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律啟蒙》(卷下):八庚?3?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9年07月05日】

【原文】

yú duì liè ,diào duì gēng 。
漁對獵,釣對耕。
yù zhèn duì jīn shēng 。
玉振對金聲。
zhì chéng duì yàn sài ,liǔ niǎo duì kuí qīng 。
雉城對雁塞,柳裊對葵傾。
chuī yù dí ,nòng yín shēng 。
吹玉笛,弄銀笙。
ruǎn zhàng duì huán zhēng 。
阮杖對桓箏。
mò hū sōng chǔ shì ,zhǐ hào chǔ xiān shēng 。
墨呼松處士,紙號楮先生。
yǔ yì hǎo huā pān yuè xiàn ,fēng cuō xì liǔ yà fū yíng 。
雨>藕沒ㄅ嗽老兀?鞝晗噶?欠蠐??br>fǔ dòng qín xián ,jù jué zuò zhōng fēng yǔ zhì ;
撫動琴弦,遽覺座中風雨至;
é chéng shī jù ,yīng zhī chuāng wài guǐ shén jīng 。
哦成詩句,應知窗外鬼神驚。


ㄩ?ㄉㄨㄟ?ㄌㄧㄝ?,ㄉㄧㄠ?ㄉㄨㄟ?ㄍㄥ 。
漁對獵,釣對耕。
ㄩ?ㄓㄣ?ㄉㄨㄟ?ㄐㄧㄣ ㄕㄥ 。
玉振對金聲。
ㄓ?ㄔㄥ?ㄉㄨㄟ?ㄧㄢ?ㄙㄞ?,ㄌㄧㄡˇㄋㄧㄠˇㄉㄨㄟ?ㄎㄨㄟ?ㄑㄧㄥ 。
雉城對雁塞,柳裊對葵傾。
ㄔㄨㄟ ㄩ?ㄉㄧ?,ㄋㄨㄥ?ㄧㄣ?ㄕㄥ 。
吹玉笛,弄銀笙。
ㄖㄨㄢˇㄓㄤ?ㄉㄨㄟ??ㄏㄨㄢ??ㄓㄥ 。
阮杖對桓箏。
ㄇㄛ?ㄏㄨ ㄙㄨㄥ ㄔㄨˇㄕ?,ㄓˇㄏㄠ?ㄔㄨˇㄒㄧㄢ ㄕㄥ 。
墨呼松處士,紙號楮先生。
ㄩˇㄧ?ㄏㄠˇㄏㄨㄚ ㄆㄢ ㄩㄝ?ㄒㄧㄢ?,
雨>藕沒ㄅ嗽老兀?
ㄈㄥ ㄘㄨㄛ ㄒㄧ?ㄌㄧㄡˇㄧㄚ?ㄈㄨ ㄧㄥ?。
風搓細柳亞夫營。
ㄈㄨˇㄉㄨㄥ?ㄑㄧㄣ?ㄒㄧㄢ?,ㄐㄩ?ㄐㄩㄝ?ㄗㄨㄛ?ㄓㄨㄥ ㄈㄥ ㄩˇㄓ?;
撫動琴弦,遽覺座中風雨至;
ㄜ?ㄔㄥ?ㄕ ㄐㄩ?,ㄧㄥ ㄓ ㄔㄨㄤ ㄨㄞ?ㄍㄨㄟˇㄕㄣ?ㄐㄧㄥ 。
哦成詩句,應知窗外鬼神驚。


【注釋】

?1?玉振對金聲:古代作樂先撞鐘,以發聲;樂將止,擊磬以收眾音。玉,此處指玉石製作的樂器「磬」。振,收韻。金,指金屬材料製成的樂器「鍾」。聲,發聲。典出《孟子‧萬章下》:「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
?2?雉城:即城牆。雉是一種鳥,又名野雞,飛不過三丈,所以古代以城長三丈,高一丈為一雉。《禮記‧坊記》有「都城不過百雉」的記載。
?3?柳裊對葵傾:柳裊,柳樹繚繞搖曳的樣子。葵傾,葵花傾向著太陽。葵,一年生草本植物,種類繁多,此處指向日葵。
?4?弄:演奏樂器 。
?5?阮杖:指晉人阮修步行外出時所拄的拐杖。阮修常以百錢掛杖頭,遇酒店就買酒獨飲,世稱其杖為阮杖。
?6?桓箏:指西漢末年沛國相縣人桓譚,其父為漢成帝時的太樂令。桓譚博學多識,喜好音律,尤善彈琴箏。
?7?松處士:古代的墨大都以松煙製成,故把墨稱為松處士。
?8?楮先生:古代製紙多以楮樹皮為原料,因此稱紙為楮先生?見韓愈〈毛潁傳〉? 。
?9?露>藕沒ㄅ嗽老兀郝端?笫?私?撕友糲亓釓嗽攔闃駁拿姥尢一ā⒗罨ā?
?10?風搓細柳亞夫營:微風搓揉著漢朝大將周亞夫駐兵的細柳營。周亞夫治軍嚴謹有方,甚得漢文帝的賞識。細柳,地名,在今賧西咸陽附近。
?11?撫動琴弦,遽覺座中風雨至:當樂師撫動琴弦,彈奏樂曲的時候,突然覺得座席之中有風雨涌至的感覺。據說春秋時代,晉平公要求晉國最有名的樂師師曠彈奏《清角》讓衛靈公欣賞。起初師曠不願意,但經不起平公再三要求,於是彈了一曲,便有黑雲湧出,再彈第二曲的時候,「大風至,大雨隨之」,等彈奏第三曲的時候狂風大作,吹壞了帷幕,器皿、屋瓦、賓客一鬨而散,平公自己也嚇倒在地,狼狽不堪。
?12?哦成詩句,應知窗外鬼神驚:當吟詠再三,完成了詩句的時候,應該知道連窗外的鬼神都會感到震驚的。這是引用唐詩人杜甫〈寄李十二〉詩中「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句子,是對李白的稱讚。
?13?本段韻腳有:耕、聲、傾、笙、箏、生、營、驚等。?庚韻押eng、ㄥ韻。?


