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徐知誥建南唐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9年03月28日】

【原文】

丙寅,吳主命江夏王?奉璽綬於齊。冬,十月,甲申,齊王誥(1)即皇帝位於金陵,大赦,改元升元,國號唐。追尊太祖武王(2)曰武皇帝。乙酉,遣右丞相?(3)奉冊詣吳主,稱受禪老臣誥謹拜稽首上皇帝尊號曰高尚思玄弘古讓皇,宮室、乘輿、服御皆如故,宗廟、正朔、徽章、服色悉從吳制。丁亥,立徐知證為江王,徐知諤為饒王(4)。以吳太子璉領平盧節度使、兼中書令,封弘農公。

唐主宴群臣於天泉閣(5),李德誠曰:「陛下應天順人,惟宋齊丘不樂。」因出齊丘止德誠勸進書,唐主執書不視,曰:「子嵩(6)三十年舊交,必不相負。」齊丘頓首謝。

(出自《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八十一.後晉紀二》)

【注釋】

(1)齊王誥:即徐知誥(南唐烈祖高皇帝李.c),字正倫,小字彭奴,徐州人。五代時南唐的建立者,西元937年~943年在位。初為楊行密收養,後為吳國丞相徐溫養子。徐溫死後,獨專吳政,封為齊王。升元七年(943年)二月,背發疽而死,年五十六歲。葬於永陵(今江蘇南京牛首山東棲寺西南)。諡號光文肅武孝高皇帝。廟號烈祖。據《南唐書》:「帝臨崩,謂齊王?曰:德昌宮儲戎器金帛700萬,汝守成業,宜善交鄰國以保社稷,吾服金石欲延年,反以速死,汝宜視以為戒。」說的是,李.c臨終之前,告誡長子李?:我本想服用丹藥延年益壽,沒想到死得更快,你要以我為戒。」

(2)武王:徐溫。

(3)右丞相?:徐?,本徐溫行軍司馬,誥為齊王,以為右丞相。

(4)立徐知證為江王,徐知諤為饒王:徐知證、徐知諤都是徐溫的兒子,徐知誥的弟弟。江、饒都以州名為國。

(5)天泉閣:胡三省曰:「天泉閣,蓋因晉、宋時之天泉池故地起閣,因以為名。」在今江蘇省江寧縣北。

(6)子嵩:即宋齊丘,子嵩為其字。

【語譯參考】

十七日,吳主楊溥命令江夏王楊?把傳國璽和綬帶奉送給齊王。冬,十月初五,齊王徐知誥在金陵即皇帝位,實行大赦,改年號為升元,國號唐。追尊他的父親太祖武王徐溫為武皇帝。初六,派右丞相徐?帶著上尊號的冊書去進見吳主,稱言受禪老臣徐誥謹拜稽首上皇帝尊號為高尚思玄弘古讓皇,宮室、乘輿、服御都和從前一樣,宗廟、正朔、徽章和所崇尚的顏色都仍然按照吳國的制度。初八,冊立徐知證為江王,徐知諤為饒王。任命吳國太子楊璉領任平盧節度使、兼中書令,封弘農公。

唐主徐知誥在天泉閣宴群臣,李德誠說:「陛下上應天命,下順人心,只有宋齊丘不愉快。」因而把宋齊丘阻止李德誠勸進的信拿出來作為證明,唐主徐知誥拿著這封信看都不看,說:「子嵩(宋齊丘)是我三十年的老朋友,必定不會負我。」宋齊丘聽了,趕忙叩頭拜謝。

【研析】

徐溫死後,徐知誥繼續執掌吳國政權。吳天祚三年(937年),徐知誥迫使楊溥讓位,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另有一說法是先改國號為大齊,三年後才改為大唐。)吳王讓位時,有幾件與眾不同之事,值得我們深思:一、尊稱吳王為讓皇,宮室、乘輿、服御一切照舊。二、宗廟、正朔、徽章和所崇尚的顏色還是採用吳國的制度。三、封吳國太子楊璉為弘農公。四、李德誠告宋齊丘曾阻止他勸進之事,他寧可相信老朋友,不以理會。他這些做法,顯示出他仁慈寬厚的一面,對整個施政產生良好效應,異於其他皇帝,帝位是踩著無數的屍骨堆積而成的。此在當時紛亂藩鎮割據的社會,仍能固守道德情操,有為有守,實屬不易。難怪他在位期間堅持保境安民政策,注意發展生產,派人勘踏田地,均定稅額,刪定《升元條》三十卷,嚴禁壓良為賤,不准濫賦於民。他自己的生活也極為節儉。據守著長江天險,不求擴大版圖,使境內百姓免於戰亂。南唐富饒、安定的環境,也孕育了後來李?和李煜兩朝的文風。

【延伸思考】

1.徐知誥對宋齊丘阻止李德誠的勸進書,為什麼能執書不視?(參讀其它資料再回答。)

2.徐知誥他的施政,對當時社會產生哪些影響?

【參考資料】

1.《資治通鑑》(67) 李國祥 顧志華 陳蔚松主編 台灣古籍 2001年二月出版
2.《資治通鑑今注》(十五) 李宗侗 夏德儀校注 台灣商務印書館
3.《白話資治通鑑》(第十九冊)沈志華 張宏儒 主編 建宏出版社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