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9年10月04日】
*特別通訊:
原稿:大法詠懷(二首)
(一)
人間淨土起清風,法曲悠揚漫碧空。
身處九霄濁世外,心安一片金光中。
轉輪燦燦旋穹宇,師父巍巍護大雄。
莫怪神仙驚美景,通天萬古見長虹。
(二)
齊捧寶書學法來,人人心裡喜開懷。
星光正伴聲聲朗,燈火長明夜夜齋。
神路豈知無雨雪,凡間何懼有狼豺。
清芬不問紅塵惡,縷縷雲霄景色佳。
評註和建議:第一首第六句「師父巍巍護大雄」應當加一注。「護大雄」一語用了兩層修辭手法:首先是比喻,將勇猛精進的修煉人比作雄獅,這是師尊講過的;其次是指代,以精進弟子代指全部弟子,因為師尊的法身保護的不只是精進弟子,而是所有弟子。「指代」則是詩歌常用的修辭手法了。所以這樣寫大法弟子也不一定都能理解,常人就更難明白了。第二首的兩聯修改的好,特別是第三聯,遠優於第一稿。第七句似可再改,特別是「問」字,以改為宜。第四句「燈火長明夜夜齋」,其中「齋」字宜注。無論作者選用「齋」字的哪個內涵,這裡都得注一下。如果不注,這句話中的「齋」很可能被解釋為「素食」「齋飯」,但這不是作者的原意。最後一句「縷縷雲霄景色佳」中的韻腳「佳」要改,它其實不押前面的「豺、齋、懷」。但這不是作者的錯,作者可能是按網上「詞林正韻」的分部來押的。這個問題得稍微說一下,因為其他作者可能以後還要碰到這個問題。
《平水韻》中的「九佳」和「十灰」這兩個平聲韻部比較特別。「九佳」中包含了韻母為「啊(a)」和「哀(ai)」的字,「十灰」中包含了韻母與「微」字相同的韻母(ei)和韻母為「哀(ai)」的字。雖然《平水韻》在金代推出來時讀音與我們現在知道的讀音不盡相同,但元代以元曲為考慮對像的《中原音韻》裡面,這兩個韻部中的三個韻母所構成的字已經完全分開了:「九佳」中韻母為「啊(a)」的字被歸入「家麻」韻部中;韻母為「哀(ai)」的字歸入「皆來」韻部中;「十灰」中韻母為「(ei)」的字歸入「齊微」韻部中;韻母為「哀(ai)」的字歸入「皆來」韻部中。主要針對宋詞的韻書(包括《詞林正韻》)是清代才輯錄出來的,它們也反映了這兩個韻部分列到三個不同韻部的事實:第三部「四支五微八齊十灰(半)」,其中「十灰(半)」就包括「十灰」中韻母為「(ei)」的字;第十部「九佳(半)六麻」,其中「九佳(半)」就包括了「九佳」中韻母為「啊(a)」的字;而第五部「九佳(半)十灰(半)」就包括了兩個韻部中韻母為「哀(ai)」的字。但「佳」是應該放到韻母為「啊(a)」的第十部中去;「灰」是應該放到韻母為(ei)的第三部中去。《中原音韻》也都是這樣處理的。但網上的《詞林正韻》可能都把「佳」和「灰」同時放到兩個與自己有關的韻部中去了。這就造成「佳」和韻母為「哀(ai)」的字混押(即作者此詩的情況),同時還會有「灰」和韻母為「哀(ai)」的字混押。但有人可能說,我按《平水韻》還有問題嗎?一般說來,因為《平水韻》比《詞林正韻》嚴,因此用《平水韻》不會有問題。但對於這種《平水韻》中一個韻部在《詞林正韻》中分裂為兩個以上的韻部時,還是應該按《詞林正韻》來押。
原稿:國殤復中秋寄語 (原詩從略)