【故事分享】

三人成虎

戰國時代魏國大夫龐恭奉命陪同太子到趙國的國都邯鄲去當人質,出發前特別請求面見魏王,跟魏王說:「假如現在有一個人跑來向您報告說市集上有隻老虎,您會相信嗎?「魏王說:「不信。」龐恭再問:「如果有第二個人也來說,您會相信嗎?」魏王說:「嗯!我有點懷疑了。」龐恭又問:「如果這時第三個人也跑來說,您會相信嗎?」魏王說:「我當然相信啦!」

龐恭正了一正衣帽,然後嚴肅的向魏王說:「其實市集上沒有老虎是大家都知道的事,但是因為有三個人異口同聲說有虎,就變成好像真的有老虎了。現在我要到趙國去了,邯鄲距離魏國國都要比到市集遠得多了,議論我的人一定超過三個,到那個時候,請大王要明察,不要受到影響。」魏王說:「我知道了!」

果如龐恭所預料的一樣,當他離開魏國不久之後,就開始有人在魏王面前說龐恭的壞話,起初魏王還能保持清醒,不相信這些人的話,可是當謠言接二連三的撲向魏王的時候,魏王動搖了,他把龐恭的話拋到了九霄雲外,不再相信龐恭。等到龐恭從邯鄲回國,魏王竟然沒有召見龐恭,彷佛朝廷中沒有這個人似的,雖然龐恭有先見之明,事先給魏王打了預防針,可還是不敵謠言的迫害,從此就再也沒有見到魏王了。

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謠言的可怕,說的人多了,就連最親信的人都會受騙上當,何況是一般人呢?謠言為什麼會讓人相信呢?因為謠言多半是傳播負面不好消息的,恰好與人心不正,幸災樂禍見不得別人好的妒嫉心相呼應,總希望別人失敗,以顯示自己的優越,所以別人姑妄言之,他就姑妄信之。那為什麼要去傳播呢?這是因為人有顯示心。謠言是謊話,不敢堂堂正正的去講,只有用耳語,小道來傳播。因此讓傳播的人有一種比別人消息靈通的優越感,於是助長了謠言的泛濫。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信息不足,在信息不足的環境中,人們對事實的真相無法取得,對信息的真偽無從查證,所以就以訛傳訛,一發不可收拾。如果造謠的人是個人,還比較容易澄清,如果是國家政府有計劃的造謠生事,打壓異己,那麼想要澄清,就得靠有正義感的明智之士花上很多的人力、時間甚至於生命來揭露舉發,尤其是在言論受到箝制、信息受到封殺的地方。

古人說:「謠言止於智者。」當一件真相不明的傳言初起的時候,雖然我們不能立即分辨真偽,但是我們可以不傳。我們不能做害人的幫凶,因為製造謠言的目的就是要害人,而且只有壞人才想害人,他巴不得你傳得愈廣愈好,所以你把謠言傳出去,等於就是在幫助壞人,迫害好人。如果能夠不傳,也就是間接在協助找出事實的真相,讓是、非、正、邪公諸於世,還受害者一個公道與清白。但是謠言在流傳期間,受害者所受的煎熬與痛苦卻是永遠無法彌補的,這不是身陷其境的人所能了解的,所以我們要慎言、修口,即使不能救人,也不要害人。


【佳句欣賞】

將相額頭堪走馬。
王侯肚裡好撐船。?摘自集韻增廣一書。?

繡鞋繡鳳鳳穿花,鞋行鳳舞。
畫扇畫魚魚逐浪,扇動魚游。?字面工整,對仗和諧,才人之筆,惜佚名。?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