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周德威與李嗣昭前嫌盡棄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8年12月27日】

【原文】

晉王命周德威(1)、李嗣源分兵為二道,德威攻西北隅(2),嗣源攻東北隅,填塹(3)燒寨,鼓譟而入(4)。梁兵大潰,南走,招討使符道昭馬倒,為晉人所殺。失亡將校士卒以萬計,委棄資糧、器械山積。
周德威等至城下,呼李嗣昭曰:「先王已薨(5),今王自來,破賊夾寨。賊已去矣,可開門!」嗣昭不信,曰:「此必為賊所得,使來誑(6)我耳。」欲射之。左右止之,嗣昭曰:「王果來,可見乎?」王自往呼之。嗣昭見王白服,大慟幾絕,城中皆哭,遂開門。初,德威與嗣昭有隙(7),晉王克用臨終謂晉王存勖曰:「進通忠孝,吾愛之深。今不出重圍,豈德威不忘舊怨邪!汝為吾以此意諭之。若潞圍不解,吾死不瞑目。」進通,嗣昭小名也。晉王存勖以告德威,德威感泣,由是戰夾寨甚力;既與嗣昭相見,遂歡好如初。

(出自《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六十六.後梁紀一》)

【注釋】

(1)周德威:(?~918)字鎮遠,小名陽五,五代時朔州馬邑(今山西朔縣)人。最初跟隨李克用,驍勇而擅騎射。不但勇猛過人,而且智謀和膽略也非常出眾。因為長期在邊塞地區,所以軍事經驗非常豐富,他僅憑觀看煙塵便可以判斷出敵人的數量。
(2)隅:角。
(3)塹:繞城之河或深凹的坑。
(4)鼓譟而入:擂鼓吶喊長驅直入。
(5)薨(音轟): 諸侯死稱「薨」。
(6)誑(音狂):欺騙。
(7)隙:仇怨。

【語譯參考】

晉王李存勖命周德威、李嗣源兵分二路,周德威攻西北角,李嗣源攻東北角,填起壕溝,放火燒寨,擂鼓吶喊長驅直入。梁朝軍隊大敗,向南逃走,招討使符道昭的坐馬跌倒,被晉兵殺死。逃失死亡的將士有幾萬人,丟棄的物資、糧草、器械堆積如山。

周德威等到了潞州城下,呼喚李嗣昭說:「先王已經去世,現在繼位的晉王親自來,攻破梁賊夾寨。梁賊已經逃走了,可以打開城門!」李嗣昭不相信,說:「這一定是被梁賊俘虜,派來欺騙我。」想要用箭射周德威。左右的人阻止他,李嗣昭說:「繼位的晉王如果真的來了,可以見見嗎?」晉王李存勖親自到城下呼喚他。李嗣昭看見晉王穿著白色喪服,放聲大哭,悲痛欲絕,城中的晉兵也都哭了,於是打開城門。起初,周德威與李嗣昭有仇怨,晉王李克用臨終時對晉王李存勖說:「進通忠誠孝敬,我愛他很深。現在沒有出重圍,難道是周德威忘不了舊日仇怨嗎!你替我把這個意思告訴他。如果潞州不能解圍,我死了也不能瞑目。」進通是李嗣昭的小名。晉王李存勖把父王的意思告訴周德威,周德威感激哭泣,因此攻打夾寨非常賣力;在與李嗣昭相見後,兩人重新和好像當初一樣。

【研析】

周德威與李嗣昭都是李克用的重要大臣,身為領導者當然希望部屬能一團和氣,為其所用,尤其兩位都是很好的部屬,焉能為了彼此有仇怨,而影響整個大局呢?故臨死之際,仍念念不忘李嗣昭被困在潞州尚未解圍,特地交代兒子,如果沒救他出來,死也不瞑目,周德威感於李克用的用心,所以攻打夾寨特別賣力。但起初李嗣昭還演出一段不信任的戲,幸好他們都是忠誠理智之人,後來明白了,以大局考量,冰釋前嫌,和好如初。的確,如果不是氣度廣闊之人,一旦產生仇怨,欲卸下先前的紛爭,不是一件容易之事,可是他們兩人做到了。此告訴我們,如果能先放下原先自我主觀觀念,站在不同思維去思考問題,可能就會出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景。同樣的,我們如果能從各種角度去看待人、事、物,必定更能看到事情的全貌,才不會有瞎子摸象之憾。

【延伸思考】

1. 當兩人因某種原因不合時,該如何做才能令他們和好如初?請你以當事者身分及旁觀者立場,提出可行之方法?
2. 李克用臨死之際,仍關心著部屬的安危,至誠之心令人感動,難怪周德威會盡棄前嫌。讀了這這段故事,讓你體悟到什麼?
3. 「冤家宜解不宜結」,請你分析有冤家及沒有冤家的心理狀態。

【參考資料】

1.《資治通鑑》(64) 李國祥 顧志華 陳蔚松主編 台灣古籍 2001年二月出版
2.《資治通鑑今注》(十四) 李宗侗 夏德儀校注 台灣商務印書館
3.《白話資治通鑑》(第十八冊)沈志華 張宏儒 主編 建宏出版社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