評註和建議:這首組詩由八首五言小詩組成。第一首和第四首的兩個韻腳「燈、衡」和「縱、眾」是相押的。第七首的兩個韻腳「應、驚」雖同韻部,但一仄一平,四句的小詩不宜。其餘五首,都犯了混押的毛病,而且都是那個第一部混押第十一部的老問題!而第八首除了混押外,兩個韻腳的平仄也不相同:「崩、俑」一平一仄。這個混押的問題過去也給作者指出過,對個別作者則專門指出過不下十次!但這個問題卻至今沒有完全解決。我們曾經建議,對這兩個韻部有混押傾向的作者,可以將這兩個韻部單獨列印出來,放在手邊上,經常(特別是在寫詩時)拿起來掃視一遍,知道哪些字是同韻部的、哪些字是不同韻部的。一旦詩中用到這兩個韻部的字時,不妨逐個韻腳檢查一遍。時間長了,自然就熟習了,不會混押了。要根本解決這個混押問題,得從糾正自己的讀音或聽音入手。因為大多數南方人都不會混押這兩個韻部,而且他們讀起(或聽到)這兩個韻部的字時,差別是非常明顯的。可見,部份北方人混押這兩個韻部,主要是因為自己的地方音裡對這兩個韻部的字音分不清。普通話是以北方話為基礎的,但普通話裡這兩個韻部是能分清的。雖然有五首詩都混押了,但都只是這兩個韻部中的字,因此適當的重組原詩的句子,可能有些句子不用改動就能重組為押韻的小詩。作者不妨試一下,仔細認真的做一遍,同時也加深了自己對這兩個韻部的印象。把全部混押解決了,韻腳平仄不相同的問題也解決了,可以再寄來投稿。
***********************************************
*正見網2009年9月4日下載、審閱,9月5日登載的詩歌:
原稿:無漏顯神跡--贈小妹 (原詩從略)
評註:作者有情,一時放不下,可以理解。因為修煉就是這樣的,沒有痛苦就沒有觸及到心靈,也就算不上一關了。但把放不下的情放到詩裡來,絕非良策。這樣只能使難放下的情更難放下,而且可能火上加油,使情火更熾。為了作者自己的修煉起見,我們不登載此詩,也是在幫助作者,作者當能體諒和理解。
*正見網2009年9月5日和6日下載、審閱,9月7日登載的詩歌:
原稿:六州歌頭--寫於退黨人數已達六千萬暨六十年國殤日將臨之際
何為共產,鮮血染紅旌?
非吾族,從西降,本邪靈。
露猙獰。
從此無寧日,鬥爭說,人性泯,逆天道,三教毀,戮文明。
運動連連,千萬冤魂慟,不散風腥。
看山河赤色,何處見流清?
滿目堪驚。
盡哀鳴。
妒蛙狂妄,與神賭,真善忍,竟欺凌。
黨亡矣,蒼天怒,九評征。
一朝烹。
百載成邪教,遮暴力,謊言興。
迷民智,當警醒,亮雙睛。
看透紅魔本質,勿陪葬,三退安寧。
盼中華兒女,齊把未來迎。
天下承平。
修改與評註:第五行「千萬冤魂慟」,改「慟」為「哭」:後者比前者更常用、更易懂,更具體、更有形像,此處表悲抑,入聲字「哭」也比去聲字「慟」更好。上片末行「盡哀鳴」改為「盡哀聲」:「聲」可用於一切發聲之人、物;「鳴」(以發聲而論)不宜用於人;「聲」字押「驚」和「清」,比「鳴」字好得多,朗誦自知。下片第三行「一朝烹」改為「惡蟾烹」:「一朝烹」省略了「烹」的對像,而前面一行(也是一句)中的可能對像是「黨」而不是「妒蛙」,但作者的意思是要「烹」「妒蛙」。「妒蛙」和「烹」之間隔著「黨」,不好「烹」,因此只好賜它一個新名「惡蟾」,拉到本句中來,直接了當的「烹」了。第五行「迷民智,當警醒,亮雙睛」:「迷民智」的是「妒蛙」和「黨」,我們要「警醒」的不是它們,我們也不能使它們的「雙睛」「亮」起來。我們要「警醒」的是被它們「迷」了「智」的眾生。這裡的動詞和對像之間有些不吻合。因此改「迷民智」為「民迷者」,就是那些被迷了的民眾,「警醒」他們、使其「亮雙睛」就是作者的本意了。末句「天下承平」改為「滿宇芳英」:前者多囿於人間的政事、社會的形勢;後者則擴大到更大的範圍,而且更形像,有如滿天花雨,隱含著主佛蒞臨、人神共慶的內涵。這樣改的根據是作者在此詞中所用到的概念、道理和事實,不只限於人間這個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