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文鞭影》四支(38):墮甑叔達 發瓮鍾離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10年04月03日】

【原文】

duò zèng shū dá ,fā wèng zhōng lí 。
墮甑叔達,發瓮鍾離。

ㄉㄨㄛˋㄗㄥˋㄕㄨˊㄉㄚˊ,ㄈㄚ ㄨㄥˋㄓㄨㄥ ㄌㄧˊ。
墮甑叔達,發瓮鍾離。

【注釋】

(1)墮:落、掉。
(2)甑:蒸飯的瓦器,底部有很多小孔,放在鬲(音“立”),上蒸煮。
(3)叔達:楊孟敏,字叔達,東漢巨鹿(今屬河北)人。雖為知名人士,但不願做官。
(4)瓮:口小腹大的盛物陶器。
(5)鍾離:鍾離意,字子阿,東漢會稽山陰(今屬浙江)人。東漢明帝時,征為尚書,又出任魯相。以仁愛治民,百姓多受其感化。

【語譯】

楊孟敏不慎摔破了做飯的瓦甑,毫不回顧就走了;鍾離意揭開孔子留下的懸瓮,見到預言的紅字讖書。

【人物故事】

《後漢書》記載,楊孟敏客居太原(今屬山西)時,挑著煮飯的瓦甑,掉到地上,他不予理會就走了。郭林宗見了,問他的想法,孟敏回答:“瓦甑已經破了,再看它有什麼用呢?”林宗因此對他另眼看待,勸他到外地求學。十年後,孟敏遠近知名,朝廷三公(太尉、司徒、司空)都來徵聘他擔任高官(東漢時三公可自選佐治的官吏),但他並不願屈身前往。

《鍾離意別傳》記載,鍾離意擔任魯國宰相,到職後拿出自己的一萬三千文錢,交付戶曹(管理民戶、祠祀、農桑等事的官吏)孔欣(xīn,ㄒㄧㄣ,同“欣”),修理孔子乘坐的車,且親身進入孔廟,擦拭桌子、坐席、佩劍、鞋子。有名男子張伯在廟堂下除草,從土中挖得七枚玉璧,張伯在懷裡藏了一枚,以六枚稟報鍾離意,鍾離意命主簿(掌管文書簿籍、印鑑的職官)將玉璧放置桌前。孔子教授學生的講堂下,在坐榻的上端有個懸掛的瓮,鍾離意召喚孔欣來問:“這是什麼瓮?”孔欣回答:“這是孔夫子的瓮,內有丹書(紅筆寫的文書),人們不敢揭開它。”鍾離意說:“孔夫子是位聖人,所以留下此瓮,是為了垂示後世賢人。”因而打開它,從中拿出書信,文中說:“後世編修我的著作的,是董仲舒。守護我的車、擦拭我的鞋、打開我的瓮的,是會稽的鍾離意。玉璧有七枚,張伯藏了其中一枚。”鍾離意即刻召張伯來問,張伯果然招認了。

【說明】

楊孟敏生性豁達,墮甑不顧,不為既成的事實做無益的懊悔,繼續前進。對一般人而言,這是很難做到的,所以能得到郭林宗的賞識。其實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誰都有遭遇挫折的時候,關鍵是能否記取教訓,跌倒了趕快爬起來重新開始,前途仍無可限量。倘若還不斷追悔,這放不下的執著,又成了一個沉重的包袱。

董仲舒特別推崇孔子,大力提倡孔子的德治、仁政、倫理教育的儒家思想,建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此後兩千多年,儒學成為中國的正統思想,祭孔活動也逐漸受到重視。孔子所作的儒家經典《春秋》,經董仲舒加以闡釋而編成《春秋繁露》,應驗了孔子當初的預言:“後世修吾書,董仲舒。”

孔子能精準的預言他死後幾百年發生的事,確實神了。可見“子不語,怪力亂神”並非孔子強調無神論的說法,查閱《論語‧述而》這句話的前後文(葉公問孔子於子路……是丘也),應是孔子對子路說明自己(孔丘)是個怎樣的人,過程中停下來凝神思考,想用最好的答案以教導學生,也就是“孔子靜默不語,怕力氣分散擾亂了心神。”推測“怪”有責怪、恐怕之意,“神”是心神,而非神明。

鍾離意發現了夫子瓮內的丹書,丹書常指紅筆書寫的道書,若孔子也是修道中人,能預測未來也就不足為奇了。孔子曾問禮於道家始祖的老子,並尊崇老子猶如龍一般,“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史記‧老子列傳》)。比較孔子的《論語》和老子的《道德經》,可發現儒道本是一家,同源於上古大道思想,都提倡倫理道德,都把《易經》的陰陽奉為基礎理論。老子說的“無為”也不是消極出世,而是順其自然,與儒家並無衝突。反倒是莊子曲解了老子的思想,演變成“逍遙遊”的頹廢逃避、消極厭世了。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