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評議:網上通訊



【正見網2009年12月06日】

*正見網2009年11月25日下載、審閱,11月26日登載的詩歌:

原稿:寄XXX

助師健筆(後略)

評註:一位作者對另一作者或其他作者們的褒揚,我們基本上都沒有登,特別是直接對1作者本人的褒揚。因為登這種東西對被褒揚的作者(們)沒有甚么正面的作用。每一個人都有自己心中喜歡的詩、自己喜歡的作者。此風一開,作者們會互相褒獎、稱讚,而這些結論都是自己個人在現有層次中的感覺和看法,不一定客觀、正確,甚至很快就可能自己都改變想法了。可是被褒揚之人卻可能一直記住這些東西,成為自己繼續提高的障礙。以上所言,不只是從理論上推導的結果,更不是憑空想像的隨便說,而是過去存在過、現在存在著的真實情況。同時,把時間用在寫這些詩上,不象寫真相詩歌那樣值得。如果真的對某一首詩感覺很好,產生了共鳴,自己能寫出自己個人的感受,與大家分享,起到交流、共勉的作用,那是可以的。不妨寫一首讀後感,甚至寫一首和詩,都是可以的。

對一首詩的客觀評價,不是那樣容易;對一個作者的評價就更難。但褒揚的人和被褒揚的人可能並不知道。我們並不經常褒揚某詩、某人,也是這個道理。希望作者們不要把這些事看得太重。我們的詩歌園地和常人的詩歌網站不一樣。常人可以把寫詩當作提高寫作水平的工具,但我們寫詩是以救人為目標;我們也講提高寫作水平、積累經驗,但大前提是提高心性、做好三件事。沒有這個前提,完全按照常人多讀、多寫、多借鑑的路子走,很難真正提高自己的水平,甚至可能事與願違,連自己原有的水平都達不到了。為甚麼呢?因為我們寫詩歌是為了救人,學習詩歌寫作的方法也是為了更有效的救人。學習詩歌的寫作方法,永遠不是我們的終極目標。這個位置一旦放錯了,肯定是不會成功的。

作品被肯定過的作者,不要把它當作包袱來背。只記住發揮自己做得好的方面、改進自己欠缺的方面就行了;作品沒有被肯定過的作者,也不要背包袱。或許你在各方面都不錯,但還沒有某一方面達到值得推薦、很突出的地步。只要作品發表了,就是正面肯定了。真有什麼必須指出的問題,我們會在評議中給你指出來。

原稿:對聯五則

神韻舞春風化雨// 大法傳天下歸心

蓮清出濁世// 心靜入道明

「婆羅花」開更新萬象// 「藏字石」出顯盡天機

「九評」傳天下// 「三退」保平安

向陽門第春常在// 「三退」人家福連綿

評註:我們過去發表的對聯很少,不是因為我們不喜歡或者這個體裁本身不怎麼好,而是因為投稿本身不多,其中合格的又很少。我們已經不只一次提到對聯的要求和標準,但可能許多人沒有看到我們的評議。因此,我們不妨在這裡就以上面投稿的對聯為例,具體的說一說對聯的要求和標準,使有興趣寫對聯、但不得其法的作者、讀者有一個具體的印象。

對聯,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學體裁,「對仗」(或「對偶」)就是其唯一的、定義性的特徵:具有這一特徵的,就可稱為對聯;沒有(或不完全滿足)這一特徵的,就不算(合格的)對聯。而「對仗」(或「對偶」)的概念和方法是從詩歌中來的。只不過詩歌句子的字數有定,句讀方式基本不變,所以平仄安排基本是確定的,也就是雙數位置的平仄比較固定,單數位置上的平仄靈活一些。對聯的字數不受這個限制了,因此平仄安排也不按單、雙數位置來定了,而是按實詞、虛詞(或字、詞的重要性)來定了。

比如,上面的第一聯:神韻舞春風化雨// 大法傳天下歸心 。我們先按句子意義把句讀劃出來:神韻--舞--春風--化--雨// 大法--傳--天下--歸--心 。這一步是按通常的單音、雙音詞的用法來定的。接下來檢查上、下聯之間相對的詞是否「對」得上。第一個是「神韻」和「大法」:前者是「名詞+名詞」,後者是「形容詞+名詞」,結構不同了。同時,「大」是表示尺寸大小的詞,而「神」不屬此類詞。就沒對上。在平仄上,「神韻」是「平--仄」,而「大法」是「仄--仄」,第一個字對上了,第二個字沒對上,也不行。這是按照正規的對仗來說的。如果降低一點標準,可以把「神韻」和「大法」簡單的當作兩個名詞來處理,詞類和結構就算過了,但平仄還是不行,因為第二個字沒有對上,而第二個字是這兩個雙音詞的主體部份。下面一個是「舞」和「傳」,兩個都是動詞,一個是平聲、一個是仄聲,對上了。再下一個是「春風」和「天下」:前者是「季節+氣象」的雙音詞,「季節」和「氣象」是對仗中嚴格要求要同類相對的,因此「天下」兩個字一個也對不上。從平仄來看,「春」和「天」都是平聲,也不行。下一個,「化」和「歸」,都是動詞,一個仄、一個平,對上了。最後一個,「雨」和「心」,都是名詞,沒錯;平仄相反,也對;但「雨」是「氣象」詞,要求同類相對,所以沒有對上。

