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9年07月27日】
楊榮燒借據
明代大學士楊榮得到父親去世的消息後,告假回鄉。辦完喪事,楊榮得知鄉親們平時向他家借錢借糧而無力償還的情況,就把他們的借據都燒了。
同族人有喪事而無錢財辦理的,他都代為安葬。貧窮病弱自己生存不下去的,也都替他們安排了出路,或者收養下來,或者為之嫁娶。有因為產業造成爭端的,他就把自己的產業分給他們。
皇帝下詔書令楊榮回京復職時,宗族親戚、鄉裡鄰居來送行,都流下了熱淚。
宋琰救親不避難
明初,宋琰在鄉裡居住時,勇於行義。某年流行病十分猖獗,他姑母家尤其嚴重,人們都遠遠避開了,沒有人登門。朱琰說:「照這樣下去,人類就絕種了。有了患難不救助,還算得上親族嗎?」於是他搬進姑母家居住,親自熬煎湯藥,以便搶救病人。有人病死了,他就劃出自己的土地予以安葬。這樣一來,鄉黨鄰裡都受到了感化。
楊翥讓賢
明代,楊翥曾在胥溪一帶講學,學生很多。楊士奇從廬陵(今江西吉安)來,遇到他後,說自己要找一個私塾老師的工作。楊翥探明了楊士奇腹中的才學,很有好感。他就告訴自己的館塾主人:「我還配不上替你家當老師,應當請我的老師來做老師。」然後就辭職離開。主人詢問他所說的「老師」是誰,得知是楊士奇,於是聘請了後者。楊翥最初與楊士奇並無交情,自己家裡也貧困,完全出自道義,把講學的好事讓給了楊士奇。
楊士奇很感激他,後在內閣任首席大學士時,推薦楊翥進了翰林院。不久楊翥官拜禮部侍郎,又晉升為禮部尚書。
( 《玉堂叢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