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9年06月01日】
【原文】
劉仁贍(1)請以邊鎬守城,自帥眾決戰,齊王景達不許,仁贍憤邑(2)成疾。其幼子崇諫夜泛舟渡淮北,為小校所執(3),仁贍命腰斬之,左右莫敢救,監軍使周廷構哭於中門以救之,仁贍不許。廷構復使求救於夫人,夫人曰:「妾於崇諫,非不愛也,然軍法不可私,名節不可虧,若貸(4)之,則劉氏為不忠之門,妾與公何面目見將士乎?」趣命(5)斬之,然後成喪。將士皆感泣。
(出自《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九十三.後周紀四》)
【注釋】
(1)劉仁贍(音善):(900年~957年),字守惠,彭城人也。五代南唐大將,左監門衛將軍,累遷為右監門衛將軍,歷黃、袁二州刺史,所至稱治。仁贍為將,輕財重士,法令嚴肅,少略通兵書。
(2)憤邑:憂憤愁悶。邑,煩悶。
(3)執:拘捕。
(4)貸:寬恕。
(5)趣(音促)命:催促命令。
【語譯參考】
劉仁贍請求由邊鎬守城,自己率領部眾決一死戰,齊王李景達不同意,劉仁贍憂憤愁悶而得病。他的小兒子劉崇諫夜晚乘船準備渡到淮北,被軍中小校抓獲,劉仁贍下令將他腰斬,左右的人都不敢救,監軍使周廷構在中門大哭來相救,劉仁贍不允許。周廷構又派人向夫人求救,夫人說:「賤妾對崇諫不是不憐愛,然而軍法不可徇私,名節不可虧損,倘若寬恕他,那麼劉氏就成為不忠之門,賤妾與劉公有什麼面目去見將吏士卒呢?」催促命令將他腰斬,然後收斂安葬。將吏士卒都感動得流淚。
【研析】
後周攻唐,周世宗、趙匡胤攻壽春,破城外數寨,劉仁贍堅守州城不投降。後來劉仁贍病得不省人事,監軍使周廷構、營田副使孫羽等人以他的名義作表書,奉表投降,過幾天,劉仁贍去世,享年五十八歲。周世宗占領壽春後,為表彰他的節操,將清淮軍改名為忠正軍,並追封他為彭城郡王,宋代加諡「忠肅」,明代又在壽州城內建忠肅王廟祭祀他。此短文是他堅守壽春城,其中發生的一段感人故事。劉崇諫雖然貴為他的幼子,他依然不徇私,難得的是他的夫人也深明大義,知道軍法與名節的重要性,忍痛催促趕快將他腰斬,將士焉能不感動呢?他對所事奉的君主,竭盡忠誠,堅守節操,難怪其忠節為後人所景仰。
【延伸思考】
1.劉仁贍大義滅親,腰斬幼子,因而感動了將士。你也曾經被何事所感動嗎?請與大家分享。
2.執政者如果都能依法公正處理,將會減少哪些弊端的發生?
3.夫人支持劉仁贍的決定,請你設身處地的想一想她內心的掙扎,她為甚麼能放下親情?
【參考資料】
1.《資治通鑑》(69) 李國祥 顧志華 陳蔚松主編 台灣古籍 2001年二月出版
2.《資治通鑑今注》(十五) 李宗侗 夏德儀校注 台灣商務印書館
3.《白話資治通鑑》(第二十冊)沈志華 張宏儒 主編 建宏出版社
4.《資治通鑑輕鬆讀》4 歐惠章編寫 希代書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