按照上面的分析方法,我們來看看後面的幾副對聯。第二副:蓮清出濁世 // 心靜入道明。分出句讀:蓮--清--出--濁世// 心--靜--入--道明。 這一聯的內涵很好。「蓮」和「心」都是平聲,不行。如果把「心」改為「意」就沒問題了。「清」對「靜」,形容詞對形容詞,平聲對仄聲,對得很好。「出」對「入」方向動詞相對,很好。雖然按詩韻,這兩個字都是入聲(屬仄聲),但考慮到北方音「出」是平聲而「入」字仍然是仄聲,也能通過了。這兩個字從字義和形像上都對得很漂亮。但「濁世」和「道明」這一組問題比較大:前者是「形容詞+名詞」構成的名詞片語(或雙音詞),後者是「名詞+形容詞」的結構,剛好相反了,結構上就通不過了。如果把最後一部份改一下,使其結構相同、平仄相反,這副對聯是很不錯的。

第三聯:「婆羅花」開更新萬象// 「藏字石」出顯盡天機。這一聯中,前六個字基本上可以通過。但「萬象」中有數詞「萬」,「數詞對數詞」是對聯中不可通融的規矩。因此這副對聯中,「萬象」和「天機」只能保留一個。

第四聯:「九評」傳天下// 「三退」保平安。這一聯內涵也很好。也是最後一部分有些問題:「天下」中有方位詞「下」,「方位詞對方位詞」也是比較嚴格的要求。而且「天」和「安」都是平聲,也不行。如要保存作者原意,將「天下」改為「世界」就行了,詞類、平仄都對得上了。

第五聯:向陽門第春常在// 「三退」人家福連綿。此聯可讀為:向陽--門第--春--常在// 「三退」--人家--福--連綿。第一部份不行:「三退」有數詞「三」,上聯必須有數詞來對。「門第」和「人家」意思相近,不可為對,對仗中稱為「合掌」,是要儘可能避免的。這一聯比較差些,就不用修改了吧。

如作者願意,可按上述分析做相應的修改,改後再寄來投稿。

*正見網2009年11月28日下載、審閱,11月29日登載的詩歌:

原稿:如夢令

天象異於平日,
知否大劫將至。
大法正洪傳,
可嘆世人迷醉。
別睡!別睡!
清醒順天三退。

評註:作者意在填詞,但沒有提供所用詞譜名稱,只是在稿末「注」了李清照「如夢令」(昨夜 雨疏 風驟)一首。由於此詞是「唐宋詞格律」中的一首例詞,因此我們便用「唐宋詞格律」中的譜來審閱來稿。來稿平仄基本都對,只是「劫」和「別(兩處)」兩字本當平聲,而作者把這兩字當平聲用了(顯然是按普通話讀音)。另外,第一個韻腳「日」屬於「第十七部」入聲字,而其餘韻腳都屬「第三部」仄聲字。因此不能按原作登載,而只能按詩歌登載。但原作除了詞牌外,並沒有任何標題。我們只好按內涵加上一個標題「清醒」予以登載。

猜測作者填詞時並未使用詞譜,而是照著李清照的詞來填的。那樣就等於自己放棄了詞中「活字」的使用權,無端的增加了填詞的難度。另外,填詞用韻肯定是應該按「詞林正韻」的,按自己的普通話讀音往往靠不住。同時,除詞牌外,最好加個標題,萬一不能按詞登載,也可按詩登載而用不著我們去新造一個標題了。希望作者儘快學會使用詞譜和韻書(之個其實不難),以免這樣給自己造成不必要的時間上的損失和寫作上的難度。

原稿:(兩首沒有登載的詩)

諸葛亮詩

桃花開了杏花鮮,誰知還有那一年。
三年三三兩桃李,血流成河骨滿山。
你豬我狗皆天定,太平自然在中間。
誰能悟得此中理,真乃岐山第一仙。

[注]三年三三兩桃李,指時間。十年前在一本
小冊子看到過此詩,今無意間想起,故錄。

自幼失去她,那年才二八。
每日近黃昏,天邊喊回家。
四十八那年,轉生到親家。
兒孫已出息,神佛呵護他。
現今剛五歲,她是來得法。
時時自喃喃,我也要回家。

評註:作者錄下的「諸葛亮詩」是想用於解釋今日天象吧。但此詩無出處,也不好做。如果作者能解釋,不妨找到出處後寫一篇解釋來投稿(不是投到「詩歌園地」)。第二首詩歌「媽」,內涵是可以的,但詩中有些地方不明確。第二句「那年才二八」,她是十六歲還是二十八歲呢?按以前的寫法,是表示十六歲。但十六歲都生了孩子了,就死了,似乎也容易引起讀者疑問(都太年輕了吧)。若是二十八歲死了,還比較可能,但應寫作「廿八」才對。第五句,「四十八那年」當然是「四十八(歲)那(一)年」了,但她並沒有活到四十八歲,這樣說就徒增讀者迷惑了。如果改成「死後二十年」(或者:「死後卅二年」),就沒有這個問題了。第八句「神佛呵護他」,可見她轉生成男身了,但第十句「她是來得法」又用她生前的性別了。這兩處的性別用哪一個都說得通,但必須一致才不會造成讀者概念上的混亂。此詩如將上述地方改一下,可以再寄來投稿。

原稿:無求

大道修行何所懼 仁者無敵無私慾
任爾風塵肆嬋娟 飄然而來翩纖去

評註:兩個韻腳「欲」和「去」分屬(詞林正韻)第十五部和第四部。第三句中「肆嬋娟」用詞有誤,「肆」字沒有作者想用的內涵,請查字(詞)典確定。末句中「翩纖」應為「翩躚」。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