

管窺蠡測

東方朔是西漢有名的辭賦家。為人幽默多智,言詞敏捷,常在武帝面前談笑取樂,對事直言不諱,武帝非常喜歡他,並未重用他。他因此寫下《答客難》,陳述自己對國政的意見以及抒發心中的不滿。在文中,客人問他如此博學機智,但為什麼不能像戰國時代一些有名的謀士受天下尊敬呢?他回答說這是因為時代不同,現在漢朝統一天下,國家安定富強,有才有德之士並不一定受重用。更以反話方式強調自己眼界狹小,見識淺短,能力不足,有如“以筦窺天,以蠡測海,以莛撞鐘”是無法受到國家重用的。

“管窺蠡測”這句成語就是從這裡演變而來,用來比喻人見識短淺。

注一:以筦窺天:透過管子看天。筦,同“管”。窺,同“窺”。
注二:以蠡測海:用水瓢測量海。蠡,音“離”,用瓠瓜做成的水瓢。
注三:以莛撞鐘:用草莖去敲鐘。莛,音“庭”,草莖。

【佳句欣賞】

長嘯一聲,山鳴谷應;
舉頭四望,海闊天空。
(南通狼山山巔小寺對聯)

翠翠紅紅,處處鶯鶯燕燕;
風風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西湖花神廟對聯)

黃鶴偶乘滄海月;
白雲常帶楚江秋。
(滄州黃鶴樓對聯)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