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得乎丘民而為天子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9年08月09日】

【原文】

帝沈(1)謀英斷,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既即大位,陳洪進(2)、錢,m(3)相繼納土。未幾,取太原(4),伐契丹(5),繼有交州、西夏之役(6)。干戈不息,天災方行,俘馘(7)日至,而民不知兵;水旱螟蝗,殆遍天下,而民不思亂。其故何也?帝以慈儉為寶,服浣濯之衣,毀奇巧之器,卻女樂之獻,悟畋游之非。絕遠物,抑符瑞,閔農事,考治功。講學以求多聞,不罪狂悖以勸諫士,哀矜惻怛(8),勤以自勵,日晏忘食。至於欲自焚以答天譴,欲盡除天下之賦以紓民力,卒有五兵(9)不試、禾稼薦登之效。是以青、齊耆耋(10)之叟,願率子弟治道請登禪者,接踵而至。君子曰:「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帝之謂乎。(出自《宋史.卷五.本紀第五.太宗二》)

【注釋】

(1)沈:深沉,沉著。
(2)陳洪進:平海郡節度使,太宗太平興國三年夏四月,朝見宋太宗,獻漳、泉二州,縣十四。
(3)錢,m:吳越國君,太平興國三年上表獻其境十三州、一軍、八十六縣。
(4)取太原:太平興國四年平北漢。
(5)伐契丹:太宗雍熙三年北伐契丹。
(6)交州、西夏之役:太平興國八年到雍熙、淳化年間討伐西夏主李繼遷的戰爭。
(7)俘馘(音國):俘虜。馘,古代戰時割取所殺敵人的左耳,用以計功。
(8)惻怛(音徹達):同情,哀憐。
(9)五兵:指茅、戟、鉞、~J、弓矢等五種兵器。
(10)耆耋(音其達):老的意思。

【語譯參考】

皇上深沉多謀,英明果斷,慷慨有平定天下的志向。即皇位之後,陳洪進、錢,m相繼獻出土地。不久,攻取太原,討伐契丹,接著又有交州、西夏的戰役。戰爭不斷,天災正盛行,俘虜每天送來,而老百姓不知道有戰事;水災、旱災、螟災、蝗災,幾乎遍天下,而老百姓不想造反。這是為什麼呢?皇上以慈悲節儉作為寶,穿一再洗過的衣服,搗毀珍奇巧妙的玩物,拒絕所進獻的美女音樂,認識到出獵遊玩的壞處。杜絕物慾,不宣傳祥瑞的徵兆,關心農業,考察政績。講究學問以求得博學多聞,不懲罰悖逆言行來鼓勵直言敢諫之士,哀憐體恤百姓的疾苦,勤勉自勵,往往為公事忙到天晚忘記吃飯。以至於要自焚來抵銷上天的責罰,要除去天下的全部賦稅來使民力得到寬舒,最後獲得不動刀兵、莊稼連續豐登的功效。因此青州、齊地的年老長者,願意率領子弟平整道路請皇上登泰山封禪的情況接踵而來。君子說:「獲得百姓的擁護方能當好天子」,大概說的就是太宗皇帝吧!

【研析】

太宗皇帝得到百姓的擁護,乃由於他慈悲節儉、講究學問、不奢侈浮華、不貪圖享受、處處替百姓著想、關心民間疾苦、勤勉自勵,公而忘食……即使戰爭不斷、天災連連,老百姓也不會逃走、造反,緣於皇帝的品格感動了他們,願意一起與皇帝共體時艱,終致不動刀兵、莊稼豐收。所以當好天子與獲得百姓擁護,兩者是互為因果的。

【延伸思考】

1.領導者得不到百姓擁護,將會產生什麼困境?
2.請就古代皇帝與子民,到今日總統與百姓,他們之間微妙的轉換關係,做一簡述。(可就權力、責任、態度等,選一項說明。)
3.宋太宗諸項德政中,哪些項目讓百姓感受最深,為什麼?

【參考資料】

1.《二十六史精粹金譯下》門歸 主編 建宏出版社 1994年8月出版
2.《白話續資治通鑑》(第一冊)沈志華 主編 建宏出版社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